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當真是奇人
字數:6592 加入書籤
張其金聽到這裏,不禁唏噓“這周顛當真是奇人,幾次三番死裏逃生,還能在關鍵時刻給朱元璋指點迷津。那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就再也沒見過他了嗎?”
王陽明的聲音裏帶著幾分悠遠的意味“從此之後,朱元璋在平定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的過程中,確實再沒見過周顛本人。但兩人之間,卻有過一段特殊的‘書信往來’,這也是周顛最神奇的地方之一。”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當年朱元璋剿滅陳友諒後,曾特意派人去廬山尋找周顛的蹤跡。之所以去廬山尋找,是因為周顛消失前曾提過一句‘廬山雲霧深處,可尋我蹤跡’。可派去的人在廬山搜了整整三個月,翻遍了大小山峰、寺廟道觀,都沒能找到周顛,最後隻能空手而歸。朱元璋雖然遺憾,但也知道周顛這樣的異人,行蹤本就飄忽不定,便不再強求。”
“直到明朝建立,朱元璋成為開國皇帝,定都南京,當時的南京還稱應天府,有一天,南京城突然來了一位赤腳僧人。這僧人自稱‘覺顯’,說是從廬山而來,受周顛之托,要拜見朱元璋。”王陽明的語氣裏多了幾分細節,“當時朱元璋剛登基不久,朝中不乏想通過奇人異事攀附權貴的人,他以為這覺顯也是江湖騙子,想借著‘周顛’的名頭騙官騙財,便讓人把覺顯打發走了,根本沒見他。”
張其金聽到這裏,忍不住插話“朱元璋這也太謹慎了吧?萬一覺顯真的是周顛派來的人,豈不是錯過了重要的消息?”
“你說的沒錯,但朱元璋出身底層,見多了人心險惡,對這些‘異人異事’本就多了幾分提防。”王陽明解釋道,“不過,他也沒把事情做絕,隻是讓人給了覺顯一些盤纏,讓他回廬山去。可沒想到,四年後,覺顯又出現在了南京城,而且這次說自己要返回廬山,特意來向朱元璋辭行。”
“這次朱元璋見了他?”張其金問道。
“嗯。”王陽明點頭,“四年時間過去,朱元璋的皇位已經穩固,心態也平和了不少。他想起當年周顛對自己的幫助,心裏也有些愧疚,便召見了覺顯。見麵後,朱元璋問起周顛的近況,覺顯隻說‘周先生在廬山修行,一切安好,隻是掛念陛下龍體,特讓貧僧來送幾句話’。朱元璋又問周顛有什麽話要帶,覺顯卻笑而不答,隻說‘時機未到,陛下日後自會知曉’。”
“朱元璋雖然疑惑,但也知道追問下去也沒用,便讓人準備了筆墨紙硯,親自寫了兩首詩,托覺顯轉交給周顛。這兩首詩,後來被收錄在《明太祖文集》裏,詩裏滿是對周顛的感激與懷念,還提到了當年周顛‘燒不死、餓不死、淹不死’的奇事,稱他是‘仙家助力,成就朕之大業’。”王陽明補充道,“覺顯接過詩稿後,便拜別朱元璋,再次返回了廬山,此後又過了好幾年,都沒再出現過。”
張其金聽得入了迷,追問道“那後來周顛還有消息嗎?那兩首詩,周顛收到了嗎?”
“收到了,而且還回了詩。”王陽明的聲音裏帶著幾分驚歎,“又過了五年,朱元璋已經年過五十,身體漸漸不如從前。有一天,他突然得了一場怪病,高熱不退,渾身抽搐,太醫們束手無策,開了很多藥方都不管用,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甚至到了昏迷不醒的地步。朝中大臣們都慌了神,甚至有人開始私下準備後事。”
“就在這危急關頭,當年的那位赤腳僧覺顯,突然又出現在了皇宮門口,說有‘救命丹藥’要獻給朱元璋。”王陽明的語氣變得緊張起來,“當時皇宮侍衛見他穿著破爛,又是個僧人,根本不讓他進去。覺顯沒辦法,隻好在宮門外大喊‘貧僧有周顛先生親賜丹藥,能救陛下性命,若耽誤了時辰,誰也擔不起這個責任’!”
“侍衛們不敢怠慢,趕緊把這事報告給了丞相李善長。李善長也知道周顛的名聲,不敢耽誤,親自去宮門口把覺顯迎了進來,帶到朱元璋的寢宮。當時朱元璋剛好從昏迷中醒過來,看到覺顯,虛弱地問‘是周先生讓你來的?’覺顯點點頭,從懷裏掏出一個精致的木盒,打開後,裏麵放著三粒通體瑩白的丹藥,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覺顯說‘這是周顛先生與廬山天眼尊者一起煉製的“九轉還魂丹”,陛下隻需服用一粒,三日之內便可痊愈。另外兩粒,可留著日後應急。’朱元璋當時已經沒什麽力氣,隻能讓太監幫忙把丹藥服下。沒想到,服藥後不到一個時辰,他的高熱就退了下去,精神也好了不少;到了第二天,已經能下地走路;第三天,竟然能正常處理朝政了,身體完全恢複了健康。”
張其金聽到這裏,忍不住感歎“這‘九轉還魂丹’也太神奇了!周顛這是真的有通天之能啊!那朱元璋痊愈後,肯定又派人去找周顛了吧?”
“沒錯。”王陽明說道,“朱元璋痊愈後,對周顛感激涕零,覺得自己能死裏逃生,全靠周顛的幫助。他立刻派人帶著厚禮,按照覺顯所說的‘廬山雲霧深處’去尋找周顛,還下了聖旨,要封周顛為‘護國仙人’,讓他入朝享福。可派去的人在廬山找了整整半年,依舊一無所獲。後來,他們走遍了廬山的每一座寺廟、每一個山洞,甚至連當地的獵戶、樵夫都問遍了,都沒人見過周顛的蹤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覺顯當時也還在南京,朱元璋問他周顛到底在哪裏,覺顯隻說‘周先生本是方外之人,不願受世俗束縛,陛下若真心感激,隻需記著他的恩情,好好治理天下,讓百姓安居樂業,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了。’說完,覺顯也辭別了朱元璋,從此再也沒人見過他。”
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城的皇宮裏彌漫著一股沉靜的威嚴。
朱元璋坐在禦書房的龍椅上,手中握著一支狼毫筆,目光落在鋪開的宣紙上。
窗外的梧桐葉被秋風染成金黃,偶爾有幾片飄落,卻絲毫沒有打斷他的思緒。
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殺伐果斷的開國皇帝,更像一個追憶往事的老者。
他要親自為一個人撰寫傳記,這個人就是周顛。
曆經數日的斟酌,《周顛仙傳》終於定稿。
文中詳細記載了周顛從南昌街頭的瘋癲乞丐,到多次助他化險為夷的奇人經曆灌酒不醉、焚缸不死、絕食無恙,以及鄱陽湖之戰前“上天無安排陳友諒為帝”的預言,字字句句都透著對周顛的感激與敬佩。
寫完傳記,朱元璋意猶未盡,又提筆寫下《赤腳僧詩》,詩中提及覺顯和尚兩次送藥、傳遞周顛心意的往事,將那段傳奇過往以詩歌的形式留存。
手稿完成後,朱元璋立刻傳旨,召中書舍人、著名書法家詹希庾入宮。他將手稿交給詹希庾,語氣鄭重“周顛先生乃朕之貴人,若無他多次指點,朕未必能平定天下。你需以最精湛的筆法,將這傳記與詩歌謄寫下來,而後命工匠刻於青石之上,送往廬山立碑,讓後人知曉周顛先生的奇功。”
詹希庾不敢怠慢,花費三日時間,以工整的楷書將詩文謄寫完畢。朱元璋看過之後,滿意地點頭,又命工部挑選質地堅硬的青石,讓最好的石匠負責鑿刻。
三個月後,石碑在廬山之巔落成,碑文中“周顛仙,建昌人也……”的字樣清晰有力,與廬山的雲霧相映,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景觀。
即便到了數百年後,仍有遊人專程前往廬山,瞻仰這塊記載著明初奇人往事的石碑。
張其金在腦海中梳理著王陽明講述的這段曆史,心裏不禁感慨若說周顛以“預言”和“神跡”為朱元璋指明了方向,那麽劉伯溫則是以實實在在的智謀,幫朱元璋鋪就了登基之路。
兩人對朱元璋而言,缺一不可,隻是行事風格截然不同。
他想起史料中對劉伯溫的記載,愈發覺得這位明朝開國謀士不簡單。
劉伯溫向來精明,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次給朱元璋提建議,都不會直接表露自己的想法,而是委婉地引導朱元璋自己做出決策。
比如在製定攻打陳友諒的戰略時,劉伯溫沒有直接說“應先攻陳友諒,後取張士誠”,而是分析了兩人的性格與實力。
陳友諒野心大、根基不穩,張士誠保守、胸無大誌,讓朱元璋自己得出“先除陳友諒,張士誠自會不攻自破”的結論。
事後,大臣們都稱讚朱元璋有遠見,卻很少有人知道,這背後其實是劉伯溫的謀劃。
他就這樣不動聲色地隱藏著自己的治國才能,既避免了功高震主,又能讓自己的策略得以實施,這份智慧,絕非一般人能及。
最讓張其金印象深刻的,是劉伯溫用“畫”進諫的故事。
當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登基為帝後,心裏一直有個難題他想給立下大功的臣子冊封嘉獎,同時也想賞賜自己的親戚朋友。
可仔細一算,需要封獎的人足足有幾百號。
這幾百號人裏,有他的叔伯兄弟,有他兒時的玩伴,還有妻子馬皇後的娘家人。
封吧,這些親戚朋友大多沒有立下功勞,純粹是“無功受祿”,朝中大臣肯定會不服氣,甚至可能引發朝堂動蕩。
不封吧,親戚們又會說他“當了皇帝就忘了本”,罵他六親不認,影響皇室的名聲。
朱元璋為此愁了好幾天,茶飯不思,甚至在朝堂上都有些心不在焉。
劉伯溫早就看出了朱元璋的煩惱,也知道這個問題必須妥善解決,否則會留下隱患。
他沒有立刻進諫,而是在家中反複琢磨直接說“不封親戚”,會讓朱元璋覺得自己不近人情。
說“全封”,又違背了治國的原則。
思來想去,劉伯溫決定用一種更委婉的方式。
這種方式就是畫畫。
劉伯溫鋪開宣紙,研好墨,按照自己的想法,畫了一幅看似簡單卻暗藏深意的畫畫麵中央是一個儀表堂堂的壯士,身著鎧甲,身姿挺拔,可頭發卻淩亂如麻,被分成十幾束,每一束頭發上都戴著一頂小小的烏紗帽。
畫好後,劉伯溫特意選了一個朱元璋心情煩悶的午後,帶著畫進宮,笑著說“陛下近日為國事操勞,臣偶得一幅拙作,特來獻給陛下,願陛下能解解悶兒,放鬆一下心情。”
朱元璋正愁得慌,見劉伯溫送來畫,便接過來看。
他先是覺得奇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壯士的頭發怎麽會戴這麽多烏紗帽?可仔細一想,劉伯溫向來心思縝密,絕不會無緣無故送一幅無關緊要的畫。他盯著畫看了許久,突然眼前一亮烏紗帽代表“官”,頭發代表“法”,一束頭發戴一頂烏紗帽尚且合理,十幾束頭發都戴烏紗帽,豈不是“官多法亂”?
劉伯溫這是在提醒他,若給無功的親戚都封官,隻會讓朝堂變得混亂,讓有功勞的大臣寒心!
想通這一點,朱元璋心裏的難題瞬間解開,他忍不住哈哈大笑,對著劉伯溫說“好你個劉愛卿!此畫甚好,真是解了朕心頭之大惑!”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就召集文武大臣,頒布聖旨“此次冊封,隻封有功之臣,不封皇親國戚與故友。有功者賞,無功者不濫賞,此乃治國之本。”
大臣們聽後,紛紛稱讚朱元璋公正無私,卻沒人知道,這背後是劉伯溫用一幅畫立下的功勞。
劉伯溫這種“我畫(話)你說”的進諫方式,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又給了朱元璋足夠的麵子,還留下了回旋的餘地,實在是高明。
可即便如此,劉伯溫也深知官場的險惡。
他常年直言進諫,為了整頓綱紀,得罪了不少人。
以李善長、胡惟庸為首的淮西派,因為他多次彈劾其貪贓枉法,早就視他為眼中釘。
就連朱元璋,也因為他偶爾“過於直接”的建議,心裏漸漸有了隔閡。
張其金想到這裏,不禁皺起眉頭劉伯溫這樣足智多謀、見廣識遠的人,肯定早就察覺到了危險,所以才會多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想激流勇退,遠離官場的紛爭,過安逸的生活。
可即便他已經退出朝堂,最終還是沒能逃過胡惟庸的陷害,落得個“被下毒致死”的結局。
這樣的人,哪怕隻是靈魂附著在量子虛無血靈珠裏,也絕對不能輕視。
“看來,這次昭通之行,我必須加倍提防劉伯溫。”張其金在心裏默念,“有他在劉赫傑身邊,我想拿到主量子虛無血靈珠,肯定會遇到不少麻煩。但不管多難,我都必須拿到手。這不僅關乎我自己的命運,更關乎我能不能保護好卓依然、林紫妍,還有公司的所有人。”
想到這裏,張其金握緊拳頭,眼神裏透著堅定,這份決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喜歡量子血靈珠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量子血靈珠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