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二章 契丹人的戰意
字數:3461 加入書籤
特別是一想到昨晚上炸毀城門的那神秘寶物也是出自這位年輕的監軍,折家軍上下便禁不住感覺張斌有些深不可測。
張斌本身箭術就很不錯,在大順城的時候便又被超級神箭手王舜臣指點調教過一段時間,箭術突飛猛進,在當日離開大順城的時候,便已經跨入神箭術的行列。
這是張斌首次在折家父子和折家軍麵前動用武力,而且表現出了如此高明的箭術,讓折家軍上下著實有些吃驚。
因為在他們的印象中,大宋朝廷的文官大多數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官人,即使有不少會射箭,但是還從未見過,甚至聽說過有文官是神箭手的。
其他折家軍弓手同樣連番攢射,讓遼軍死傷慘重。
被阻截在城下的遼軍終於等到了撤退的信號,如同潮水一般退了下去。就像落潮後沙灘上的蝦蟹貝殼,在城下,他們留下了七百多具屍體,還有同樣數目的傷員。
以張斌如今的身份,特別是在大宋天子和韓琦、王安石等人心中,他的安危本身就遠遠超過這一小小的水頭城,若非有十全把握,他自然不會以身犯險,他之所以這樣做,除了順便殺敵,提升已方士氣之外,便是想趁機練習一下箭法,畢竟戰場上射殺人和平時練箭還不一樣。
遼人一退兵休整,不用張斌操心,折克柔便命人上來收拾城牆上的傷兵。
張斌提前準備充分,特意讓韓三郎帶來的那個龐大商隊中帶了幾名大夫,此時帶著商隊中一些被組織起來的漢人跑上城頭,用簡易的擔架,把數十名運氣不好中了箭的傷兵抬了下去治療。
不管這些傷兵能不能救下來,但救人的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必須認真對待,因為這一點對部隊士氣和士兵敢拚之心影響非常大。
隻是水頭城實在不大,在一下午五六輪遼人的強攻下,本來不高的城牆已經破敗不堪。但城牆的地基卻極為牢固,遼人一退下之後,蘇過便立刻組織那四千多遼人,用城內房屋上拆卸下來的東西修補城牆。
城牆從地麵到齊胸的地方,牆體的顏色也不同於上半段。隻要對大同府一帶的曆史稍有了解,就能一目了然的看出來水頭城這座小城堡,是建立在隋唐和五代舊城的基礎上的。
而周長僅僅三百步的城垣,也說明了這座城不過是以前某個朝代年間,邊地最為常見,兼做烽燧之用、護衛通往太行山的交通要道的大型驛站罷了,後來被契丹人所占,便成了遼國的一座小城。
張斌望著遠處敵軍,而在他手邊的牆頭上,排了一圈麵目猙獰的首級。這並不是城外遼人攻上城牆時被留下來的斬首,而是在下午城外遼人攻城最為猛烈的時候,近百名被宋軍逼著搬運守城器物的城中遼國百姓,突然暴動,但是被早有防備的守軍當場全部射殺。
首級全都吊在城牆上是為了震懾城內的其他遼人,這裏的深秋已經和中原一帶冬天有的一比,堪稱是天寒地凍,並不怕這些首級在短時間內腐爛,散發出惡臭。
張斌雖然表現的胸有成竹,但實際上讓張斌頭疼和擔心的事很多。糧草足夠支撐到三個月後那個變數的到來,而水頭城內又有好幾口舊朝留下的古井,不用擔心水源問題,最讓張斌擔心的是他們來的時候,隨身帶的箭矢不多了,而水頭城本身也沒有多少箭矢。
宋軍以弓弩為主,最常用的對敵手段就是萬箭齊發,將來敵射成一群刺蝟。一支箭從箭簇、箭杆再到箭翎,基本上要七八文錢,戰場上的一個指揮列陣攢射,就能把價值幾十貫的箭矢全都射出去。
如今天下諸國,也隻有相對富庶的大宋能讓士兵在交戰時,仿佛不要錢的往外拚命射擊,就算是北方大國遼隊上陣,都要設法節約著用,而窮得吃不飽飯的西夏就更不用提了。
就是因為養成了習慣,守軍半天下來便已經將身上的箭矢射出去了近半,此時平均一算,每人的箭壺中就隻剩二十支箭可用了。
現在城中守軍因為傷亡不多,才能保持著士氣,但若是沒了弓箭,麵對麵的廝殺起來,情況多半就大不一樣了,畢竟他們人數在不斷減少,而遼人雖然死傷要多的多,可是遼人會不斷的有援軍趕來。
又是一通號角,打斷了張斌的思路。
抬眼看著遠處又騷動起來的遼人,張斌隨手拉了一下手中的長弓,心想這一次剛好將箭術好好在戰場上練一練。
張斌所用強弓是王舜臣年初時在大順城送給他的,精準度比尋常軍中製式弓箭要好不少,而且拉動起來也更為省力,但是最多一口氣射二十箭,張斌便不得不換另一條胳膊。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射殺的敵人越來越多,張斌現在射出的箭便越來越精準,而且箭射的多了,便不知不覺中感悟出了如何控製力道,以最小的力氣,甚至盡可能的不多費一絲力氣將敵人射殺。
遼人生活的環境相對宋國來說,算是在北方苦寒之地,大多數又不會耕種田地,生活條件頗為艱苦,這些遼人從十來歲學會騎馬開始便與人和野獸戰鬥廝殺,戰鬥經驗豐富不說,那股戰鬥意誌卻是極為可怕的。
所以即使他們不斷有大量人手死去,可是攻城一直沒有停下,而這還是各個部落的部族軍而已,甚至說這些人是牧民也不為過。
又是足足一個多時辰的攻守,其中有一次遼人攻上了城頭,但剛剛攻上,便又被宋軍給殺下了城。
遼軍的士氣逐漸低落,後方遼人收兵的號角響了起來,遼人潮水一般的又默默收軍。
…………
…………
隨著又一次將遼人打退,城頭上守軍一片歡呼,直衝雲霄。
城外,遼人大軍中卻是一片寂靜,死一般的寂靜,所有人臉色都有些難看。
不過,這種略有些頹廢的情緒並沒有在遼人大軍中持續多長時間,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們畢竟人數實力占優,而且也知道會有援軍到來,想著城中的宋人遲早會被他們耗光。
另一方麵卻是因為遼人戰鬥意誌已經達到了極強的地步,不會因為戰場上一時的失敗而輕易影響戰意。
…………
…………
書客居閱讀網址
dasongwujia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