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九百七十二章 退而求其次

字數:3472   加入書籤

A+A-


    關羽之言,令得徐州軍諸將,如夢初醒。
    定邊軍的軍情傳遞之速,遠在自己之上,這是共識。而借此間時間差做文章,絕非不可為之,但自己想不到的,關將軍想到了。
    唯有太史慈,並不如何驚訝,麵上的表情仿佛在說,我二哥就是如此厲害。千古桃園三結義,被葉歡拆散,可子義不在其下。
    這一點,葉歡絲毫不加否認,兄弟之道,劉備等可為楷模。
    真心之言,不加任何修飾。他與典韋,與張飛,與張飛,又何嚐不是如此?大丈夫一諾千金,與之相比,性命有算得了什麽?
    竹可焚,卻不可毀其節!玉可毀,卻不可毀其白,真知灼見!
    這是當年關羽在麥城的感慨,千古忠義,關雲長當之無愧!因為那是在生與死之間做出的抉擇,為敵為友,皆不能否認。
    “關將軍,陳到此舉,是在引誘我軍與之決戰。以眼下定邊戰力,我軍當真如此,則正中敵軍下懷,因此,退反而是應對。”
    劉辟說出了太史慈想要說的話,聞聽此言,眾將皆是微微頷首。
    “劉將軍說的對,葉悅之有言,承認別人優秀,沒那麽困難。”關羽一笑道:“陳到想讓我軍出戰,本將軍就絕對不會讓他如意。”
    關羽一旦下定決心,是絕不會更改的,那麽,陳到又如何應對?
    倘若你以為,陳將軍會把主動權,放在敵軍手上,那麽,你也太小看定邊軍的主力軍戰將了。
    最壞的情況,必須有所估計。
    “叔至,關雲長是鐵了心,再跟他耗下去,沒有好處。”臧空心中有了結論,這一戰再度證明,將軍對關羽的判斷,沒有錯。
    “傳令全軍,再度攻擊半個時辰之後,交替掩護,立刻撤退。剩下的,交給臧空將軍。”陳到的決斷,來的絲毫不慢。
    戰略目的沒有達到,是因為敵軍主將的優秀,不以自己的意誌為轉移。我竭盡全力了,敵將不為所動,那必須有所改變。
    不要不服氣,不要有任何的不滿,敵將的優秀,我估計到了。
    計劃達不成,不能勉強,否則就是浪費精力。作為主將,在戰前就要對局勢有全麵的考量,敵軍能變,我變在你前麵。
    陳到的應對,是在全力猛攻之後,接上全力收縮。否定自己,是及其不容易的,但想要成為一代名將,卻又必須如此。
    人力有時而窮,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何需掩飾呢?關羽優秀是吧,應對正確是吧?我承認,但不代表白耳軍,沒有應對之法。
    一陣猛攻,將徐州軍逼退之後,白耳軍攻的有多猛,撤得就有多及時。且撤軍之時,陳到是安排有致的,不給敵軍可乘之機。
    我是在全力撤退,可你敢不敢全力追擊?答案很明顯,謹慎當頭的關羽,也不敢在陳到全軍撤退之時,銜尾追擊。
    在關羽心中,始終有著兩全的想法。敵軍是不是借撤退之狀,引誘徐州軍追擊?其
    .
    中自有奧妙,千言萬語也難以形容。
    寧秋這一戰,最終以陳到的主動撤退而告一段落。關羽以超乎尋常的耐性,提前看破了定邊軍的戰術,令徐州主力得以保留。
    客觀的講,陳到的作戰目的,並未達到。但出於對敵軍的忌憚,關羽的跟進,也慢了不止一拍,這一戰,亦是輸攻墨守。
    陳到沒有達到引誘關羽徐州軍南下的目的,反觀徐州軍,糾纏白耳軍主力的目的,也未達到,雙方各有所得,亦各有所失。
    名將也好,庸才也罷,思路總是連貫的。關羽的耐性和冷靜,讓他沒有陷入徐州軍的陷阱,卻不可避免的錯過了最佳追擊時機。
    等他整頓人馬,再度前行之時,他麵對的不再是陳到,而是臧空。白耳精兵一計不成,再生一計轉而南下,飛雲擔當阻擊之責。
    對臧空而言,陳到在此戰之中的所有判斷,都是準確的。麵對關羽這般良將,他隻是沒有達到,戰前估計的最佳形勢而已。
    剩下來的,則要交給飛雲騎,那將是真正的阻擊,沒有花巧可言。
    陳到退了,退的幹脆利落,絕不拖泥帶水。但在關羽眼中。徐州軍倘若要隨之壓進,謹慎是必須的,敵軍斷後之師,必定堅強!
    隨後的戰局,也不出關羽的預料,自己的謹慎隻是其一,但麵前這隊騎軍的百變,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壓力,對麵又是誰?
    張海龍的六曲?這個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雖然軍情之中,他們已經出現在廣陵之南,但以戰力來看,卻極為相似。
    敵軍的衝陣,敵軍的騎射,分進合擊,步步抵抗。每一個變化,每一種戰術,都體現了敵軍主將對戰陣的把握。
    “二哥,小弟覺得,對麵就是六曲,張海龍很可能兵分兩路。”太史慈對敵軍騎軍戰力的判斷,亦是關羽最為重要的依據。
    敵軍戰力堅強不用說,適應戰局的能力,更令人歎為觀止。結合太史慈的判斷和眼前的軍情,敵軍若不是六曲,還能是誰?
    關羽太史慈絕不會想到,定邊軍有利用海路運兵之能。且臧空在阻擊之中,所有的戰術都在模仿六曲,可謂惟妙惟俏。
    眼前的敵軍不多,目下出現的,隻有三千之眾。這個數字,也是和張海龍的用兵相吻合的,關羽太史慈皆不敢輕敵。
    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了關羽判斷的正確,眼下,能冒進嗎?
    臧空所利用的,亦恰恰是這一點。關羽很優秀,他的為將之能,看出了陳到的真正意圖,但越是如此,他考慮的也要更多。
    這會不會是陳到一計不成,再生一計?白耳軍利用主動撤退,讓自己率軍冒進?不得不說,這個可能性是始終存在的。
    而論及對敵將心理的把握,說臧空將軍勝過自己不止一籌,陳到不會有任何意見。因為他熟悉敵軍,熟悉敵將,遠在自己之上。
    交給臧將軍,交給飛雲騎,陳到並無顧忌
    。但說起來簡單,這一陣阻擊與反狙擊,臧空的確是拿出了平生所學,再無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