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八百零五章 兩難之局
字數:3456 加入書籤
這仗,還長。
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是胡風對於眼前戰局的判斷。
在曹豹與曹純聯手,攻擊丁武的同時,關羽大軍再度壓進。前者的目標很明確,逼迫陳到,再度展開決戰。
勝負,未必!關羽進軍,是要讓陳到無法對胡風形成增援。
陳到呢?絲毫不讓,與之針鋒相對。廣陵戰場上,他和胡風,是唯二清楚於禁的太原軍,會跨海遠來的將領。
他不怕被關羽牽製,於將軍的到來,會為廣陵解決一切問題。
在陳到心中,這個信念無比堅定,但也隻是信念而已。他和胡風在此時一致的,戰略上,要忘了此事,靠自己守住廣陵。
當日荀攸曾經言及,兩日之內,必有所變!變化在何處?
大漢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二月初三,交州刺史士燮起兵,兵鋒所指之處,恰是原本山越所在,大漢天下,再添變數。
此時,消息尚未傳到廣陵的曹軍之中,陳到胡風,卻都接到了微塵的預警。如果說,之前是兩麵受敵,眼下,則要考慮三麵。
同一時刻,樂進的青州營狂飆突進,席卷荊州。蔡瑁自從前一陣敗後,一時武力組織反擊,曹軍在荊州,攻勢大漲。
安定安樂城下,曹軍李通所部,主動撤軍,放棄對此二處的圍困。李典的陳留營一部,則在南陽按兵不動,全力清繳微塵清風。
安定城,紀靈將軍帶著衛隊,在城門之處,迎接葉信一行。
遠遠的看見紀將軍下馬等候,長公子亦提前下馬,快步迎上。
“定邊軍豫州營統領紀靈,見過長公子,徐軍師。”紀靈帶著眾將相迎,自己率先上前一步施禮。
和大哥葉恒一樣,葉信對這個稱呼,亦是有些無奈。微微一笑,雙臂扶住紀靈,再後退一步,抱拳還禮。
“紀將軍,穩守安樂安定,令曹軍無功,不得不退,信佩服。”
紀靈搖搖頭:“長公子,荊州之戰,樂文謙橫掃千裏,如今李文達主動撤軍,怕是內中必有所謀,靈有何功?”
葉信亦搖搖頭:“紀將軍,若非我軍在宛城之處固若金湯,將軍領軍無懈可擊,他又怎會退,精兵在手,才能應對敵謀。”
見葉信說的胸有成竹,紀靈的心也放下了一些。他在安樂,當然沒有危險,隻是這幾日心中所想,全是敵軍意欲何為?
“聽長公子之言,定是有所謀劃,尚請城中細細說之。”說著,紀靈側身一讓,帶著葉信徐庶及涼州營一眾軍官入城。
當日安樂城下,陷陣軍騎兵營統領蕭榮率軍而來,以騎馬步軍攻擊李通營寨。對方撤軍之後,蕭榮亦率軍追了上去。
正如紀靈所言,敵軍主動撤軍,必有所謀,包括伏擊在內。
.
“無妨,真若伏擊我陷陣軍,卻與大局有利無害。再言,就憑他李文達,李曼成?打了我想走,有這麽容易嗎?”
蕭榮並未放在心上,與葉信通報之後,繼續率軍追擊。
對此,長公子是放心的,包括安樂守將紀靈在內。蕭榮的話很狂,卻有實力作為保障,且他從來都不是貪功冒進之人。
“長公子,蕭將軍言之有理,以陷陣騎軍的實力,曹軍想要提前加以埋伏,曹純的虎豹騎不出,很難實現,如此一來……”
徐庶則為眾將解釋了蕭榮的那句話,陷陣騎兵營冒上一點風險,能打出敵軍主力所在,這個訊息,便可抵萬金。
主動撤軍,李通當然是進退有致,對敵軍的追擊,更有防備。但即使如此,在退軍過程之中,蕭榮還是給了他不小的打擊。
“長公子,蕭將軍驍勇善戰,李文達雖有防備,亦是防不勝防。”到了城中落座之後,紀靈將軍第一個提起的,便是此事。
他和蕭榮一樣,更想將曹軍的兵力分部,打出來。
葉信點點頭:“蕭將軍善戰,當年張遼將軍便有言,與我軍三百裏之內,便是挑釁,豈有攻我城池,任其撤退之理?”
紀靈雷薄眾將聞言,盡皆頷首,這句話,他們是聽過傳說的。
此時雷薄起身抱拳:“長公子,徐軍師,李通退軍之後,薄與紀靈將軍及諸位商議,曹軍此舉,隱隱有吸引我軍跟進之狀。”
“是故蕭將軍率軍追擊,亦有試探之意,眼下戰局,若是以穩為上,我軍不宜出動主力,追擊過深,但荊州之處……”
說到這裏,雷薄頓了一頓:“若是我軍對樂文謙之青州營視而不見,與兵家言,並無害處,可是否會被曹操利用?”
紀靈鎮守安定,雷薄防禦安樂,加上陷陣一軍在宛城,三地形成一個犄角之勢。此番葉信前來,前者特來相見,後者則未動。
葉信聽了,欣然頷首,卻沒有出言,眼光看向了徐庶。
雷薄自然知道長公子的心意,在豫州營日久,對徐庶之能,他和紀靈心知肚明。比之張燕嚴綱待龐統,亦不輸之。
“各位將軍心係戰局,精益求精,乃我軍之幸……”徐庶點點頭,先稱讚了主將一番,方道:“雷將軍之言,確是敵變化所在。”
“眼下之局,倘若我軍追擊,也許會正中敵軍下懷。但若不追,任由荊州落入曹軍之手,曹操必會借此大作文章……”
“因此長公子與庶商議,不可對荊州之局不聞不問。因此典韋將軍麾下,五軍蕭遠校尉到了宛城,一軍也暫時未動。”
雷薄紀靈聞言眼中一亮,今日一軍統領未至,他們是有所猜測的。軍情明晰,按理說葉信作為主帥,宛城一處是該到的。
該到不到,加上虎衛五軍去了宛城,蕭遠之名他們也聽說過,典韋將軍常以邱澤將軍比之,看來長公子必有所動。
“軍師,蕭遠校尉之能,我等深知,可為全軍先鋒。但安定之處動不得,宛城之處,倘若進攻南陽,李典以逸待勞……”
紀靈出言,意猶未盡,意思卻十分明顯。長公子和徐軍師若是從宛城出兵,必定首取南陽,以為牽製之法,可那裏的敵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