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0章 蜀漢四相
字數:2791 加入書籤
後世將諸葛亮、蔣琬、費和董允四人合稱為蜀漢四相,但實際上其中隻有諸葛亮擔任過丞相,其他人都是以尚書令管理朝政。
董允在其中相對不出名,也不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者,不過董允曾經負責過宮中之事,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為,所以劉禪對於董允比較懼怕的。
尚書令董允、呂
董允,字休昭,他是掌軍中郎將董和的兒子,董和是南郡枝江人,他家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劉備冊封太子時,董允被選為舍人,候升洗馬。後主劉禪繼承皇位後,董允被升為黃門侍郎。
丞相諸葛亮將北征曹魏,住在漢中,擔心後主劉禪年輕,不辨好壞是非,考慮到董允公正無私襟懷坦白,打算讓他擔任宮中輔佐之職。於是諸葛亮上疏說:“侍中郭攸之、費、侍郎董允等,都是先帝擇選出來留給陛下的良臣,至於斟酌可否,盡忠進諫,都是他們的職責。我認為宮內之事,不論大小,都應谘詢他們,這樣定能做到堵塞漏溢,收取成效。如果沒有忠誠善良的言論,則斬殺董允等以懲誡他們的怠慢。”
諸葛亮不久即請任命費為參軍,升董允為侍中,領虎賁中郎將,統轄禦中親兵。因為郭攸之性格素來和順,故不過掛名而已。向皇帝進言勸諫的任務,董允幾乎全包下了。董允處理問題為了防患於未然,竭盡匡救之理。劉禪常想采選美女填充後宮,董允認為古代天子的後妃人數不超過十二名,現今後主的嬪嬙人數已夠,不宜再有所加,始終堅持不聽從命令。後主劉禪對他更加敬懼。
尚書令蔣琬任益州刺史時,上奏要讓位給費和董允,又表彰“董允任職宮中多年,輔佐王室,應當賜爵加封來嘉獎他的功勞”,董允堅辭不受。劉禪漸漸長大,寵信宦官黃皓。黃皓便阿諛獻媚,處心往上爬。董允常常對上則正色批評皇上,對下則嚴厲斥責黃皓。黃皓害怕董允,不敢為非作歹。董允在世之日,黃皓的官位一直不過黃門丞。
延熙六年(243),董允被加封輔國將軍。延熙七年(244),董允以侍中兼職尚書令,作大將軍費的副手。延熙九年(246)和蔣琬同年去世。
董允之後,蜀國內部以呂為其接替者。呂的父親呂常,是原先送劉焉入蜀的將軍,因官道堵塞,於是不能返回中原。
他自小失去父親,喜好讀書彈琴。當初,劉備平定益州,設置鹽府校尉一職,管理鹽、鐵的財政收益,後來校尉王連請呂與南陽人杜祺、南鄉人劉幹等共為典曹都尉。呂後被升任為新都、綿竹縣縣令,他心地善良體恤百姓,百姓無不稱頌,在本州各縣城中首屈一指。又升任巴西太守。
丞相諸葛亮連年出兵,征調各郡兵員、錢糧,不少地方都不能及時如數送交,呂召募士兵五千人交給諸葛亮,他對這些人進行慰問講明道理並加以監督製約,這些人竟沒有一人逃走。呂被轉任為漢中太守,兼任督農,負責供應軍需糧草。諸葛亮去世後,呂累次升任為廣漢、蜀郡太守。
蜀郡為京都所在地,戶口眾多,又逢諸葛亮死後,士兵開小差的很多,又有人冒領這些人空額的軍餉,各地奸巧紛紛出現。呂到任後,進行防範禁止,他對士兵們開導勸諭,幾年之間,那些脫漏軍籍而自願出來的人有一萬多。
後來呂入朝擔任尚書,接替董允擔任尚書令,公事都及時處理不留拖延,門內沒有停留的賓客。呂先後任職朝廷內外,自己生活儉樸,謙虛少言,為政簡明而不繁瑣,以清明能幹著稱於朝;然而用法過嚴過深,喜愛起用文官俗吏,所以雖說官居高位,但在各郡縣中他的名聲不大好。延熙十四年(251年),呂去世。
呂去世後由陳接替其為尚書令。
後諸葛亮時代的掌權者
在蜀漢四相之中,諸葛亮地位最高,是真正的丞相,蔣琬和費都不過是尚書令,蔣琬最高官至大司馬,費官至大將軍,董允則隻是以侍中兼職尚書令兩年,但因為董允長期作為內侍,很好的約束了蜀漢內部的宦官勢力,所以董允的影響力也不小。
至於呂,他本人不是荊州派,也不是諸葛亮的嫡係,上台還後因為用法過嚴過深,所以地方上名聲不好,後世對於他的評價也一般,未能列入蜀漢名相之列。
諸葛亮死後,蔣琬從建興十二年(234)開始擔任尚書令,升遷為大將軍,後來還被任命為大司馬,掌控蜀漢大權,一直到延熙六年(243)因為病重,費開始擔任大將軍,次年(244)蔣琬已經將益州刺史的職位辭讓給了費,徹底放權養病。
費則從延熙七年(244)開始接過蔣琬的旗幟,一直到延熙十六年(253)被刺殺,二者掌管蜀漢朝政差不多二十年的光陰,蜀漢的後諸葛亮時代差不多就是這段時間(234-253)。
蔣琬、費作為諸葛亮的繼承人,基本延續了諸葛亮的政策,二者都在掌控部隊後北上漢中對抗曹魏,在蔣琬時期,因為蔣琬本人的身體問題,蜀漢未能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到了費掌權時,他自認不如諸葛亮,於是限製了北伐的規模,等待後來人。所以後諸葛亮時代,蜀漢對於曹魏的威脅一直比較有限,但也因此蜀漢在軍事上的消耗並不是很大,完全在承受範圍之內。
政治上麵蔣琬、費、董允和呂都擔任過中書令,費和呂擔任尚書令的時間相對較長,前三位都是諸葛亮一手帶出來的,政治方麵都沒問題,呂雖然後世名聲一般,但不可否認,他能力還是不錯的。陳在後來也開始冒頭,但因為時間還短,費活著的時候影響力也在,所以陳最初造成的負麵影響還不大。
政治上的穩定,軍事上的限製,都確保了後諸葛亮時代蜀漢的國力。(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