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異的白衣(二十七)
字數:3614 加入書籤
費清思考著荒蕪的現實,紅恒則在洞外哭得雨帶梨花。
她已經在這裏等待了三天三夜,直到把所有的希望都變成了失望,把所有的忍耐都變成了不安,她才慢慢地從自我意識裏清醒過來:費清是真的掉進去了,真的掉進去了,他再也不會回來,哄她開心逗她樂了。
此後,該是沒有人把她捧在手心裏,像哥哥般珍惜她,守護她了;再也沒有一個人能這樣無所求的無私給予了。紅恒原本計劃著,等兩人離開寺廟後,就一起遊山玩水,恣意人生,卻沒想到,費清的生命在這裏畫上了一個句號。
她多麽希望,他像以前一樣輕聲喚一句:“Selina”,或者像是進了伏羲洞那般,過一段時間就奇跡般出現在她眼前。她爬到山頂,看著遠處的風景,卻見漫天紅霞飛舞太濃,像是仙女散花,在迎接著什麽的到來。
紅恒一時迷茫起來。這樣美的天空,卻是自己獨自一人享受著。
可惜了大好川光,竟然無人能陪她再走一段。
從悲痛中清醒過來後,紅恒異常慘烈的意識到:“費清在這件事情已經死了兩次,她一定要把案子查個水落石出,不然費清就會死得毫無價值。”
正念一但浸入身體,就會無孔不入。紅恒開始絞盡腦汁,想知道伏羲洞的神秘。
隻是她已經繞著這個伏羲洞口好幾十圈了,轉來轉去一點反應都沒有,根本找不著大門。她記得費清之前跟她說過,裏麵要是有人守門,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可是目前的情形來看,裏麵壓根就沒人,可為什麽還是進不去呢。
她對著洞口大聲呼喊,沒用,沒有人給她開門。
終於她按耐不住性子,使出自己渾身解數,把山川樹木問候了個遍,終於從守門的鬆木處得知,這個洞隻對有緣人敞開,若是無緣人,是進不去裏麵的。
“那麽自己是無緣之人?”紅恒無奈地說道。可是不行啊,她必須進去調查清楚寺廟詭異白衣的事情啊,這樣想著,她不由自主地在有地麵上剁了剁腳。
沒想到,就在此時,鳳凰山洞的大門竟然奇跡般打開了,真的打開了!
紅恒聰明,意識到自己剛才剁的那幾腳,估計不偏不倚,剛好落在陣眼處,所以僥幸打開了洞門。
紅恒進來裏麵,和費清看到的一模一樣,裏麵並排放著三副棺材,每一副,都似乎有什麽寓意似得,就那樣大膽直接的放著,那麽無所畏懼的敞開著。
“為什麽會是這麽熟悉的感覺?”紅恒奇怪的問自己,她覺得自己對這裏的環境似乎挺熟悉的,熟悉得好像之前來過。可是這確實是她第一次來。
算了,管他呢,先找到方丈的屍體要緊。
她先下五除二,在幾副棺材間跳來跳去,沒有看到任何方丈屍體的影子。又找遍洞裏所有地麵生物的提醒,卻還是沒有發現任何血汙白衣的蹤跡。
難道是狗也被欺騙了嗎?可是狗如何會聞錯地點呢,這不太合理。
一定是洞內某個地方,藏有方丈的東西,否則狗不會直接衝到這裏來。
這樣想著,紅恒就不急不躁,更認真地找起來,她沿著牆壁開始一點一點的摸索。摸著摸著,她開始覺出點名堂來。
她發現牆上的磚頭有些是空的,還有幾處敲出來的聲音,根本就是空響,這些磚頭背後,一定有什麽玄機。
事情終於有點好轉,她大喜過望,一塊一塊敲打著磚頭,發現看著好幾塊磚頭都是如此,說明這個地方之前是發生過什麽事情的,不然古人如何會如此這樣防範。
敲開空的磚頭,她看到一副奇怪的場景:
一大片空地上,就隻有一個棺材獨獨放在正中間,裏麵敞亮而別致,地上牆上全是水晶,就連棺材也是造型獨特的水晶棺材。這些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中間那個棺材,放在一朵盛開的蓮花上,蓮花別致而鮮豔,絲毫沒有受到棺材的影響,就那麽炙熱溫暖的開著,輕輕鬆鬆托起沉重的棺材。棺材上麵還有一個小孔,裏麵不斷有水珠冒出,遠遠看去,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噴泉,噴泉周圍是一片綠色葡萄藤妙,翠綠可愛。
這個奇特的造型,實在是有些詭異,可是紅恒管不了那麽多,當務之急是找到方丈的屍體。於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自己先盡量縮小身體,穿過磚頭,直接躍入那個場地裏麵。
腳上剛一點地,她就發看問題了。這裏地麵像棉花糖似得,軟軟的,粘粘的,幾乎腳觸了地就提不起來,仿佛地上灑了澆水似得,無法動彈,你隻能呆立在原地,靜靜看著這場地裏的水流慢慢變化。
可是紅恒不泄氣,她努力地想要靠近棺材,想要看看裏麵是不是躺的方丈。
於是索性施展靈體,讓身體騰空而起,直接牽扯住空中的藤苗,然後借助枝蔓的力量,一手換一手的攀爬過去。
眼看就要到棺材邊上了,定睛一看,發現棺材板旁邊有一個豎寫的石碑,上麵寫著一大行字:
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說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說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義為不知結果做了也相當於不知。它的真正含義是:知行一體。解釋一下: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學最偉大的地方就在於揭示了這一真理。自古以來,大家都認為,知是知,行是行。雖然兩者有關聯,但是畢竟是兩個方麵。很簡單,今天吃肉啊還是吃素啊,兩個知,去這個公司上班還是去那個公司上班啊,兩個知,甚至十幾個知,你可以分析各種情況,最後采取行動。在這樣的很自然的理解中,你以為知可以是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導行,然而王陽明龍場悟道以後發現,大部分我們認為的知是實踐得來的,或者通過他人的講述也就是知識的傳播得來的。但是這些東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種包裝了的知,這種知指導你的行動,你的行動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動。舉個栗子,你吃飯喜歡說話,別人叫你不要說,因為不禮貌,影響別人。於是你得了這個知,不說話了。這個知有什麽意義呢?意義就在於你要考慮他人的感受罷了,而他人的這種感受是主觀的東西。很顯然就有人並不在乎這個,所以類似這樣的知都是虛無的,它的唯一意義就在於人際關係的應用,不是真知。又,你通過分析發現選某個工作更好,那這些分析是基於什麽樣的知呢?待遇好,晉升快,有錢景,這些知也是別人給予你的知,不是真知。龍場悟道的核心關鍵就是發現了找真知的路徑。那真正的知怎麽來呢?王陽明發現在於心,那心是什麽?良心嗎?王陽明怕你們不懂,隻能大概這樣說。良心隻是一個詞,一個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個代表搞個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實際上心完全不是僅僅局限這個意思。這就是為什麽王陽明一死,流派四起爭論不休,在古代學習奧義,師傅都不說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終解釋權。2.方便傳道。第一點是因為愚蠢之輩太多,第二點是虛妄之輩太多。說清楚了,他覺得不就是這樣嘛,於是不學了,又或者太蠢隻掌握了一層意思,所以就覺得懂了悟了可以裝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學的人,絕對不會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麽。(101nove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