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生活在曆史之中

字數:4136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民國大文豪 !

    林子軒雖然很不爽,但還是答應下來。

    他的初衷是推廣新文學,而魯訊的小說的確很具有代表性,既然是魯訊推薦的人選,隻要林羽堂和魯訊達成了一致,那他也沒必要為了些許的閑氣而拒絕。

    和林羽堂一樣,國內的很多人弄不明白林子軒在西方文學界的位置。

    大家都知道林子軒在美國出版了小說,《亂世佳人》的中文版他們也讀過,或許是因為文化的差異,他們並不認為這本小說有多麽的好。

    何況林子軒寫的太過直白,沒有文采,不符合中國學者的閱讀習慣。

    他們把《亂世佳人》劃歸到鴛鴦蝴蝶派那類通俗小說的範疇,認為林子軒在美國寫了一本通俗小說,受到了美國人的歡迎,就和鴛鴦蝴蝶派作家在中國文壇的地位類似。

    通俗文學一向不受文學評論家的待見,這是文學界的常態。

    也就是說,林子軒根本沒有進入美國文壇主流文學的領域。

    就算有點名聲,也極為有限,恐怕都是林子軒自己吹噓出來的。

    至於《麥田裏的守望者》,因為內容不適合中國社會,林子軒懶得出版中文版,所以很多中國學者都不知道林子軒在美國又寫了一本暢銷書。

    這些人的想法頗有道理,一般來說,通俗文學可能成為暢銷書,卻很難成為名著。

    但他們忽視了《亂世佳人》描寫的故事,是美國人最感興趣的內戰。

    美國發生了兩次大規模的戰爭,一次是華盛頓領導的建國戰爭。一次是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這兩次戰爭深深的改變了美國的曆史。

    美國人對這兩次戰爭有著濃厚的興趣。不少文學作品都講述了這方麵的內容。

    《亂世佳人》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化界雖然崇尚西方文化,翻譯了大量的西方名著。似乎和西方文化接軌了,但還是有著一種小圈子思想。

    他們看到的都是西方的那些名家和名著,以為翻譯了莎士比亞就了解了英國文學。

    其實,他們和歐美的文學界是脫節的。

    他們不清楚此時此刻的歐美文壇正流行什麽創作流派,他們翻譯過來的都是歐美文壇幾十年前,甚至是上百年前的作品。

    而且,大多還是從日本販賣過來的二手貨。

    日本文壇接觸西方社會,學習了西方的文學創作技巧,然後中國留學生又學習了日本的創作手法。帶回了中國。

    就以川端康城的新感覺派為例,日本人學習了西方現代派文學創立了新感覺派,然後傳到中國,形成了中國的現代派文學。

    為什麽中國文學家不直接學習西方的創作技巧呢?

    這就是小圈子思想,大多數中國文人並不懂得外語,接觸的西方文學都是通過翻譯的作品,這些作品經過翻譯之後透著一股濃濃的中國味道。

    特別是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翻譯作品。

    林子軒找來看過,都是文言文,而且是意譯。就是按照中國人的閱讀習慣進行翻譯。

    這讓中國文人有了一種錯覺,認為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區別並不是很大,西方文學不過如此,除了西方的科學可以借鑒外。西方文學還不如中國的傳統小說。

    直到白話文的推廣,不少翻譯家舍棄了文言文,使用白話文翻譯外國名著。

    如此才讓中國文人意識到外國人的寫作技巧和中國文學差別很大。但還是較為隔膜。

    隻有那些出國留學,直接接觸西方文學的人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兩種文化的巨大差異。這種人非常少,就算回國之後介紹了西方文化。短時間內也改變不了中國文壇的風氣。

    所以說,中國文人對林子軒在西方文學界的定位不是很清晰。

    《時代周刊》對於林子軒的吹捧讓他們覺得一個在美國寫通俗小說的人都能出名,那我們難道還不如一個寫通俗小說的麽?

    我們隻要在美國發表小說,也能獲得巨大的聲譽。

    這種錯覺讓不少文人開始琢磨如何在國外出名的事情來,他們利用關係和外國出版社聯係,希望能出版自己的小說。

    甚至說他的小說比林子軒寫的好上一百倍。

    結果可想而知,除了受到一番奚落外,外國出版社根本不予理睬。

    這時候,他們聽說林子軒要在美國推廣中國的小說,還負責出版,又把主意打到了林子軒這裏來。

    在他們想來,隻要自己的小說能夠在美國出版,美國人就能看出自己作品比林子軒寫的好,自己也就能出名了。

    於是,不少文人開始改口稱讚林子軒,目的是希望林子軒能把他的小說在美國出版。

    林子軒打聽了一下,這個消息是林羽堂說出去的。

    推廣新文學叢書本來是他在美國的一種嚐試,如果反響還可以,就會繼續推廣下去,如果反響不好,就暫停下來。

    這是一件沒有公開的事情,如今卻傳的人盡皆知。

    來找林子軒的人絡繹不絕,甚至還有鴛鴦蝴蝶派的作家。

    林子軒也不能說我隻收具有代表性的新文學作品,你的小說不夠資格,那樣太得罪人。

    還有不少文壇的老前輩,倚老賣老,弄的他不堪其擾。

    他不知道林羽堂是無意還是有意放出的消息,但他心裏極為不爽。

    林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林子軒決定把《京華煙雲》給寫出來,這本小說是林羽堂的代表作。

    這是林羽堂於1938年在巴黎用英文寫成的小說。

    翻譯成中文後也叫做《瞬息京華》,旨在向西方介紹道家文化,以弘揚道家思想為主題。

    故事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了現代中國社會風雲變幻的曆史風貌。

    1975年,林羽堂憑借《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林子軒在後世看過電視劇,隨後找來翻譯成中文的小說看了看。

    他本來沒打算寫《京華煙雲》,因為這部小說的時間線太長了,橫跨中國三十多年的時間,沒有發生的事情他怎麽寫,他不可能泄露天機,那是自找死路。

    但林羽堂讓他不高興了,那就寫吧。

    沒發生的事情可以以後再寫,就當是寫一部記錄這個時代曆史的小說了。

    對於林子軒來說,這個時代的確是已經過去的曆史,他正生活在曆史之中。(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