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章 狼居胥霍驃姚
字數:5062 加入書籤
A+A-
脫貧,其實隻是一個理想化的願景而已。
這麽長時間,縣裏早就習慣了向中央、省裏和市裏要錢,沒有人想去踏踏實實幹活。既然伸手就能有補助和救濟,又何必再去苦哈哈地幹活兒呢?
於是,這個前任書記在試圖“大展宏圖”的時候,走到了“官途”的末路。
他在出席一個脫貧項目揭牌儀式時,被一群憤怒的“農民工”用板磚砸傷。
這些人,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身份,反正他們一邊高喊“脫貧就是砸我們飯碗,誰砸我們飯碗我們就砸死他”,一邊狂扔板磚。板磚扔得還特別準,每一塊都砸在了前任書記的身上。其中一塊,正中腦門,血流不止,也讓他當時就暈厥了過去。
這就是在整個縣史上都可以標記一筆的“板磚事件”。
事件之後,這個前任書記足足過了一星期才醒過來。中度腦震蕩不說,再想像以前那樣一展宏圖之誌,是絕無可能了。
於是,在休養了近半年之後,上級把這位因為工傷倒在工作崗位上的前任書記調離。
接下來,是你的出場。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幹部,我想你和前前任書記、前任書記一樣,都是有正直感,想把全縣工作做好的人。
但是,請你警醒!
這個縣,或許遠遠超乎你的想像。你的名聲,你的性命,都有可能在這兒血本無歸。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也絕不是恐嚇威脅。
這,隻是一個本土人的良心話。
……
提醒信的內容,就是這些。
王亦選在給唐卡講這段經曆的時候,很有感觸,包括這封提醒信,過去這麽長時間了,也始終記得,甚至可以完全背誦此信的內容,幾乎每一個字都刻在了腦海裏。那種震憾感,比原來在學校考試時背誦政治題還要深刻。
唐卡這時候問了王亦選一句:“我想知道,您就任這天之後,都發生了什麽?”
王亦選笑著答道:“我先給路老爺子打了一個電話,告訴他,我終於知道他特別交待的警醒是什麽意思了。老爺子還挺詫異,說你這上任頭一天就知道了?莫非,發生了什麽事?我老老實實把遞這封提醒信的事情說了說,老爺子也聽得津津有味,說我命好,遇上了貴人。”
唐卡也笑:“真是貴人!這人後來您找到了麽?”
王亦選答道:“找到了!她和另幾位有良知的本土幹部成為我的強大智囊團。正是有了他們的幫助,我在縣裏三年,既沒被趙紅霞等嬌豔女性幹部們裝進去,也沒被別人假扮農民工拍板磚。在我從縣裏上調省裏那年,縣裏正式脫貧!”
唐卡驚詫不已,就後來之事問個不停。王亦選卻有意賣了關子,說以後慢慢再說。唐卡無奈,但還是從王亦選所講的親身經曆故事中感悟到了很多,特別是對於融入當地、適應變化的處理方式,基本就是王亦選提到過“霍去病之法”。
何為“霍去病之法”?
其實,很多人對比評價漢武帝時名將霍去病和衛青,一個鋒利如利刃,一個沉穩如大斧。這種比較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霍去病雖然早夭,但他一代天驕、驃姚戰神的名號可不是隻憑年輕氣盛、一味衝殺得來的。
霍去病十九歲時,就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將軍,在一年間的春、夏兩次殲敵四萬餘人。俘虜匈奴王五人及王母、王子、相國、將軍等一百二十餘人。同年秋,奉命迎接投降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叛變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叛亂者,順利使渾邪王率四萬餘眾歸漢。
從此,大漢控製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之路。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三年後,二十二歲的霍去病率領五萬騎兵深入漠北,殲敵七萬餘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餘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這也是史上非常出名的“封狼居胥”。
經此一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蕩滌,匈奴單於逃到漠北,“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霍去病與衛青一起,變守為攻,從而長久地保障了西漢北方長城一帶,也就是在漠南地區的邊境安全。
此後,漢武帝加封霍去病和衛青為大司馬,統領全國兵馬。但好景不長,不到兩年,不滿二十四歲的霍去病英年早逝。漢武帝非常悲傷。他調來鐵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東的霍去病墓。他還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王亦選口中的“霍去病之法”,其實在霍去病短短一生中的光輝戰績中非常重要。
這就需要懂一些曆史的人才知道其中奧妙了。
其實,霍去病的取勝之道,最重要的有兩點。
第一點是善用騎兵。漢武帝時,經過衛青和霍去病二人力推,兵種由車騎並行轉向以騎兵為主,甚至完全由騎兵取代車兵。大規模使用騎兵集團,快速機動,長途奔襲,是漢軍戰勝匈奴的主要原因。而霍去病對騎兵的運用,幾乎達到了極致,他的突襲戰法,看重迂回縱深,穿插包圍,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從最薄弱的環節入手對其實行毀滅性打擊。
而第二點,是霍去病善用匈奴裔武人。說白了,也就是師夷長技以製夷,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這一點,與後來統一全國的忽必烈有著相同之處。忽必烈大量使用漢相漢將,所以宋朝很快被滅亡。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霍去病,就有這樣的先進戰術思想。尤其是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竟然舍棄傾一國之力準備的物資而不用,反常地取食於敵,在漠北補充軍需物資。從而最大程度地打擊了匈奴的生產能力,也緩解了漢朝國力不足的問題。
對於這一點,史書上的記載並不多。但是從零星記錄中可以得知,霍去病的軍中,確實有一批匈奴裔精銳,他們或單獨成軍,或分散各處,使得霍去病每每看似“孤軍深入”,卻總能千裏奇襲,大獲成功。
王亦選對唐卡所說的“霍去病之法”,說的就是這個。
一直到後來,唐卡才知道王亦選總結“霍去病之法”的妙用。與當地深度融合,甚至為我所用,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樣一來,就讓高平川的第二條“陷而害之”之法沒了根基,反而在很多方麵被王亦選“反陷”,抓住很多把柄和痛處。
而高平川最為得意的第一條“退而還之”之法,因為在西京和西康本土失了先機,也就是每次想找人散布王亦選的謠言,都被王亦選事先探知,作了防備。再加上路老爺子坐鎮中樞,根本不為所動,高平川也就一直沒能得逞。
害人終害己,沒能得逞的高平川,終於因為作惡多端而東窗事發,被中央紀委嚴查,最後曝出貪腐三點五個億、情婦六十多個、私生子十來個的醜聞,整個西康官場也由此引發了一場大地震。
但是,安然於地震之外的,王亦選算一個,不但沒有受到牽連,還因為鬥爭有功更加得到中央和新省委的信任。所以,這幾年肅清高平川流毒之後,王亦選晉升省委常委或副省長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
福兮禍兮,在此得到了充分體現。
一開始,王亦選處於絕對的劣勢。整個西京甚至西康,幾乎沒有一個人認為他這個不受省委書記待見的市委書記能幹得長久。這時的王亦選,腦袋上隱隱約約藏著一個大大的“禍”字。
可是,王亦選就是不信邪,身正不怕影子歪,以下犯上,硬是把這個無法無天的高平川拉下了馬。而且在整個西康官場大動蕩中安然無恙,甚至逆流而上。光是這一點,就不得不讓人佩服。這時候,大家再看“逆襲反轉”的王亦選,腦袋上已經明明白白地寫了一個大大的“福”字。
對於王亦選來說,並沒有把這些眾人眼中的“福”與“禍”放在心上。這位立足於“霍去病之法”的市委書記,考慮的是更為深層次的問題。
為什麽一個高平川,就能把整個西康省折騰成這樣?
雖說現在是一把手負責製,但是民主化進程的潮流不可逆,絕不能讓不受監督的權力打著“一把手負責製”的旗號愈演愈烈。
基於此,王亦選在扳倒高平川之後的這幾年裏,提出了法治城市建設的理念。
應該說,這一觀念的提出,是在中央明確“全麵依法治國”之前,所以,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針對性。
也正是因為這一觀念的提出,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就連路老爺子,對此也很是讚賞,稱王亦選在西京市委書記任上與西康省委書記高平川所作的鬥爭,讓西康的法治建設前進了至少十年。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觀念對於中央下定決心推開“全國依法治國”和“全麵從嚴治黨”兩個方略,也是極有裨益的。
這一點,唐卡深信不疑,他自己也是後半段的親曆者。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