第一千五百九十四章 當然!我說的是大周!
字數:6560 加入書籤
大乾皇宮,一處學堂中
古三思望著身旁的景仁考校道:
“殿下,秦朝將分封製改為郡縣製,他這麽做是何用意啊?”
麵對老師的詢問,景仁回憶著前段時間古三思的講述,猶豫了片刻後說道:
“秦朝這麽做是為了加強中樞的權力,鞏固國家的統一穩定,防止地方格局和叛亂!”
“郡縣製的益處是什麽?”
“郡縣製打破了因分封產生的割據和叛亂,分封製下的諸侯們有自己的財權和軍隊,很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不聽從中樞的指揮,容易造成國家的分裂!”
“郡縣製是中樞垂直管理地方,地方G員由皇帝直接任免,因此加強了對中樞對地方的控製!”
聽到景仁的回答,古三思微微頷首,然後又是開口問道:
“既然推行郡縣製有利於中樞對地方的控製,那為什麽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又分封了諸侯王啊?”
麵對這個問題景仁眼睛眨了眨,腦海中努力的思考,前幾天古三思給他上課時候講述的內容。
眼看著景仁遲遲說不上來,古三思眉頭也是不由皺了起來,不過就在他準備說些什麽的時候景仁卻是想到了一些開口說道:
“劉邦分封劉姓諸侯王是為了防止起義,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認為秦朝的快速覆滅,就是因為未分封同姓子弟導致短命,因此為了避免重蹈覆轍,鞏固漢朝的統治··········”
“並且他認為通過分封可以在關鍵時刻,讓地方上的分封的諸侯王為中樞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說完景仁有些期待的看了古三思一眼,不過古三思麵無表情的說道:
“這算是其中一點,還有其他的呢?”
景仁聞言臉上立馬浮現出了些許苦色,支支吾吾半天但是卻答不上來,見此古三思也不再等了直接說道:
“殿下另一點就是漢朝成立之初,中樞的實力較弱,對地方的控製能力並不強,很難對全國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實施有效的控製,所以把諸侯王分封過去,也是想要加強掌控!”
“最後漢高祖也是想要通過分封,將劉氏宗親與漢朝利益相綁定,增強劉氏家族的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維護劉氏江山,讓劉氏江山千秋萬代的傳承下去!”
聽著古三思講完,景仁也是點了點頭道:
“先生說的對!”
聽到景仁這麽說,古三思心中十分無語,但還是沉聲說道:
“殿下,這一塊的知識你學習的不夠好,內容抄十遍連同作業下一次上課時候給我!”
一聽要抄十遍,景仁的小臉頓時耷拉下來,目光看著古三思似乎是想要說些什麽。
景仁雖然沒有開口,但是經過這麽長時間的接觸,古三思也是對自己這個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也是能夠猜到景仁想要說什麽,旋即不等景仁開口便是警告道:
“殿下你是給自己學習,不是給微臣學習,所以不要討價還價·············”
見自己的小心思被古三思猜到,景仁的神色也是有些悻悻,但卻也不得不答應道:
“學生知道了!下次上課交給您!”
古三思微微頷首,然而就在他準備考校景仁下一個知識點的時候,景仁突然開口道:
“古先生,我爹說世上沒有絕對完美的組織架構,每一種組織架構都是有弊有利的,所以郡縣製有這麽多好處,那他有沒有壞處呢?”
景仁的問題頓時讓古三思有些一愣,古三思一時間也是不知道該怎麽回答,畢竟現在大乾施行的府縣製和郡縣製在大體上是一致的,隻不過在一些細節和描述上有些差異,所以這個問題稍稍有些敏感。
不過感受著景仁期盼的目光,古三思也是覺得說點沒什麽大不了的,葉明盛一向也不是很在意這些,民間那些老百姓背後蛐蛐他,他也都沒有理會,自己說點事實,陛下就算是知道,多半也會一笑置之。
想到這裏古三思也是開口說道:
“陛下說的很對,這世上沒有絕對的完美的組織架構,任何組織架構都是有利有弊的,誰如果說某種組織架構是完美無瑕,沒有任何缺點的,那他一定是在撒謊!”
“分封製有優點也有缺點,郡縣製也同樣如此!”
“郡縣製的缺點就在於,第一就是中樞對地方控製力太強了!”
此話一出景仁有些疑惑的說道:
“老師,你剛才不是說,對地方控製力加強是優點嗎?這現在怎麽又說是缺點?我都有點糊塗了···········”
古三思解釋道:
“景仁,你要從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王朝穩定,維護統治的角度上來說,對地方控製力加強是優點!”
“但是如果我們站在地方發展的角度上來說,中樞對地方的控製力,這並不是什麽好事情!”
“景仁,我給你舉個例子你就能理解了,江南,淮南水係眾多,一到了夏天雨水增多,南江兩岸就容易發洪水!”
“而應對洪水就需要前期的預防,中期的防範,以及後期的善後!”
“前期的預防指的是疏通河道,修建大壩,中期的防範指的是加固河壩,組織泄洪等等,後期的善後就需要就是救治災民,防範瘟疫!”
“在前朝大周,府一級修建河壩因為涉及到了給朝廷繳納稅賦的問題,所以必須要上報給工部,工部派個郎中或者員外郎考察,考察之後寫報告返回了洛安交由工部高層審核,工部審核完了,戶部還要審核,這兩個部門審核完了都批準了上報給皇帝,最後皇帝批準了,才會允許修建!”
“這一套流程走下來,快的話都要半年的,慢一點的話都可能得兩三年的時間!但是那洪水可不等人啊,汛期一到那就是滔天大水··········”
聽到古三思這麽說,景仁有些不解的說道:
“那為什麽知府不下令先行修建再補審核,又或者一邊審核,一邊修建呢?”
古三思聞言臉上的神情也是變的複雜了起來,良久他才緩緩說道:
“殿下你這個問題是個非常好的問題!”
對於古三思的誇讚,景仁有些不好意思的撓了撓頭,而在這個時候古三思則是繼續說道:
“殿下你覺得人為什麽要當G?”
對於這個問題,景仁雖然不是很明白古三思的意思,但還是開口講道:
“寒窗苦讀十幾載,考取功名自然是要報效朝廷,為G一任造福一方!”
不等景仁把話說完,古三思就是擺了擺手說道:
“殿下!我想跟您說句實話,不知道您願不願意聽?”
“當然!老師有教誨,學生洗耳恭聽!”
“殿下剛剛我問你的問題,這是在我擔任吏部尚書之後,陛下曾經問過我的,我的回答跟殿下說的差不多,但是陛下卻是對我的回答嗤之以鼻!”
“接下來我要說的是陛下的原話!”
“陛下說為國為民,造福一方這種冠冕堂皇的話,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空話假話!”
“大乾G場上肯定有人有這樣的想法,但往多了說這樣的人在G場上也十不存一·············”
景仁聞言眨了眨眼說道:
“先生!這像是我爹會說的話!”
古三思搖了搖頭,似乎回想起了葉明盛跟他說這話時的情況,有些感慨的說道:
“陛下所言雖然直白刺耳,但不得不說是一語中的,直指事情的關鍵!”
“基於這一點,陛下又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觀點,那就是Q力隻會向Q力的來源負責!”
“所以回到剛才殿下您問我的那個問題,為什麽地方上不能夠先修河壩,再去審批審核,又或者說一邊修建河壩,一邊去審核走流程!”
“這個問題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大周中樞不允許!”
“而不允許的原因則在於,當時大周財政赤字巨大,再加上連年征戰,以及一些天災人禍,朝廷可以說是年年入不敷出,而這也就導致對地方稅賦的需求更加迫切!”
“而批準了你修建大壩,這也就意味著朝廷可能要給你撥銀子,但即便說你不需要朝廷給你撥銀子,但是你修建大壩勢必會影響到你給朝廷繳納的稅賦,而朝廷本身就缺銀子!”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時大周吏治敗壞,貪W腐B橫行,而一個G員想要貪墨,就需要巧立名目,找一個看上去很正當的花銀子的理由············”
“所以為了減小貪腐,朝廷在一些重大的花銀子的項目上審核也會更加的嚴格,因此你沒通過審核,就擅自把項目上馬,朝廷是要追責的,輕則罷G免職,重則要砍頭抄家!
聽到老師所說,景仁也是十分的震驚,他有些難以置信的說道:
“這不就是一種懶Z嗎?那老百姓怎麽辦?”
古三思搖了搖頭說道:
“在大周的組織架構下,G員的Q力是皇帝給的,而皇帝的Q力則是來源於武力,所以G員隻需要考慮怎麽討好皇帝,百姓的死活有幾個人會在乎呢?”
說完古三思又是補充道:
“當然!我說的是大周!”
聽完老師古三思的講述,景仁可以說是大受震撼,思索一番後他突然向古三思問道:
“既然郡縣製有這樣的壞處,那老師咱們大乾可不可以施行,像漢高祖劉邦那樣施行的政策,讓分封和郡縣製並行,我那些嬸嬸們經常跟我娘抱怨,我爹他不信任葉氏宗親,胳膊肘向外拐··········”
此話一出古三思也是有些驚訝,有些疑惑景仁為什麽要把這麽敏感的事情講給自己這個外人聽。
不過低頭看到景仁認真的神情時,古三思不由在心中默默歎了一口氣,自己這個學生雖然品性純良,是一個難得的厚道孩子,但是在ZZ上的悟性,屬實是差了一些,這種葉氏宗親跟皇後吐槽皇帝的話,能隨便跟自己說嗎?
就在古三思心中不知道怎麽開口的時候,景仁卻是自顧自的講道:
“先生,見到那些嬸嬸的哭訴,我也覺得我爹對自家人可能是有些太過苛刻了!”
“我娘跟我說過,這些葉氏宗親中很多人都是從豐山募兵的時候,就跟著我爹打天下,他們都是大乾建立的功臣和元勳,為了大乾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且其中很多人都是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犧牲了,父親沒了兒子,孩子沒了父親,一家兄弟沒幾個的,現在可能就活下來一個!”
“我絕對不能讓這些功臣流血又流淚!”
“我覺得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對待!”
聽到景仁這麽說,古三思頓時心中一驚,他沒有想到景仁竟然有這樣的想法!
不過轉念一想古三思覺得景仁有這樣的想法,雖然是預料之外的事情,但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畢竟皇後安妙依雖然按理來說是個外姓人,但是在生下了太子景仁之後,在太後葉崔氏的幫助下,也是逐漸成為了葉氏宗親的主心骨,時不時就有些葉氏宗親入宮麵見皇後。
景仁在皇後身邊長大,耳濡目染之下有這樣的想法也屬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