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章 三十年之數
字數:3064 加入書籤
“三十年”在漢末三國時期是一個相當敏感的數字。 .不僅漢末這個時間段基本就是三十年左右(189-220),從曹操之死到高平陵政變(220-249),從劉備之死到費被刺殺(223-253),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234-264),從曹睿去世到晉代魏(239-266),從孫權死後到孫吳滅亡(252-280),基本都是相隔三十年左右。
可以看出來魏蜀吳三國在一國之主或者真正的掌控者去世後,對於國家的影響都是很大的,那麽這些掌權者對於自己國家日後的衰落或者滅亡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呢?
【曹操到高平陵】
曆史上曹操沒有建立魏朝,卻是實際上的奠基者,他的兒子曹丕完全在曹操的基礎上才得以改朝換代,魏國在曹**後三十年因為高平陵政變被司馬家所奪權,此後曹魏不在,由司馬氏掌控了魏國的實際權力,國家變成了司馬魏。
曹魏的滅亡和曹操有著多大關係呢?這個不能說沒有。曹操相對於其他君主,算是相當的凶殘的了,他直接造成的屠殺以及大規模的民屯都對於百姓並不是很友好,但我個人認為曹魏覆滅和曹操的親族政策關係還是比較大的,從曹魏的曆史也可以看出來,曹氏的衰落實際上也就是曹氏親族的衰落。
相比其他諸侯,曹氏自從曹操開始就過於依靠親族勢力了。
在曹魏的第一代,有著眾多的人才,其中以曹操為首,輔以曹仁、曹洪、夏侯、夏侯淵等人,這個時期軍權基本都在曹氏控製在手裏,曹操基本直接領兵,中央軍夏侯是四將軍裏最高的前將軍、地方上曹仁是征南將軍、夏侯淵是征西將軍,外姓將領之中隻有張遼因為大破孫權一度被任命為征東將軍。等到第二代曹丕時期,他三路南伐孫權時,也是分別讓曹仁、曹休、曹真作為主帥,二代將領之中還有著夏侯尚等人。
但從曹睿時期開始,曹氏親族凋零的非常厲害,就連曹休、曹真也都先後去世了,曹睿不得不開始重用外姓將領,如司馬懿、滿寵等人,曹睿死前,又決定讓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明顯可以看出來曹氏親族經過三代之後已經無人了,結果曹爽被司馬懿政變除去,國家就變成了司馬家的了。
【劉備到費】
從劉備之死到費之死我個人認為是回到了原點。當年在劉備將蜀漢托付給諸葛亮的時候,國家的局勢可以說是已經相當的惡劣,外部隻是初步和孫吳緩和了關係,但在劉備死後情況還不能確定,宿敵曹魏威脅依然不減。內部人才凋零,當年文臣諸葛亮、龐統加法正,武將關羽、張飛、馬超加黃忠四將軍的豪華陣容如今隻有諸葛亮還在,南方接近一半的地盤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曹魏當時都不怎麽把蜀漢放在了眼裏,甚至認為幾封勸降信都可以讓諸葛亮投降,劉備留給諸葛亮的完全就是一個爛攤子。
劉備之死到費之死的這三十年實際上就是屬於諸葛亮的三十年,這三十年裏麵,蜀漢先後是由諸葛亮以及他欽點的兩位繼承者蔣琬、費掌權,等到這三人都死後,蜀漢回到了原點,而此時已經沒有第二位諸葛孔明了。
【諸葛亮到蜀滅】
諸葛亮去世後三十年蜀漢為鄧艾、鍾會等人所滅,這其中諸葛亮本人需要承擔多大的責任呢?說實話也不大,除了北伐政策之外,蜀漢的滅亡基本和諸葛亮沒有關係。
薑維的大規模北伐是日後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這個沒什麽好說的,雖然北伐是諸葛亮延續下來的政策,然而諸葛亮的北伐和薑維的北伐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薑維獲得兵權之後,北伐的規模不比諸葛亮小,但除了一開始贏了兩次,後來越打越弱,被鄧艾完虐,而諸葛亮是越打越強的,就算他輸的最慘的第一次北伐,三戰皆敗,戰後還有人勸諸葛亮第二年重新再來,可以看出來諸葛亮主力未損的,而薑維呢?越打反對他的人越多。
諸葛亮的北伐政策為他的後繼者蔣琬和費所延續,都沒有出現大的問題,直到費被刺殺,薑維掌軍權後才問題變大了,北伐的鍋丟給諸葛亮也並不合適。
【曹睿到魏滅】
在列舉的這些人中實際上隻有曹睿需要為曹魏的滅亡擔負直接的責任,因為司馬家的真正做大和曹睿有著直接的關係。
在曹丕時期,司馬懿雖然已經被重用,並且坐鎮一方,但並沒有真的領兵作戰過,和陳群一樣都是表麵上的大將軍,曹睿繼位後才是司馬懿真正領兵的開始,在曹休、曹真都去世後,曹睿對於司馬懿也有些過於信任了,比如對抗諸葛亮時,他放棄在西線的張而將司馬懿調到西線,討伐遼東時也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派遣司馬懿出擊,結果卻都讓司馬懿打出了赫赫威名。
曹睿在決定輔政大臣的人選時更是讓小清新的曹爽和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共同輔佐年幼的少帝曹芳,結果曹爽得到權力之後開始膨脹,有不臣之舉,司馬懿解決曹爽時順便將曹魏的根基曹氏親族一起收拾了,魏國就這樣大權旁落,日後被改朝換代,這一點上曹睿可以說是曹魏的罪人啊。
【孫權到吳滅】
孫權和孫吳滅亡的關係與劉備的情況基本差不多,實際上在孫權死前,孫吳就已經被他折騰的情況很嚴重了,但孫吳後來真的滅亡反而和孫權的關係淡化了。
孫權在執政後期表現的是相當的糟糕,他先是遼東的事情丟盡顏麵,後又縱容二宮相爭,導致國家內耗、兄弟相殘、大臣反目,最後還在高平陵政變後依然任意妄為,在有長子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幼子繼位,完全無視魏國曹芳繼位的後果,並且明知道諸葛恪不適合作為輔政大臣卻依然讓諸葛恪上台。
孫權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在他死後,吳國在數年內都是內部震蕩不斷,先是孫峻殺諸葛恪,後孫擅殺重臣滕胤和呂據,又廢立君主,直到孫休繼位除去孫後,孫吳的局勢才穩定了下來。如果不是當時魏國也因為內部的鬥爭縮手縮腳,吳國都可能就這樣直接玩完。
後來吳國的滅亡直接是暴君孫皓責任了,但孫皓如此的殘暴和他家當年的遭遇也不無關係,這個因還是孫權種下的,當年的二宮之爭可是把孫家的親情關係撕了個粉碎,此後孫家內部基本再無親情,隻有權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