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五十七章:求保底月票!!!!

字數:6833   加入書籤

A+A-


    格爾沒什麽城府,也沒什麽能力。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要不然也不會混的那麽慘。
    也別說大環境怎麽怎麽樣,能力這種東西,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能成功的不一定都是有能力的,畢竟時勢造英雄,有些人運氣就是好,甚至有些人出生就在羅馬,這沒什麽辦法,世界從來不公平。
    可混的慘的,能力絕對不會出眾。
    這可不是毒雞湯,而是現實!
    懷才不遇這種事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
    因為真正有能力的人,在哪都不至於混的太差!
    有的人這個時候又要杠了,說什麽韓信未發跡之前,還遭遇胯下之辱,甚至還吃不上飯……這麽想的的人,其實是主觀上把自己看做成為韓信,韓信之所以覺得自己落魄,其實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待遇配不上自己的才能。
    可你如果把視角放在普通人身上再去看韓信,你會發現,韓信即便最落魄的時候,也比小老百姓要強!
    《史記·淮陰侯列傳》是這麽記載韓信落魄的——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
    聽起來很慘對不對。
    但隻要帶入一下普通人的視角,你就會發現,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韓信其實最落魄的時候,也沒餓死,他可以到處混吃混喝,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別人很討厭他,但依然能夠混個溫飽。
    其次,很快反秦起義爆發,韓信很快就加入了項羽陣營。
    原文:“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
    意思就是說,他從一文不名,到項羽麾下,直接成為了郎中!這個可不是小兵,郎中是官!
    郎中始於戰國。秦漢沿置。掌管門戶、車騎等事;內充侍衛,外從作戰。
    雖然不是什麽大官,但從一文不名的人很快成為官身,這不是妥妥的階級躍遷麽?
    然後“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然後他跑到劉邦那邊去了,然後他反法了,結果這貨看到夏侯嬰,於是就喊了一嘴:劉邦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嗎?為什麽要殺壯士?
    夏侯嬰一看韓信,覺得這個人才,放了他,然後兩人聊聊,立刻覺得這就是大才,然後直接提拔他為治粟都尉!
    也就是說,韓信犯罪了,原本應該和十三個人一起被砍頭,結果他不僅沒死,反而升官了!
    後來就更傳奇了。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曰:“韓信也。”上複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王曰:“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此乎?”何曰:“王計必欲東,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終亡耳。”王曰:“吾為公以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意思就是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麵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一邊生氣一邊歡喜,罵道:“你為什麽要逃跑?”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隻想久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隻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裏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麽,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說:“我看你的麵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麽,讓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如果任命一位大將,就像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看看!
    這才叫有才!
    別人即便最落魄的時候,也能找到飯吃,一點點機會,他就能直接上位。
    不管是當機立斷的跑去參加項家義軍,還是看準機會,看準了項羽這邊沒有發展空間,果斷跳槽,去了急需人才的劉邦陣營,還是犯法馬上要被殺了,果斷出聲引起夏侯嬰的注意力,不僅犯法的事情無疾而終,還特麽升官了!
    升官了,他依然在找機會,接近了蕭何。
    這一點他看的非常非常準,知道蕭何對漢王劉邦的影響力,於是果斷在蕭何麵前表現自己的才能,讓蕭何推薦自己。
    可一旦看到劉邦不在意。
    他也很果斷的離開,因為他知道。如果劉邦在蕭何推薦自己之後都不重用自己,那就說明還留在這裏沒有絲毫前途,他必須尋找更好的平台。
    這種勇氣可不是誰都有的。
    實際上從果斷加入義軍,和果斷離開項羽,都需要巨大的勇氣。
    要知道加入義軍的時候,秦朝其實已然實力龐大,加入義軍需要巨大的勇氣。而且現實也是如此,很快項羽的叔父項梁就戰敗被殺了,但他依然沒有脫離,反而繼續跟著項羽。但一旦發現項羽不聽自己的,不重用自己,他也很快果斷的離開。
    要知道,他離開項羽的時候,也是項羽勢力最大的時候!
    當時秦朝已經徹底完蛋了,項羽入主關中,成為實力最強大的諸侯,按一般人看來,項羽這裏最穩定,發展前景也最好,可韓信依然毫不猶豫的投靠了當時被打發到漢中巴蜀的漢王劉邦!
    當時的劉邦可是非常非常慘的,很多劉邦的部下甚至都不樂意跟著他,畢竟巴蜀窮困。
    可韓信依然看好他,所以毅然決然的投靠。
    但等到他看不到劉邦重用,也絕不留戀,轉頭就走,要不是蕭何追上去。韓信真就走了。
    懷才不遇?
    才怪!
    真正有才能的人,不管什麽境遇,都會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境遇,一丁點機會,他都會抓住,從而改變自己的境遇。
    那格爾有什麽才能麽?
    沒有,即便是在那個最普通的部落裏,他依然不起眼。就是最最普通的那種人,就是你我他!
    沒什麽值得稱道的,當然也不至於被鄙夷。
    一個在那麽簡單環境下都混不出來的,你真不能對他本身的才能有多少期待。
    但小人物,同樣也有小人物的辦法。
    他雖然沒能殺進阿斯加德,但對於阿斯加德的基本情況依然有了一些了解。
    他對於奪取彩虹橋已經不抱期望,但他想到了另外一個辦法。
    那就是偷偷的利用彩虹橋。
    他知道,彩虹橋的看守者是海姆達爾。
    一個非常強大且盡職盡責的神靈。
    如果直接找他,格爾覺得期望不大。畢竟他本身和阿斯加德的關係可談不上有多好。
    不過他知道了另外一個情報。
    那就是海姆達爾有一個妹妹。
    希芙!
    一名阿斯加德的女將軍!
    格爾是一個非常非常在乎家人的人,以己度人,他覺得如果他能夠綁架希芙,那麽他就可以脅迫海姆達爾答應自己的要求。
    他當然知道這很卑鄙。
    但他隻是一個小人物,並不是什麽英雄,對於所謂的榮譽……他沒什麽感覺,如果可以,他甚至覺得那玩意如果能夠填飽肚子,他樂意把所謂的榮譽都換成糧食!
    至於麵子啊尊嚴啊之類的東西……那東西更和他一個小人物沒什麽關係!
    看過電影《芙蓉鎮》的小夥伴,應該都對一句台詞印象深刻: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無論古今,尊嚴對於普通人來說,與活下去比起來,實在是不值一提。
    莫言在《吃的恥辱》說過,所謂的自尊、麵子都是吃飽了之後的事情,對於一個餓得將死的人,一碗麻風病人吃剩的麵條,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
    對於格爾來說,這些都是無所謂的東西,和自己想要的東西相比一錢不值。
    他以前沒在乎過,現在更不會在乎。
    所以他並不覺得綁架希芙有什麽丟人的地方。
    更何況,他並不打算對希芙做什麽,隻要海姆達爾幫忙,他會守信用絕不傷害希芙。
    他也覺得海姆達爾會答應自己。
    畢竟他隻是想要利用彩虹橋而已,他不想對阿斯加德做什麽。
    既然如此,他和海姆達爾最大的矛盾就沒有了。
    所以他覺得自己的計劃沒什麽問題!
    現在唯一的問題就是要找到希芙……這個是他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首先,他隻是聽說過海姆達爾有這麽一個妹妹,具體什麽情況他一點也不知道。
    甚至於,海姆達爾長什麽樣,他也不清楚。
    如果是以前,格爾或許會退縮。
    畢竟普通人麵對困難的第一反應,總是退縮。
    這很正常,趨利避害是生物的基本法則,在心理學上,人們遇到困難時往往選擇退縮而非迎難而上,背後有一些深層的理論依據。主要原因涉及到人的生理、心理機製以及對失敗的恐懼、動機不足等。人有一種天然的自我保護傾向,遇到困難時,尤其是帶有不確定性或失敗風險的挑戰,大腦會發出“逃避”的信號,以避免可能的傷害。這種反應與“戰鬥或逃跑”反應有關,根源在於大腦中的杏仁核,它在麵臨威脅時會啟動這種保護機製。
    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指出,人們在麵對挑戰時,往往會基於自己對成功的信心和控製感來決定是否迎難而上。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勝任不了,或者覺得努力沒有效果,那麽他們更容易選擇退縮。相反,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認為自己有能力解決困難,那麽更可能會主動去麵對。
    人普遍害怕失敗和其帶來的負麵評價,這種恐懼會導致回避行為。失敗帶來的羞恥、內疚或自我懷疑等負麵情緒會讓人傾向於規避可能失敗的任務,以避免心理上的不適。這種行為也可能與自尊保護有關,人們會選擇逃避來保護自我形象,避免外界或自我的負麵評價。
    歸因理論指出,個人對自己失敗和成功的原因歸因方式,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情緒。如果一個人習慣將失敗歸因於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不足或運氣不好),他們更容易放棄和退縮。而那些將失敗歸因於可控的因素(如努力程度不足)的個體,則更有可能麵對困難並繼續努力。
    但這些和格爾已經沒什麽關係了。
    他已經沒什麽可失去的了,也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他的內心驅動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