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荀彧之殤
字數:3027 加入書籤
曆史上關於荀彧的評價因為其最終勸阻曹操封公,所以是有著很大的爭議,在《三國誌·注》和《資治通鑒》裏裴鬆之和司馬光都對於荀彧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荀彧之評】
據《獻帝春秋》記載:董承之誅,伏後與父完書,言司空殺董承,帝方為報怨。完得書以示彧,彧惡之,久隱而不言。完以示妻弟樊普,普封以呈太祖,太祖陰為之備。彧後恐事覺,欲自發之,因求使至鄴,勸太祖以女配帝。太祖曰:“今朝廷有伏後,吾女何得以配上,吾以微功見錄,位為宰相,豈複賴女寵乎!”彧曰:“伏後無子,性又凶邪,往常與父書,言辭醜惡,可因此廢也。”太祖曰:“卿昔何不道之?”彧陽驚曰:“昔已嚐為公言也。”太祖曰:“此豈小事而吾忘之!”彧又驚曰:“誠未語公邪!昔公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恐增內顧之念,故不言爾。”太祖曰:“官渡事後何以不言?”彧無對,謝闕而已。太祖以此恨彧,而外含容之,故世莫得知。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彧卒於壽春,壽春亡者告孫權,言太祖使彧殺伏後,彧不從,故自殺。權以露布於蜀,劉備聞之,曰:“老賊不死,禍亂未已。”
然而後世裴鬆之對於這裏一些言論卻頗有爭議,他認為袁曄在《獻帝春秋》裏關於荀彧的記載不真實,其具體記載為:
臣鬆之案獻帝春秋雲彧欲發伏後事而求使至鄴,而方誣太祖雲“昔已嚐言”。言既無徵,回讬以官渡之虞,俯仰之間,辭情頓屈,雖在庸人,猶不至此,何以玷累賢哲哉!凡諸雲雲,皆出自鄙俚,可謂以吾儕之言而厚誣君子者矣。袁曄虛罔之類,此最為甚也。
陳壽給荀彧的最終評價是: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誌也。
這裏裴鬆之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世之論者,多譏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陳氏此評,蓋亦同乎世識。臣鬆之以為斯言之作,誠未得其遠大者也。彧豈不知魏武之誌氣,非衰漢之貞臣哉?良以於時王道既微,橫流已極,雄豪虎視,人懷異心,不有撥亂之資,仗順之略,則漢室之亡忽諸,黔首之類殄矣。夫欲翼讚時英,一匡屯運,非斯人之與而誰與哉?是故經綸急病,若救身首,用能動於嶮中,至於大亨,蒼生蒙舟航之接,劉宗延二紀之祚,豈非荀生之本圖,仁恕之遠致乎?及至霸業既隆,翦漢跡著,然後亡身殉節,以申素情,全大正於當年,布誠心於百代,可謂任重道遠,誌行義立。謂之未充,其殆誣歟!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裴鬆之對於荀彧還是頗為推崇的,無獨有爾,後世另外一位大曆史學家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是對於荀彧讚美有加。
司馬光認為:“孔子對於評價仁德是非常重視的。即使是子路、冉求、公西赤這些傑出的門人,令尹子文、陳文子這些諸侯的賢能大夫,都不夠資格,而唯獨稱讚管仲的仁德,豈不是因為他輔佐齊桓公,對百姓有很大的恩德嗎?齊桓公的行為像豬狗一樣,但管仲並不以為羞恥而輔佐他,是因為他知道,沒有齊桓公,百姓就不能得到拯救。漢末天下大亂,百姓災難深重,假如沒有絕頂的才能,便不能拯救百姓。既然這樣,那麽荀彧舍棄曹操,還能去輔佐誰呢?
齊桓公的時代,周期王室雖已衰敗,但還沒有像建安初期的漢朝王室那樣。建安初期,全國大亂,漢朝朝廷連一尺土地、一個百姓都沒有。荀彧輔佐曹操而使他興起,推薦任用賢能的人才,訓練軍隊,裁決機要,製定策略,征伐四方,連續獲勝。於是轉弱為強,化亂為治,占有了天下的十分之八,荀彧的功勞難道還不如管仲嗎!管仲沒有為子糾而死,但荀彧卻為漢朝王室而死,他的仁德又在管仲之上了!”
可是,杜牧卻認為:“荀彧在勸曹操攻取兗州時,把他比作高祖劉邦與光武帝劉秀;在官渡之戰時不讓曹操撤退回許都,則比作楚漢相爭。等到大事已經完成,荀才想在漢代留下盡忠的聲名。這就好比教小偷去挖牆破櫃而不與小偷分贓,能說他不是小偷嗎?”臣認為,孔子說:“文勝質則史。”所有撰寫曆史的人,在記載曆史人物的言語時,都會加以修飾。那麽,把曹操比作劉邦、劉秀以及楚漢相爭等,隻是史學家的文字,怎麽會都是荀彧所說的話呢!根據這些話來貶低荀彧,是冤枉人。而且,假使曹操稱帝,那麽荀彧將成為最大的開國功臣,會受到與蕭何一樣的賞賜。荀彧不貪圖這樣的富貴,而犧牲生命換取的名聲,難道是人之常情嗎!”
【荀彧之惑】
不管裴鬆之和司馬光對於荀彧多麽推崇,但有一點不可否認,荀彧是選擇了幫助漢室天子,並且最終站在了曹操的對立麵,在這種情況下曹操不戀舊情選擇除去荀彧是無可厚非的。
然而荀彧這麽做是非常令人疑惑的,荀彧和其他人不一樣,他是從曹操占據東郡開始就一直追隨曹操的元老級人物,並且可以說是曹魏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地位在曹魏集團中長時間以來可以說就僅次於曹操一人而已,從這個層麵上來說荀彧沒有任何理由站在曹操的對立麵,曹操被封為魏公,荀彧反而應該由衷的高興才對的。
而以荀彧的才能,他也不可能不知道漢室衰落已經成為定局,曹操封公,封王也是大勢所趨,然而荀彧卻選擇背道而馳,和大勢所對抗,因此得罪了曹操,最終一命嗚呼。
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荀彧對於大漢對於獻帝忠心到這個地步呢?
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就出在“居中持重”上麵,曹操在遷都許昌後,經常在外麵領兵作戰,其內部的政務和朝廷的管理就都交給了荀彧,而這一點恰恰導致了荀彧和天子漢獻帝長時間的接觸,因為當時荀彧是曹操的代言人,而獻帝則是國家名義上的領導者,他們之間必然會有溝通的。
而這個時間有多長呢?從建安元年(196)開始,一直到建安十七年(212)荀彧去世,他和獻帝在一起待了快二十年,這麽長的時間下來獻帝對於荀彧怎麽可能沒有影響,由於和天子的朝夕相處,使得荀彧對於天子產生了同情心裏,這點在對外方麵沒有問題,但在對內上麵,荀彧就可能無法做到以曹操的利益為最優先了。
最終在曹操對於皇權產生直接威脅之時,荀彧被迫和曹操決裂,這無論對於曹操而言,還是對於荀彧而言,都是一個悲劇。(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