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古秘辛

字數:4276   加入書籤

A+A-




    端坐在樹下彈琴的隱士,一手撫著琴弦,一手扶著筆直的劍,眼睛似乎是在注視著在雲中飛掠的白鳥,一派逍遙。

    這是墨家的信。

    端木賜拆開信封,抽出裏麵的信紙,式樣很古老,不像是現代的工藝,上麵寫著墨色的字。

    “墨家後裔禽滑釐再拜足下言:夫天生炎黃,遂有中夏。三皇治世,五帝定倫,始別華夏夷狄。乃至伏羲氏,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因之以八卦,成之以文字,禮儀生焉,文脈傳焉,先民遂有別於群禽群獸,立而為人。傳乎堯舜,遂成禹政。茫茫禹跡,劃為九州,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禹王天生神聖,治大水而鑿山,萬流歸海,民至今而受其賜。先祖子墨子承襲禹德,立言一家,異乎儒而別乎法,兼相愛,交相利,赴火蹈刃,以自苦為極,君固知之。墨家傳立千年,惠民甚多,雖不為外人道,然足下亦我同道,豈有不知之理?端木氏避世久矣,甲申國變以來,聲漸稀於世,原以為盡戧於韃子鐵蹄之下,吾輩甚哀,先祖嚐親往揚州、嘉定、江陰等地為君等祭,誦屈子《國殤》。”

    “然近者忽聞端木氏之音訊,突兀之中,此樂何極?唯奉薄酒一樽,聊訴千年之誼。書不能悉意,故略陳固陋,謹再拜。”

    端木賜一個字一個字的讀完了信,讀完了也不放下,緊緊地攥在手裏。

    這麽多年了。他們……原來還在。

    這封信不長,但內容很豐富。其主要分作四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就是先讚頌一下華夏上古的聖王們。說如果沒有他們哪有我們的今天啊之類的。這也是古代學術流派們的一貫作風了,不管說什麽做什麽,一律先扯一張大虎皮之後再說再做。

    第二個部分就是自報家門了,墨家,上古時代極其顯赫的一個學術流派,至今仍聞其大名。墨家推崇夏朝的政治,主張學習大禹的刻苦和自我磨礪,所以心中對大禹的稱頌尤其多。

    第三個部分就是拉關係了,說大家友誼天長地久總共有上千年兩千年什麽的。大家以為你們消失了之後,我家祖宗還特意去了那幾個戰場為你們祭祀招魂,可謂是情深意重。然後最後就說如果有時間的話大家就找個地方喝一杯吧,也算是久別重逢了、

    信中具名的人是禽滑釐,禽滑釐是先秦時期墨家創始人墨子的得意弟子,在墨家的地位幾乎可以和夫子門下的“子貢”想媲美。隻是此“禽滑釐”非彼“禽滑釐”,據端木賜所知,墨家每一代的傑出弟子都會有一個繼承“禽滑釐”的名字,除此之外。還有“耕柱子”、“公尚過”、“高石子”、“管黔滶”等等。

    有過正常中學及以上文憑且上曆史課沒睡覺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墨家作為一個學術門派在春秋戰國的時代,是一門極其顯赫的學問,當時的天下學者“非儒即墨”。意思是天下九州之內的士人,不是學儒家的,就是學墨家的。總歸跳不出這兩家的手掌心。而能和儒家並肩並且腳踩其餘諸家,墨家學派的流傳之廣和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孟子就曾經說過,“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由此可見當時墨家學說的昌盛。

    至可惜盛景不長,及至秦始皇兵出六國,一統天下,在鹹陽頒布了焚書法令,號曰“挾書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這段法令的意思就是除秦國史官所記錄的史冊之外,其餘諸侯國的史書一律焚毀,於是晉國史書《乘》、楚國史書《檮杌》不傳。天下人隻要不是博士官的,敢藏書的一律治罪,於是百家之說悉數斷絕,就連儒家的《樂》也從此失傳,《尚書》也爭議極多。

    端木賜一直認為,“挾書律”對中華文明之戕害,僅亞於五胡亂華和乾隆皇帝編修四庫全書,秦始皇所有的過錯累加到一起,也比不上這一件事的罪孽深重!

    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文化終究是很有生命力的,尤其是華夏文明。秦帝國雖然逼迫甚急,欲摧毀百家,不過終究還是沒能辦到。秦帝國的滅亡,除了鹹陽那幫人自己拚命作死之外,也少不了這些諸子百家們的極力推動。

    秦帝國的官方主流學派是法家,可法家並不是唯一,除此之外還有儒家、墨家、兵家等等,很多,這些“在野黨”們一手接著一手把秦帝國推向了深淵。

    大澤鄉的一場秋雨,阻斷了一群役夫的路,然後他們就“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地“舉大義”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刻畫這件事情的時候,把這件事情的性質定性為必然之下的偶然,意思就是說秦肯定是要亡的,但不一定就一定就要亡在大澤鄉這群人的手裏,沒有大澤鄉,也還會有小澤鄉!

    其實這就是太史公的錯謬之處了,大澤鄉的事情,遠沒有那麽簡單,也根本就不是什麽巧合,這壓根就是百家的諸子們一手策劃的。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多麽提氣又霸氣的話啊!帥氣程度幾乎可以名列“中國古代十大經典語錄之一”了!這麽響亮的口號,又怎麽可能是陳勝、吳廣那兩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可以說出來的?反正據端木賜所知,這句話的原作者是來自墨家的一位大賢,聽說還是墨子的直係後代……實際上在那個封建時代,也隻有墨家的人才具有這種樸素的“平等”思想,畢竟他們也是主張通過“選舉”來選拔君主的。

    有了提綱性的指導語言之後,還需要做一些另外的準備工作,比如煽動人心之類的。古人是很迷信的,很相信所謂的天意。在陳勝、吳廣決意起事的時候,就有人從魚肚子裏吃出了一張帛布,上麵寫著“陳勝王”!

    然後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聽見草叢裏有狐鳴曰,“大楚興,陳勝王!”

    在第二天的時候,陳勝還去找了一個“卜者”,也就是算命的,讓他來占卜這件事,大家都是演員嘛,所以得到的結果也自然不用多說,當然是大吉大利!

    太史公是這麽寫的,可是事實上……還是太天真了。

    首先從魚肚子裏吃出帛布這件事就很值得考究,帛布……別開玩笑了!帛布是何等珍貴的布料?在上古時代可是能夠直接當成貨幣使用的!極其有錢的人家才極其偶爾地拿帛布寫字!幾個在做苦役的窮人能買得起?而且還會寫字?真是不一般地略扯……

    而且還有那個“卜者”,來曆也很不明啊,就像是所有神話故事裏的白胡子老頭一樣,莫名其妙地就出現了,神神叨叨地預測一下天機之後就又消失了,也不知道怎麽就那麽厲害,像是遊戲裏的npc似得……

    而以上的事情,無論是魚腹裏的帛布,還是草叢裏的狐鳴,亦或是那個所謂的“卜者”,其實都是出自於陰陽家的手筆,陰陽家最擅長玩這種把戲,百姓們也最信這個,所以讓陰陽家來做這個,是最合適不過了!

    而後麵攻城略地的事情,自然就屬於兵家的工作範疇了,他們本來就是幹這個的。如果沒有兵家大賢的幫助,陳勝、吳廣這朵小浪花,早就被秦帝國的滔天巨浪給拍死在沙灘上了,哪裏還有囂張的餘地?

    大澤鄉一起,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一時之間烽火遍及天下……實際上哪有這麽快?如果沒有縱橫家的說客們從中串聯勾結,六國貴族的反應也不會這麽迅速,畢竟秦帝國如日中天,如果沒有縱橫家的大力煽動,他們也不會這麽快的就下定複國的決心。

    至於說為什麽後來陳勝、吳廣死了?

    他們當然要死,這兩個農民隻不過是諸子推出來的炮灰而已,勝利了自然好,失敗了也牽連不到別人頭上。不過既然已經勝利了,那麽義軍統領的這個位置,自然不會讓這兩個身份卑微的人來坐,否則的話讓高貴的六國王族們怎麽自處,所以他們就理所當然地死了……

    端木賜也是後來才知道,出手刺殺的人好像是農家的力士,凶器是一把鋤頭……

    諸子百家分工合作,很齊心齊力地幹翻了秦這隻大老虎……

    而現在,這些恐怖而悠久的學派還依舊在今天的大地上流傳著,端木賜現在手裏攥著的這封信,就是明證!(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ps:那封信是我寫的,模仿文言文,寫不好勿怪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