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不是猛龍不過江

字數:4379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民國大文豪 !

    11月份,上海不少影院都在放映一部戲曲電影,獲得了觀眾的熱烈追捧。

    不是這部電影的質量有多好,而是這部戲曲電影的主角是京劇名角梅蘭方,以這個時代觀眾對於京劇的喜愛,就算是默片也有大量戲迷買賬。

    這部電影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拍攝。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老板黎民維在8月份親自趕往北平為梅蘭方拍攝了五段戲曲短片。

    包括《西施》中的“羽舞”、《霸王別姬》中的“劍舞”、《上元夫人》中的“拂塵舞”、《木蘭從軍》中的“走邊”、《黛玉葬花》中的“葬花”。

    這些都是梅蘭方的經典曲目,這五部短片剪輯到一起就組成了這部戲曲電影。

    這是香港民新影片公司進入上海電影市場的一次嚐試。

    在民國時期,香港的地位並不高,從1842年就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香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才開始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而一躍成為亞洲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

    在1924年,上海是遠東地區的金融中心,是東方繁華的大都市。

    無論是香港還是南洋的電影公司都想要進入上海的電影市場分一杯羹。

    然而,因為地域和文化的差異,香港電影在廣東和嶺南一帶還有市場,到了上海就沒什麽競爭力了,觀眾不買賬。

    而且。上海的電影市場同樣競爭激烈。

    原本是西方電影獨霸天下。在林子軒的明星電影公司和上海其他電影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國產片逐漸占據了一席之地。

    其中明星電影公司拍攝的有聲電影做到了可以和國外電影抗衡的地步。

    但國產電影在拍攝的數量和質量上還無法和西方電影相比,上海的大部分豪華戲院仍舊以放映西方電影為主。

    明星電影公司每年最多拍攝10部電影長片和數十部電影短片。

    包括西遊記係列,武俠片係列,賭片係列,言情小說改編和社會片等等。

    香港民新影片公司的黎民維不滿足於偏居廣東一隅,想要進入內地市場。準確的說是進入上海的電影市場。

    中國的電影公司大多集中在上海,上海是中國電影文化和製作的中心。

    他拍攝梅蘭方的戲曲電影,是因為梅蘭方是京劇名角,無論在中國的任何城市都會得到認可,京劇這種藝術形式不存在太大的地域隔閡。

    事實上的確如此,梅蘭方和楊曉樓這種名角在上海極受歡迎。

    這部戲曲電影雖然沒有聲音,但光是衝著梅蘭方的名頭,就能大賺特賺。

    黎民維來上海考察上海的電影市場,在來之前。北平的羅名佑特意囑咐他要多注意明星電影公司和林子軒這個人。

    羅名佑在北平電影圈裏的地位相當於林子軒在上海電影圈的地位。

    他創立了華北電影公司,這家電影公司不拍攝電影,而是經營戲院,他把北平和天津兩地外商經營的戲院聯合起來,從事電影放映和發行的工作。

    羅名佑的家庭背景可比林子軒強大多了,他在政商兩界都有關係。

    他出身廣州名門望族。父親是香港魯麟洋行買辦。二叔是廣東高等法院院長,三叔在北洋政府擔任要職。

    黎民維能到北平拍攝梅蘭方的戲曲電影,其中也有羅名佑的關係。

    兩人可謂是一見如故,成為了好友。

    羅名佑手中掌握著多家戲院,對於中國電影的現狀非常了解,尤其關注明星電影公司。

    這家明星電影公司經過兩年多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行業的龍頭企業。

    黎民維來到上海後,一邊聯係戲院放映梅蘭方的戲曲電影,一邊到戲院看國產電影。

    上海的戲院一聽是梅蘭方的電影,毫不猶豫的就會放映。這就是京劇名角的影響力。

    如此一來,黎民維放下了心事,專心考察上海的電影行業。

    他在了解了明星電影公司之後,才發覺自己小看了天下英雄。

    民新影片公司在香港有自己的戲院,還從美國購買了先進的拍攝設備,在廣州建立了片場,總資產超過50萬元。

    在香港電影圈,算得上是最大的電影公司了。

    可和明星電影公司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此時的明星電影公司可謂是人才濟濟,旗下有不少著名導演和各類明星,還有各類電影技術人才,有自己的攝影棚,可以同時拍攝四部電影,每部電影都能盈利數萬元。

    加上手中掌握的多家戲院,總資產早已超過了300萬元。

    當然,戲院方麵有馮敬堯的股份,林子軒的個人資產大概有150萬左右。

    所以說,電影行業就是暴利,特別是在隻賺不賠的情況下。

    黎民維看了明星電影公司的電影,各種類型的電影都有,但很多都是娛樂消遣的片子,刻意迎合觀眾的觀影趣味。

    他和這個時代其他的有誌青年一樣,認為電影應該具有揚善懲惡、移風易俗之功,可以作為輔助教育,改良社會之用。

    他很早就提出了“電影救國”的口號。

    因此,孫仲山曾為香港民新影片公司題詞“天下為公”。

    不過,黎民維不得不承認,明星電影公司的電影非常成熟,很多拍攝手法值得借鑒,不愧是中國電影行業的龍頭。

    而且,他看到了有聲電影的廣闊前景,認為默片時代或許要結束了。

    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放棄進軍上海電影市場的決心,想要把電影公司做大做強,就要來到上海,這裏才是中國電影的中心。

    他想到在北平的時候,羅名佑和他提過的事情,更為有信心了。

    羅名佑早就有進入電影製作行業的興趣,隻是手裏沒有電影創作人才。

    他掌握著戲院,黎民維負責拍攝電影,兩人合作,或許可以和明星電影公司一較高下。

    這個提議堅定了黎民維要把民新電影公司搬到上海的念頭,不是猛龍不過江,在電影這個行業,他對自己充滿了自信。

    他會學習明星電影公司的優點,在照顧觀眾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宣傳。

    在看了幾天電影之後,黎民維準備回到廣州拍攝一部古裝片,取材自《聊齋誌異》,他發現上海觀眾對於古裝神怪片非常有興趣。

    這部電影叫做《胭脂》,是民新影片公司的第一部古裝長片。

    如果林子軒知道黎民維的想法,一定會告訴他古裝片是去年上海電影圈的流行趨勢,今年已經不流行了。

    今年流行殺手片,因為他的電影《殺手李昂》就要上映了。

    明星電影公司引領國產片的潮流,其他電影公司跟風,這已經成為慣例。

    做人就是要這麽自信。(未 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