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第457 1644年的另一條路

字數:4704   加入書籤

A+A-




    第4571644年的另一條路

    3銀元360文錢是魏東生僅有的可用資金,每一文錢都有一文錢的用處,連報紙都不敢多買一份。此前,即使最窮的第六世,魏東生也能坐著不動就有小魏家商行每年百餘銀元淨利潤,想去複讀就去複讀,哪像現在這般需要為吃穿住行發愁?稍不留神,魏東生就要餓肚子。

    越是窮困,越是不得自由。

    如果大量時間被迫浪費在衣食住行,上完班就累得想癱倒在床上,哪還有精力進一步學習?

    當然,這難不倒魏東生。

    魏東生六世曆練積攢了無數經驗,仿佛開國皇帝穿越來到新亂世,仿佛白手起家富豪返老還童。即使沒有穿越者主角知曉未來大勢的金手指,他們也能輕鬆解決衣食住行等難題。

    但是,魏東生的目標不是王侯將相,也不是億萬富豪。

    十世轉生是一堂課。

    十世轉生的“十世”,是把魏夏帝國按照社會地位分成十大階層;轉生曆練的每一世“曆練”,恰是希望魏東生能夠親自體驗十大階層眼中的世界。同樣的魏夏帝國,皇帝怎樣看待它,藩王怎樣看待它,閣臣怎樣看待它,地方大員怎樣看待它,行業精英怎樣看待它,成功人士怎樣看待它,中產階層怎樣看待它,不同的器量肯定有不同的認知。唯有熟知十大階層的所思所想,魏東生才能看清魏夏帝國的真麵目。

    或許,這才是十世轉生的真諦。

    既然如此,不妨花點兒時間了解了解第七世的生活環境。

    十八年前,魏東生逝世於魯藩青島府魏和學院;十八年後,魏東生降臨在距離魯藩青島府魏和學院不遠的某居民區。

    說到魏和學院近況,則須簡單綜述近些年的魯藩體製變遷。

    1631年,魏順會繼任魯藩藩王,內閣脅迫他與吳藩簽署和平條約。魏順會當時屈服了,卻把此事視之為奇恥大辱,待王位稍稍穩定,即開始和內閣鬥爭,王權和內閣之間的矛盾越發激烈。

    魯豫共和國期間,範必克推行《考成法》,要求各級官員“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魏順會父親魏道乾複辟時,內閣威權相對強勢,魏藩遂延續了《考成法》,部院監控地方,六省監控部院,內閣監控六省,把王室的絕大部分權力轉移到內閣。

    魏順會最討厭這條政治改革,屢屢想突破《考成法》限製,任命外戚近臣督管六省部院。

    內閣自然不會讓魏順會得逞,再三強硬否決魏順會的任命。

    僵持到1635年,魏順會索性撕破臉皮,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內閣製度源於魏東生所創,傳承三百餘年之後越發成熟,內閣的閣臣慣例需要得到王權{皇權}和內閣的共同認可。如果群議推舉某臣,藩王也予以批準,他方可入閣;如果藩王想提攜某臣,內閣內部也多數選舉通過,他才能正式入閣,每名閣臣的誕生幾乎都來源於王權和內閣的相互妥協。魏順會厭惡內閣攝政,發話說,如果內閣不肯允許他指定的官員入閣,他就再也不會批準群議推舉的官員入閣。

    內閣頓時失去新鮮血液補充。

    最初,此事影響較少。可隨著時間延長,當年邁的內閣閣臣病逝卻無法及時補充內閣時,內閣逐漸意識到危機來臨。倘若既有的內閣閣臣全部老死病死,內閣還能怎樣運營?甚至,何須閣臣全部病死,閣臣缺席四五人時,官僚製度就開始深陷泥潭。

    內閣會屈服嗎?

    答案是絕不。

    恰逢小冰河氣候來臨,天災人禍旋即成為王權和內閣的鬥爭利器。

    1638年為始,魯藩猛地多災多難起來,今月甲府旱災,次月乙府蝗災,又次月丙府風災,再次月丁府旱災。與此同時,工商業突然間凋敝,稅銀急劇減少,開支猛增,收入猛減,魯藩的財政危機越來越嚴峻。最初,魯藩小朝廷逢災必救,當真一副愛民如子模樣;待魯藩國庫逐漸空虛,內閣才驟然發難,請求藩王魏順會慷慨解囊。可惜,莫說魏順會能否真心憐憫百姓,即使他真新想救災,又怎能變出數千萬銀元和海量糧食?

    於是乎,魯藩多災多難起來。

    某府遇到天災,朝廷無力為救,饑民相聚為禍;朝廷派遣軍隊鎮壓民亂,結果兵餉越欠越多,士卒怨氣衝天;藩王緊急手段強製征稅,結果得罪天下富商,紛紛把財富轉移到其它藩國。

    士卒無戰心,饑民猛如火。

    1644年4月,一群饑民攻入濟南府王都,魏順會遁入枯井時被亂石砸死。

    1644年6月,魯藩在青島府緊急重組內閣,魏順會不予批準的名臣全部入選。新內閣旋即活力四射起來,高效率從盟友吳藩請來三萬步騎,迅速平定組織度薄弱的饑民亂賊。而後,內閣以魯藩主權擔保向吳藩借款解決眼前困窘,又向南洋諸藩國貸款購買糧食,短短數月時間,魯藩轉危為安。

    魯藩內閣順利恢複權力,而魏順會則成了魏夏帝國有名的昏君或者說昏王。

    遇到流民作亂很正常,流民攻入王都也屢見不鮮,但是窩囊到逃都逃不掉,魏順會絕對智商有限。要知道,分封製秩序下,各藩國都存在貴族或世家尾大不掉現象,緊急時刻逃命它藩是每一名藩王必學的救命知識。譬如趙藩藩王魏順宗,當年幾乎深陷貴族包圍圈,他仍能單騎逃到魏藩;又譬如魏順會伯父,麵對範必克派出的精銳輕騎攔截,他仍能安全逃到皇室轄區。反觀魏順會,簡直蠢到無法想象,竟然被一群缺少輕騎的饑民亂黨圍殺在王都。

    但是,魏順會當真這樣蠢嗎?

    此事恐怕值得商榷。

    如果魏順會當真如此蠢笨,內閣豈會被他壓製十三年?

    一些逃亡它藩國的魏順會親信近臣,怒氣衝衝指責說,這一切都是內閣陰謀,1644年民亂疑點叢叢。

    首先,早期各府自然災害並沒有想象中的嚴峻,但內閣控製的朝廷卻拚命的鋪張浪費或者說貪汙腐敗。據說,所謂的某府水災,其實僅僅是一條小河因為下遊被堵而溢水,最多損失數百田地,而內閣卻撥給當地五百萬石糧食救急。當然,這批糧食並沒有真正發給百姓,而是經此府周轉運到自然災害更加嚴峻的晉藩、周藩、唐藩等三地走私倒賣,經手人員都賺的盆滿缽滿。而其後真正的受災府縣,內閣卻以國庫空虛借口遲遲不予救災,間接逼迫當地饑民作亂。

    其次,這支饑民的戰鬥力並不強。明麵上固然屢戰屢敗,這些部隊的實際損失卻微乎其微,疑似故意放縱這支饑民攻入王都。至於魏順會派出的嫡係部隊,為何也慘遭全軍覆沒?答案也很簡單,據幸運逃生的部分士卒說,臨戰前一天,儲存火藥的倉庫突然爆炸,後勤供應的火藥也全部潮濕不堪用,魏順會嫡係部隊等同拎著燒火棍和饑民拚命,潰敗才是正常結果。

    再次,王宮某內臣爆料,嫡係部隊出征未久,魏順會就被內閣間接控製在王宮。直至饑民攻到王都城門下,魏順會才遲遲獲知嫡係部隊被潰滅的噩耗。魏順會情知這支饑民亂黨疑點叢叢,自然不會蠢笨死守濟南府,當即就想單騎出宮逃向臨近的趙藩。豈料,宮門守衛卻悄然無息間被內閣調換,守門士卒硬心腸亂箭把魏順會射回。

    再次,這支饑民主體是受災難民,他們倉促集結成軍,理該不熟悉也不精通火炮戰術。可是,這支饑民亂黨卻奇怪地擁有一隊精銳炮兵,比魏順會嫡係部隊還厲害。甚至,或許仍然害怕饑民戰鬥力有所欠缺,待饑民攻至王都城門下遲疑巡遊時,竟有人偷偷打開城門放他們火燒王宮。若非如此,堡壘體係完善的濟南府怎會驟然陷落?

    最末,又有人說,饑民並沒有捉到魏順會,事實上魏順會還曾想與饑民頭目誠心誠意談判。奈何,一支看起來就曉得是精銳士卒的小股私兵,穿著饑民戰袍直闖王宮,並不由分說把魏順會推入枯井,亂石砸死。

    等等。

    濟南府陷落和魏順會之死,都疑點叢叢。

    可惜,饑民亂黨都被吳藩雇傭兵和魯藩部隊屠殺殆盡,沒有可靠證據;魏順會舊日嫡係近臣也被內閣以種種罪名逮捕通緝,都是道德虧欠的大大貪官,些許流言蜚語根本無法影響魯藩政治局勢走向。

    1644年7月,內閣推舉魏順會的八歲長子魏勝清為魯藩藩王。

    與曆代王位繼承有所不同,內閣趁機進行大幅度政治改革,要求傀儡藩王魏勝清全麵接受內閣約束。內閣更高調更改內閣補入製度,藩王仍然有權提名某官入閣,但是最終結果必須取決於內閣多數選舉;而內閣擴大化群議推舉出來的某官,無須藩王批準,即可補入內閣;藩國所有軍事力量,名義繼續效忠藩王,但內閣限製藩王不得私設近衛軍,所有將領的任命都必須通過內閣批準。

    也即是說,藩王業已變成橡皮圖章傀儡,內閣從此成為魯藩真正的最高權力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