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四章 大乾雙壁!
字數:6011 加入書籤
盡管袁嵩的年齡比賀敬雲大九歲,但是對於賀敬雲他一直是非常敬佩的!
當年在禁軍裏,袁嵩還眼巴巴的熬資曆,指望著能夠從都頭熬到哨長的時候,賀敬雲就已經是成了禁軍冉冉升起的將星,成了正六品統帥數千人的統領,那個時候的賀敬雲真的是春風得意馬蹄疾,是當年二十萬大周禁軍的風雲人物!
其實在袁嵩心裏麵,還有一件和賀敬雲有關的往事,這些年他從來都沒有說過!
當年袁嵩在禁軍上司統領叫做尚海波,當年在一個禁軍將領兒子滿月的酒席上,很多禁軍將領都去了,這其中就包括尚海波和賀敬雲,袁嵩親眼見到在酒席上尚海波不停地向賀敬雲溜須,拍賀敬雲的馬屁,但是賀敬雲卻是愛答不理!
當時袁嵩見到這一幕就是特別羨慕賀敬雲,他當年跟隨尚海波的時候,因為不會溜須尚海波,再加上囊中羞澀也沒銀子孝敬尚海波,所以在尚海波手下不受待見,淨幹一些斷後阻擊之類髒活累活,出生入死之後還撈不到任何好處。
所以當時袁嵩心裏麵對尚海波的怨氣很大,盡管他表麵上不敢和尚海波鬧翻,但是心裏麵卻是經常問候尚海波的家中親屬············
袁嵩雖然在奉武軍中一向以沉穩,與人為善著稱,但是他心裏麵也記仇,盡管尚海波當年在禁軍進攻川蜀的戰役中,就已經身中流矢受傷,半年之後就病逝了。
但是尚海波的家人親屬還在,所以當年袁嵩率領奉武軍攻破關中的時候,也是找了尚海波的後人算賬,暗中指示了一個親信手下偽裝成禁軍的潰兵,帶著人將尚家滿門三十七口斬殺,甚至還把尚海波的墓給掘了!
袁嵩雖然做的也很隱蔽,但還是被總軍正官嶽青發現並稟告給了葉明盛,不過這件事情被葉明盛給壓下來了!
話說回當時在那場酒席上,袁嵩看著賀敬雲對尚海波充滿了輕視,愛答不理,但是尚海波卻是仍舊溜須的樣子,心裏也是覺得非常解氣,非常羨慕賀敬雲,心裏麵也是有了投到賀敬雲的麾下的想法!
但當時大家都認為賀敬雲前途一片光明,禁軍很多人都想要討好賀敬雲,去他手下做事,然後等著賀敬雲上位,他們好跟著雞犬升天,所以像袁嵩這樣既沒背景,又沒銀子疏通關係的人,連賀敬雲的麵都見不到。
所以袁嵩雖然有心想要投奔賀敬雲,但可惜卻是沒有門路,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
就在袁嵩心中對未能投靠賀敬雲,而心生遺憾之際,當年洛安著名奧姆嘎事件就發生了·············
這個奧姆嘎是當年的欽察汗國著名的勇士,以勇猛,殘忍著稱,在當年大周和欽察汗國的戰爭當中,這個奧姆嘎表現的十分凶悍,多次率領欽察騎兵衝殺大周軍陣,更是斬斷了一根大周軍旗!
除了在戰爭中表現勇猛之外,這個奧姆嘎最讓大周方麵憤怒的是,這個人手段及其殘忍,當時戰爭中雙方都是有戰俘的,戰俘的待遇肯定不會好,但是因為在戰爭之後,雙方會有換俘的行動,所以起碼的生命安全還是有一些保證的!
但是這個奧姆嘎不一樣,他以虐殺大周戰俘為樂,砍手砍腳都是小兒科,他的有些行為聽上去讓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卻對此津津樂道,根據不完全統計,奧姆嘎至少虐殺了幾十名大周戰俘和平民!
這些消息傳回來的時候,禁軍上下可以說是群情激奮,首輔上官宏遠也是十分震怒,開出了五百兩銀子的賞金要他的人頭,但是後來加到了一千兩銀子,但是始終沒有人把奧姆嘎人頭帶回來!
而到了後來大周和欽察汗國的戰爭陷入了僵持,雙方誰也打不下去了,開始互派使者考慮和談的事情了!
當時欽察汗國或許是出於想要在談判中表現的強勢一點,然後好在談判當中取得優勢,所以也是把奧姆嘎也安排進了談判的使團當中。
而在得知奧姆嘎也跟隨使團來到易京之後,禁軍上下也都是群情激奮,很多人都想要弄死這個混蛋!
袁嵩當時也是有這樣的想法,他當時在禁軍中有一個關係非常好的同鄉,在一次和欽察汗國戰鬥中不幸被俘,為了讓他能夠在戰後的換俘中回來,袁嵩也是跑了不少關係。
事情正辦著的時候沒想到那個同鄉沒熬到換俘,就被奧姆嘎給殺了,而且據說死相慘不忍睹,因此袁嵩對奧姆嘎也是非常的憤恨,在夢裏麵不知道砍死了奧姆嘎多少次·············
盡管禁軍上下群情激奮但是為了禁軍高層出於大局考慮,不想要破壞和談,所以高層也是嚴格下令不允許做出襲擊奧姆嘎的舉動。
正所謂軍紀如山,軍隊是講究對上級命令的絕對服從因此在上級的命令下,包括袁嵩在內很多人都是不得不放棄誅殺奧姆嘎的想法!
但是這個時候賀敬雲出現了,一個人一把刀趁著夜色潛入欽察使團,在房間中手起刀落將奧姆嘎的腦袋砍了下來,然後一手提著奧姆嘎的首級,一手持刀再從使團中殺出來,用奧姆嘎的腦袋祭奠死在奧姆嘎手上的兩個舅舅!
這件事情一出來,整個洛安都是炸開了鍋,欽察使團直接表示要大周交出賀敬雲,不交出賀敬雲就停止和談,雙方繼續開打!
而大周這邊一些主張和談的高層,對於賀敬雲這種破壞談判的行為也是十分的憤怒,其中不乏有人有想法交出賀敬雲!
至於禁軍中下層將士則是對賀敬雲的行為是十分讚同,為此數千人寫聯名信,按手印要保賀敬雲,袁嵩就是其中之一,袁嵩至今都清楚的記得,當年賀敬雲把奧姆嘎人頭帶到洛安禁軍北嶺大營的盛況!
當時他的心情也是非常的激動,沒有多想便是在那封保賀敬雲的聯名信上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賀敬雲斬殺奧姆嘎是當年禁軍中的傳奇事跡,盡管已經過去十多年了,但是這件事情仍舊被人津津樂道!
因為這些種種袁嵩對賀敬雲是非常敬重,甚至是有一些崇拜這個比自己小了九歲的年輕人!
但是在奉武軍時期,袁嵩和賀敬雲兩個人成了同僚,袁嵩對賀敬雲的一些看法發生了變化。
在奉武軍最開始在豐州的那段時間,葉明盛是主公,賀敬雲,袁嵩,林懷武都算是部屬,但是賀敬雲給人就是顯得比較傲氣,雖然他沒有直接表達,看不起瞧不起你的這種意思,但是他的一言一行,有意無意透露出這種感覺!
盡管大家都知道你賀敬雲厲害,但是這種感覺還是讓人很不舒服的,所以袁嵩對賀敬雲也是有了敬而遠之的想法!
然而隨著奉武軍的逐漸壯大,戰功赫赫的袁嵩也是逐漸積累起了聲望,在奉武軍中也是有人拿他和賀敬雲相提並論了!
一開始聽到這樣言論的袁嵩心中還是挺高興的,他雖然因為賀敬雲的盛氣淩人,對賀敬雲的印象有所改觀,但是在他心中賀敬雲一直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所以能夠和賀敬雲相提並論甚至和他齊名,這也算是對他袁嵩能力的一種認可············
袁嵩對兩人齊名感到高興,但是當時賀敬雲卻不怎麽想,盡管在那個時候袁嵩也是戰功赫赫,在幽燕,在齊魯,在冀豫都是打出了很好的表現,但是在賀敬雲眼中,袁嵩依舊是那個普通且平凡的禁軍哨長。
所以對於別人拿他和袁嵩相提並論,賀敬雲那個時候是不開心,所以在一次和朋友的酒席上,別人提到了這件事情後,賀敬雲也是表達了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盡管那是一次私人聚會,但是奈何沒有不透風的牆,袁嵩還是得知了賀敬雲對自己的看法。
袁嵩對此非常的失望,同時也是對賀敬雲的看法有了徹底的改觀!
至此兩個人便是有了較勁的想法,雖然兩個人有矛盾,但是在葉明盛的壓製下,兩個人的分歧矛盾,並沒有演變成相互下絆子的惡性競爭,而是呈現一個良性的競爭!
這也就有了後來,袁嵩覆滅洛安朝廷,擊敗欽察汗國的戰功!
而賀敬雲也是揮師南渡,橫掃了徐兆傑的鎮南軍,陸建朝的江南軍等等拿下了南方的廣闊疆域。
因為兩個人都是立下了赫赫戰功,為奉武軍統一天下,以及大乾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在大乾朝堂上,也是有將袁嵩,賀敬雲稱之為大乾雙壁的說法。
不過即便到了這一步,賀敬雲和袁嵩的兩個人表麵上的關係依舊沒有任何的改善,兩個人都不掩飾與對方的矛盾···········
但是通過一些方式,袁嵩能夠感受到賀敬雲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是有了改善的,賀敬雲不再把自己當做當年禁軍的那個哨長,而是真正把自己當做同一個層次的將軍,袁嵩對此是非常欣慰的!
盡管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消化了,但是兩個人都非常默契的沒有選擇和解,而是繼續維持他們矛盾公開化這個局麵!
他們都知道這麽做,無論是對他們自己還是對對方,都是有好處的!
而在大乾成立之後,形勢也是再度發生了變化,袁嵩和賀敬雲這對大乾雙璧皆是被葉明盛束之高閣,雖然葉明盛給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說什麽這些年你們兩個太過操勞了,現在天下太平你們也該享受享受了!
但無論是袁嵩還是賀敬雲,都是明白葉明盛內心的真正的想法,他們都明白葉明盛為什麽要這麽做!
袁嵩和賀敬雲兩個人也是有了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這其中袁嵩對賀敬雲的遭遇更是感到兔死狐悲!
賀敬雲,袁嵩,崔紹是奉武軍最先封侯的三個人,而在大乾成立後,袁嵩,崔紹都是順利封為了國公,唯獨賀敬雲依舊是長寧侯!
當時整個大乾朝堂上對此都是感到非常疑惑,畢竟賀敬雲無論是從資曆,還是功勞都是足以封國公的,他封國公也屬於是眾望所歸的一件事情,不會有任何的爭議··········
即便賀敬雲沒有封國公這件事情在朝堂上惹出了很多非議,但是葉明盛卻沒有給出解釋,仿佛這些非議都完全不存在一樣。
盡管很多人感到不解,但是高層的人都知道,賀敬雲是因為在江南做的太過,讓葉明盛十分憤怒,所以這才沒有封他的國公。
對此袁嵩雖然沒有公開說什麽,但是內心卻是為賀敬雲抱不平的!
袁嵩雖然也覺得賀敬雲在江南的行為有些出格,但是他認為這隻是葉明盛收拾賀敬雲一個借口而已!
在他看來葉明盛之所以收拾賀敬雲,不封賀敬雲為國公,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奉武軍已經一統天下了,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天下已然一統,他和賀敬雲對葉明盛的價值,已經是大大降低了!
而他和賀敬雲這些年在戰場上拚殺得來的威望和功績,已經是威脅到了葉明盛!
盡管他和賀敬雲都沒有反叛的想法,但是對於作為皇帝的葉明盛來說,你們擁有這樣的威望這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所以葉明盛收拾賀敬雲也就變成了應有之義,袁嵩毫不懷疑如果洛安朝廷還在,天下沒有一統,那麽即便賀敬雲在江南的所作所為再惡劣十倍,葉明盛也會睜一隻眼睛閉一隻眼睛!
就像他袁嵩派人滅了尚家滿門,掘了尚海波墓一樣!
嶽青把案子都查清楚了,人證物證俱在,調查報告都交到葉明盛手上又如何?
葉明盛不還是把事情按了下來,當做什麽都沒發生?
葉明盛為什麽這麽做,不就是因為當時天下還沒有掃平,自己這樣的將軍還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