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知行迷局
字數:4649 加入書籤
“知”與“行”恰似兩顆交相輝映的璀璨星辰,不僅勾勒出人類活動的基本輪廓,更凝結著千年智慧的深邃結晶。
回溯至典籍深處,《大學》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始自格物致知”的箴言,如黃鍾大呂,奏響了探索求知的序曲。
“知”字以“矢”與“口”相構,恰似箭矢離弦,迅疾而出,朱駿聲於《說文通訓定聲》中精妙詮釋:“識也,憭於心,故疾於口”,將心中豁然開朗的領悟,化作唇齒間流暢的表達。它既是人類感知外界的敏銳觸角,每一次對世界的深度洞察,都如同為能力之樹增添新枝;又被賦予智慧的崇高內涵,在《荀子?王製》“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的論述裏,“知”是生命感知的靈動;於《論語?陽貨》“好知不好學”與《莊子?外物》“心徹為知”中,它則升華為超凡的智性光輝。
“行”字於甲骨文中宛若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宛如生命旅程的起點,從道路的具象,逐漸引申出行走的動態,最終拓展為人類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它與“知”相生相伴,如同魚水交融,《荀子?儒效》中“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見之而不知,雖識必妄;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的論述,層層遞進,深刻揭示知為行之基,行乃知之用的辯證關係。《禮記?中庸》將知分為“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三類,與之相對的行亦有三種境界,字裏行間暗含知行和諧共生的深邃智慧。
然而,知行之間並非總是風平浪靜。
《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慨歎,如巨石投入深潭,激起知易行難的千古之辯。
朱熹以“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的精妙比喻,提出知先行後之論,強調行的關鍵地位。
王陽明則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離”的驚世之語,掀起知行合一的思想狂瀾。
程顥以“真知與常知異”的田夫遇虎之喻,點明真知源於實踐。
王陽明卻高呼“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將知行的根源深植於心性之中,雖與程顥觀點相左,卻同樣閃耀著思想的光芒。
王陽明的學說,既是對先賢智慧的傳承與創新,更是他心懷天下、竭力救世的赤誠寫照,其知行合一的畢生實踐,如同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曆史的長河中,澤被後世。
時光流轉,在一個神秘莫測的時空交錯點,王陽明與劉伯溫這兩位傳奇人物,因西施的靈魂到底歸誰,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鋒。
王陽明目光堅毅,懷揣著對知行合一的堅定信仰,步伐沉穩地徑直走向西施,言辭之中滿是懇切之意:“西施姑娘,我的學生張其金讓我來跟你說,讓你不要跟……劉伯溫走,不知姑娘可否答應?”
此刻的王陽明,已經對劉伯溫直呼其名,言語間滿是不屑,仿佛要用這直白的稱呼,與對方徹底劃清界限,彰顯自己決然的態度。
劉伯溫聽聞,臉上瞬間浮現出一抹冷笑,那冷笑中帶著不加掩飾的輕蔑,眼中更是閃過一絲銳利如鷹的光芒:“你們何德何能,讓西施姑娘跟你們走?你們能幫她找到伍子胥?你們能滿足她的心願?”那話語仿若一把把寒光凜冽的匕首,裹挾著強大的氣勢,直直地朝著王陽明等人的要害刺去,每一個字都充滿了攻擊性與質疑。
“必當盡力!”王陽明斬釘截鐵地回應,聲音洪亮且堅定,字字仿若千鈞重石,砸落在這片神秘的時空中,彰顯著他內心深處不可動搖的決心與擔當。這簡短卻有力的回答,是他對自身信念的堅守,更是向劉伯溫發出的無聲挑戰。
劉伯溫卻絲毫不打算放過這個占據上風的機會,他微微揚起下巴,神色愈發傲慢,繼續說道:“西施姑娘,我乃昔年量子虛無血靈珠的擁有者,身負滴天髓和奇門遁甲之能,找人算位,乃是本太師的拿手好戲。若是你一心想找到伍子胥,那就必須要跟本太師走。況且,隻有留在本太師身邊,你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強大氣場,仿佛在這片虛幻的時空中,他已然成為了掌控一切的主宰,任何人和事都要按照他的意誌運轉。
王陽明聽聞此言,瞬間語塞,隻覺喉嚨像是被什麽東西哽住,一時之間竟無法反駁。他心中五味雜陳,各種情緒交織翻湧。他雖精通心學,對世間諸多道理有著深刻的領悟,然而此刻在劉伯溫這般淩厲的攻勢下,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對方精準地抓住了他的把柄,讓他在這場言辭交鋒中,難以找到反擊的突破口。
此前他對劉伯溫的斥責仍清晰地回蕩在腦海之中,此刻卻仿佛成了一種諷刺,讓他內心滿是迷茫與掙紮。但即便如此,他的眼神中依舊透著一股執拗,堅定地堅守著自己的選擇,如同懸崖邊的蒼鬆,任爾東西南北風,誓不回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伯溫見王陽明無言以對,臉上的得意之色愈發濃鬱,乘勝追擊,愈發咄咄逼人:“王陽明,你現在所教導的張其金也隻不過才十八歲而已,如此稚嫩的年紀,正所謂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況且,他的身份已經被西蕭集團知曉,南炎集團也有所察覺,用不了多久,他就會成為一條喪家之犬,四處逃亡。試問,你想讓西施姑娘跟著一條喪家之犬,在這世間逃亡一生嗎?”
這番刻薄至極的話語,仿若一陣狂風暴雨,裹挾著強大的破壞力,無情地將張其金貶得一文不值,試圖從根本上摧毀王陽明一方的底氣。
“劉伯溫,請注意你的言辭,張其金是我的學生,你不能當我之麵,汙辱他!”王陽明怒目圓睜,雙眼之中仿佛要噴出火來,大聲喝斥道,聲音中充滿了憤怒與不甘。他的胸膛劇烈起伏,顯然被劉伯溫這番言語徹底激怒,那憤怒的吼聲在這片虛幻的空間中回蕩,久久不散,似是在向劉伯溫宣告他對學生的堅決維護。
劉伯溫卻對此毫不在意,仿若王陽明的憤怒隻是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他輕輕轉過頭,將目光重新聚焦在西施身上,臉上瞬間換上了一副溫和的笑容,說道:“西施姑娘,現在本太師會讓你的有緣人說一句話,然後你也表示一下,隻要你跟我們走,本太師保證,必定幫你找到伍子胥。”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蠱惑,試圖用找到伍子胥這個西施心心念念的目標,再次打動她。
這時,外界的劉赫傑開口了:“西施姑娘,你若是願意跟我走,請給點指示。”他透過劉伯溫的靈魂,仿若擁有了一雙透視之眼,清晰地目睹著壺中發生的一切。
當看到劉伯溫憑借著犀利的言辭將王陽明說得啞口無言時,他的心中暗自竊喜,那得意的笑容在臉上一閃而過。
在另一邊,張其金同樣將這一切看在眼裏,劉伯溫的言辭如同一把寒光閃閃的利刃,直直地刺痛著他的心。他隻覺一股怒火從心底熊熊燃起,迅速蔓延至全身,恨不得立刻擁有超凡的能力,衝進壺中與劉伯溫理論一番,為自己和老師討回公道。
“這個劉伯溫也太可惡了,竟然這般瞧不起我,難道他在我的心裏就是一個光明正大的君子嗎?”張其金在心中暗暗責備道,語氣中滿是憤懣與不甘,“他劉伯溫又算個什麽東西?隻不過是一個擅長興風弄雨,裝神弄鬼的把戲而已,如果他真的有能耐,為什麽全家還要被朱元璋所殺。”他在心中不停地數落著劉伯溫的不是,試圖用這些話語來平複自己內心翻湧的怒火。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每一秒都仿佛被無限拉長。一分鍾、兩分鍾過去了,西施壺卻依舊如死寂一般,毫無動靜。
幻境中,劉伯溫眉頭微微皺起,原本自信滿滿的臉上浮現出一絲焦急之色,語氣中也不自覺地帶了一絲急切:“西施姑娘,莫不是你不信本太師?”他的心中隱隱有些不安,原本勝券在握的感覺,此刻正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消散。
花叢中,西施身姿婀娜,宛如一朵盛開在微風中的嬌豔花朵。她輕輕啟唇,聲音輕柔卻又帶著一種讓人無法忽視的力量:“奴家怎敢不信劉太師,隻是劉太師之前說這位王先生,說他抄襲了你的觀點占為己有。但有一點我不明白,先世聖賢所提出的觀點本就是被後世人引用的,如此淺顯易懂的道理劉太師都不明白,還要以此來評論人家的人品,這說明劉太師的心胸未必也太狹隘了,如何讓本姑娘放心。”她的話語如潺潺溪流,看似溫婉柔和,卻又似一把暗藏鋒芒的軟劍,直直地刺向劉伯溫的要害,讓他在這一瞬間,竟有些不知所措。
劉伯溫何等聰明之人,在短暫的慌亂之後,立刻調整狀態,回應道:“姑娘不要誤會,這個王陽明豈能跟姑娘相比,姑娘乃是我國古代被公認的四大美人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沉魚’形容的就是姑娘,可謂是極其生動與形象了。這也體現了你的冰雪聰慧。隻要西施姑娘跟本太師走,也好隨了本太師這個心願。”他試圖以西施的美貌與智慧為切入點,用這些溢美之詞重新挽回局麵,讓西施動搖。
而那“沉魚”的傳說,更是為西施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動人的色彩。遙想當年,碧空如洗,湛藍的天空中飄蕩著悠悠白雲,暖陽毫無保留地灑在溪邊。西施宛如仙子下凡,麵若桃花,眉眼含春,那細膩如羊脂玉般的肌膚在陽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澤。她身姿婀娜,一舉一動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仿佛世間萬物都在她的美麗麵前黯然失色。她在溪邊浣紗的倩影倒映在水中,溪水清澈見底,魚兒自由自在地遊過。
然而,當魚兒的目光觸及到西施那絕世容顏時,竟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呆呆地凝望著,忘卻了遊動,緩緩沉入水底,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佳話。這場圍繞西施的紛爭,在知行之辯的宏大背景下,愈演愈烈,究竟西施會如何抉擇,王陽明與劉伯溫又將迎來怎樣的結局,一切都充滿了未知與懸念……
喜歡量子血靈珠傳奇請大家收藏:()量子血靈珠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