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決意刺殺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A+A-


    趙匡胤的確是心動了,可心動不代表一定會馬上行動。

    起兵造反不是請客吃飯,而且一旦發動就再無回頭路可走,必須構築嚴謹且合理的全盤計劃。

    在與呂胤進行過初步探討後,趙匡胤立刻開始一封接一封地寫信,與一幹同黨們溝通計劃的可行性。

    這一計劃的關鍵角色其實並非趙匡胤,而是能夠偽造軍情的韓令坤、李繼勳以及孫行友等人。

    這幫軍頭能否壓服轄地軍隊,能否順利偽造軍情,能否完美瞞過範質,這些才是篡位計劃是否能夠順利推進的關鍵所在。

    並且這三步每一步都極為關鍵,一步都不能出錯。

    黃昏日暮之際,趙匡胤寫完所有要發出的密信,把筆一丟,往椅背上一癱“總算是寫完了。”

    比起在書桌前受折磨,趙匡胤更情願拿著刀在戰場上砍翻十幾號壯漢。

    可坐到他這個位置上,做事已不能隻顧喜好。

    呂胤在旁侍候磨墨,一邊手腳麻利地整理著文房四寶,一邊說道“使相辛苦了,這些信定會帶回好消息。”

    趙匡胤疲憊不堪,用力擠出點笑容“那就承你吉言了。”

    說實話,這次計劃要瞞著魏仁浦,趙匡胤在忐忑之餘更添了一股莫名的興奮。

    但興奮的勁頭過去後,他的心中又不可避免地升起陣陣不可斷絕的憂慮。

    見趙匡胤笑得很是勉強,呂胤寬慰道“使相吉人自有天相,在下前些日子私下拿了使相的畫像去給相師看,七八個相師都說使相這麵相就是做皇帝的相。”

    “你拿我畫像去給相師看?”趙匡胤眉毛一挑,問道“這事你怎麽不早說?”

    呂胤收拾好了筆墨,微微低頭“在下怕那些相師亂說,故而才先斬後奏。”

    趙匡胤指著呂胤的鼻子,笑道“好啊,我說你怎麽建議我先斬後奏,原來這招你早就用得爛熟了。”

    雖然趙匡胤對麵相這種東西不是很相信,但人越是迷茫的時候這迷信就越是管用。

    呂胤心裏有了底,頭又抬了起來“使相不怪罪在下就好,在下也是一時心急,故而行此下策。”

    “你這是好意,我怎會怪你。”趙匡胤擺了擺手,接著說道“對了,有件事我心裏還是沒底,你幫我參詳參詳。”

    “使相請說。”

    趙匡胤斟酌一二,緩緩說道“是這樣,我方才一邊寫信一邊在想,咱們先斬後奏,讓韓令坤他們先行偽造軍情,從而迫使魏樞相也提前做決斷,可若是魏樞相不幫咱們,這事又該如何?要知道李重進就在曹州,這領兵之位可不一定會落到我的頭上。”

    “這一點使相不必擔心,所謂先斬後奏,就是要防著魏樞相首鼠兩端,當軍情送抵開封之際,他就必須要做出抉擇,魏樞相現在依然是向著使相的,更何況就算沒有魏樞相的幫助,在領兵之位的爭奪上使相依然占據絕對優勢。

    現在朝廷能夠調用的兵馬隻剩下侍衛步軍以及殿前軍,契丹以騎兵為主,而步兵行動遲緩,在地勢平坦的河北那就是給契丹隨意蹂躪的豬玀,範質若不是蠢貨,就一定會優先考慮調動殿前軍北上,殿前軍至少還有一萬鐵騎軍可供調遣,隻要朝廷決定調動殿前軍,那這領兵之位十有就會落到使相頭上。”

    呂胤的分析不可謂沒有道理。

    在冷兵器時代,失去城牆依仗的步兵麵對同等數量的騎兵那真是毫無還手之力。

    後晉之所以亡於契丹,其主要原因就是調動大股步兵主動攻打契丹,而後在廣袤的河北平原上被契丹輕騎截斷糧道而後分割包圍、各個擊破。

    所謂隻有魔法能夠打敗魔法,要想對抗契丹的騎兵那還得上騎兵才有作用。

    這也正是郭榮在死前將韓令坤以及侍衛馬軍部署在河北的原因。

    韓令坤等人精心偽造的假情報傳到開封,朝廷必然會誤以為契丹大股騎兵侵入周朝,那麽自然就會優先調動擁有騎兵的殿前司北上救援。

    殿前司的武將是趙匡胤一手提拔的,他又是鐵騎軍出身,隻要殿前司被調動,那他就是北上增援的第一人選。

    趙匡胤一邊聽,一邊點頭“你說得在理,範質不是蠢貨,現在朝中是他說了算,隻要他決定調動殿前司,那我就一定能拿到領兵之位,便是魏樞相不幫我,這結果也不容撼動。”

    呂胤說道“正是如此,使相唯一需要擔憂的,就是範質調李重進守城,這才是使相奪權的最大阻礙,之前三郎君曾傳來消息,說範質與李重進之子李延慶有勾結,在下以為,這算不上勾結,頂多隻是李延慶向範質獻策,然後讓李重進得以調到曹州,這樣當使相領兵出征之際,範質還可調李重進或者張永德來護衛開封。”

    “唔”趙匡胤麵色逐漸凝重“確實,我最大的敵人終歸還是李重進,若是他率侍衛步兵守城,那我即便能將殿前軍四萬兵馬都帶出城,恐怕也難以撼動開封,說實話,聽你一番分析下來,攔在咱們路上的就隻有李重進這一個難點了,其他都不成問題。”

    呂胤眼露凶光“對付李重進這樣的人,一般手段是起不了作用的,既然沒能將他扼殺於未萌,在下認為最好的解決手段就有刺殺一途了。”

    要說呂胤的確是天生的幕僚,他的性子與弟弟呂端稱得上是截然相反。

    呂端優柔而少謀,呂胤果決而多謀。

    要知道呂胤在投奔趙匡胤之前隻是區區一州錄事參軍。

    但也正是由於果決的性格,呂胤才能抓住他人生中最為重要寶貴的機遇。

    至於這份機遇能否轉化為通天坦途,那既要看趙匡胤一派的努力,也要看上天是否垂憐。

    “好,就刺殺,隻要我帶兵出城,而李重進留守城內,那就找機會殺了他。”

    事情走到這一步,已經容不得趙匡胤再有絲毫遲疑了。

    至於刺客,趙匡胤根本不缺,他在軍中多年,受他栽培的將士不知凡幾,被他解救的死囚也不下數十,找幾個武藝高強的死士根本不成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