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1 音聲細題

字數:4757   加入書籤

A+A-




    永安王編製《萬象》新曲,內教坊、太樂署提供的人力支持,上上下下有兩三百眾之多。

    對於一項文藝事業而言,這個規模實在不算小。但想到其他大曲排演規模,如《聖壽樂》單純舞者就有一百四十人之多,類似鹵簿樂等軍樂、儀樂,所用的鼓吹音聲更是不少。

    不考慮眼下還是待宰羔羊的處境,能夠把文抄搞成這麽大規模,李潼也算是迎來他事業的一個小高峰。

    雖然有這麽多的人投入其中,但是各司其職,分目標進行,並不雜亂,好歹他也曾經擔任過一個規模不小市政項目的主管,在人事統籌方麵,還是有點基礎的。

    在將曲辭呈交太樂署審核之後,李潼便來到太樂丞白芬所帶領的一個工作小組中。這小組成員主要是太樂署樂官組成,主要負責曲簿的編製,太樂丞白芬之下還有兩名樂正、兩名太樂博士。

    眼下編曲過程還在散序階段,對於一部大曲而言,散序乃是音律的精華部分,最能體現一部大曲的音樂水平。

    李潼所擬定的曲目《萬象》,本就取意包羅萬象,換言之就是大雜燴,無論十部樂還是兩部伎,有什麽精華都往裏邊添。

    不考慮其他方麵,這一個要求一聽就是外行指導內行。音聲協律起碼要有一個主題,要有一個貫穿全篇的基調,什麽東西都往裏麵湊,別的不說,單單各種樂器不同音色便有百十種之多,如果不作專業性的篩選,隻能是一團噪音。

    所以,當李潼來到這裏的時候,就有一名樂正苦著臉上前言是這要求實在不好達到,曆數十部樂,沒有任何一種曲式風格、任何一種樂器能夠貫穿始終,作為提領。

    “我等曆采諸樂,所合唯太簇商《燕樂》《龜茲伎》等數部或能得大王所意一二。”

    聽到這名辭,李潼便皺起了眉,燕,本身就是中外合璧的大雜燴。至於龜茲樂則是百搭,糅合進哪一種曲風都不突兀,甚至就連最莊重雅致的清商樂,都能將龜茲樂融入其中。

    比如高宗舊年白明達所製《春鶯囀》,便是以龜茲回來,李潼也是在接觸後才知,那個白芬看起來一副士人做派,其父白明達居然還是龜茲人。

    “既然是闊製新曲,難道不能甩開舊部樂窠臼?”

    聊技術,李潼是個渣渣,但是談概念,還是能夠頭頭是道。至於怎麽甩開舊部樂窠臼,你們問我?

    幾名太樂署樂官聞言後,俱都麵有難色,最終還是一名太道:“還是先讓大王賞聽新協幾律。”

    說罷,一部音聲人已經登場,李潼也已經落座,看到二兄李守禮也抱著琵琶站在這一部音聲人當中,便點頭鼓勵。可見多讀書的好處,親兄弟二人,一個滿腹詩華,自為座上客,一個隻會玩樂器,隻能堂下伎。

    李潼的音樂鑒賞水平,大體也就《逍遙王》那種層次,哪怕現在借了虎皮披上,短期內也不會有什麽大的提升。

    所以他評價一段曲律好壞,有一個最直觀標準,那就是樂器用多少。這跟打架一個道理,人多自然氣勢足,曲調好壞先不說,登台就能唬住你。

    雖然共事日短,但磨合下來,樂官們也大體了解到永安王這一審美趣味,所以一段曲調譜成之後,能用多少樂器就用多少樂器,近來試演幾曲,動輒十幾種,諸多樂器搭配起來,隻要還能保證曲調不散,效果真是提升好幾個層次。

    李潼閉眼聽了一半,然後便抬起手來說道:“羯鼓撤下,奪音!另換鼓奏。”

    這種要求,一聽就不是行外人能提出來的,諸如“奪音”“欺聲”之類的技術語言,這幾天看太樂丞白芬指導工作的時候,他心裏也暗記了不少。別管懂不懂,隻要能提出要求,你們就必須要給我精益求精!

    之後又陸續調整了幾個小處,最終得來的曲調已經降了一個宮位,又加了檀板、笙等幾種小樂器,當然,被挪走的羯鼓又被搬了回來。這麽多樂器雜奏,音聲本就混亂,如果再缺了領音的羯鼓,那更是不能聽。

    但李潼還是有些不滿意,他品的不是曲調動聽與否,而是基本的聲理。這一段樂曲中,墊聲和音的樂器是胡笳,但胡笳音色濁且黏,一些音色不突出的樂器與之合奏,很容易就會被那濁音掩蓋。

    此際台上樂器十三種,剛才他閉目聆聽,能夠分辨出來的樂器聲則隻有九種,這就是所謂的欺聲了。

    當李潼提出這個問題時,一名樂正上前回答道:“胡笳本易欺聲惡器,通常不以群聲協奏。但眼下群聲群奏,若無此器攏襯,則不免調音更雜……”

    “既然如此,有沒有一種聲器既能得攏襯,又不混淆諸音?人聲如何?”

    說話間,李潼便作哼聲示意,曲調旋律居然也哼得七七八八,可見他也並不是完全的外行,跟這些專業人士待久了,是一直在虛心學習的。

    樂正聞言,便麵露難色:“散序便入吟唱,這有些、有些……”

    “剛才還說不守舊樂窠臼,先試一試。”

    李潼又笑著說道,並順手一直李守禮,讓他滾出去,再換一個琵琶伎上來。他的鑒賞水平也在與日俱增,眼高手低太容易,李守禮的彈奏技藝已經跟不上他欣賞水平的進步了。

    樂正還在低頭思忖永安王提議,旁側已經響起另外一個人聲:“大王所言,應指梵唄。此《西涼伎》部音聲所設,內教坊並無存備。”

    場中諸人包括李潼在內,俱都循聲望去,首先見到便是米白珠這個糙臉大胡子疾步行來。

    隨著鑒賞水平逐日提升,李潼已經意識到米白珠樂技實在馬馬虎虎,但這又是內教坊最先向他靠攏的一個樂工,不好喜新厭舊,業務上雖然不好用,但還是留下來做個健卒差遣,於內教坊傳達他的命令。

    在米白珠身後,一名緋袍官員正從容行來,剛才的話正是此人所說。

    所謂“梵唄”,李潼還是第一次聽說,又見其人服色,不好倨傲,便站起身來,待到對方至前便開口問道:“倒要請教,音聲梵唄何物?”

    對方上前頓住,先作叉手示意,然後才回答道:“舊魏陳思王曹植感魚山神製,著製《太子頌》,吐納抑揚,為唄聲之始。後世因法行之,尤齊粱為重,蕭氏前後壯大其體……”

    聽這人引經據典解釋一番,李潼總算明白了,這個所謂梵唄應該就是指的誦經梵唱的聲音。這倒給他提了一個醒,此前他就一直在考慮要把《萬象》大曲增加一些佛道元素,使其兼具法曲特點。

    隻是宗教領域他實在不擅長,一直還沒有想好怎樣將這些元素不突兀的增加進去,又不能喧賓奪主、破壞了整首大曲的基調。現在看來,這倒是一個不錯的元素添加。

    “再回太樂署,請梵唄音聲幾人,協奏新調。”

    李潼轉頭吩咐那名樂正,然後才又轉回頭來望著那名給他提醒的緋袍官員,開口問道:“閣下是……”

    “卑職天官署考功員外郎、兼直太樂署選詞事,沈佺期,拜見大王。”

    緋袍官員小退一步,再作致禮並自陳身份。

    李潼聽到這話,眸子頓時一亮,並上前一步,臉上也露出和煦笑容:“原來是沈員外,沈員外詩名高著,小王雖居大內,但也久聞員外詩名,不意今日於此相逢,真是讓人欣喜。”

    沈佺期何人,李潼自然熟悉,別的不說,單單文抄腹誹時流,這個名字便已經在心頭掠過許多遍。沈佺期、宋之問,那可是初唐向盛唐過渡詩壇中的代表人物,更被稱作初唐七律體製定型的關鍵人物。

    無論心中臧否、褒貶如何,此際看到沈佺期活生生出現在自己麵前,李潼心中的確是有許多驚喜。更不要說對方剛一露麵,便向他提出了一個挺有想法的意見。

    沈佺期少年得誌,詩名久傳,對於永安王聽過自己的名字並不感到意外,見這一位少年宗王對他如此有禮貌,心情大概也是不錯。

    他兼理太樂署選詞事,自然是知道永安王與薛懷義在內教坊要創製新曲的事情。老實說一開始對永安王沒有太好印象,畢竟能跟薛懷義混在一起,想想也知道應是紈絝習性。

    沒想到此番見麵,永安王給他的印象倒是比想象中好了許多,少王風姿卓然不必多說,難得是能知禮重士。

    雙方見禮之後,沈佺期才想起此番來意,抬手揚了揚手中詩稿,開口說道:“卑職兼直樂府選詞,所見坊送《萬象》曲辭,體正端雅,佳作難得,一時詩趣難耐,想要走訪逸才,請教聯絕才意,不知大王可否稍作導引?”

    李潼聽到這話,笑容轉為矜持:“不意區區拙作,能得員外雅賞,倒讓小王受寵若驚。”

    聽到永安王的回答,倒是沈佺期驚容更盛,乃至於驚呼出聲:“這一部《萬象》曲辭,竟是大王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