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第465 第八世:大革命

字數:4824   加入書籤

A+A-




    第465第八世:大革命

    魏東生投身魏夏基礎教育,時間轉瞬即逝。

    1695年,魏東生逝世,享年60歲。

    ……

    然後,是第八世。

    ……

    自魏安昊重啟分封秩序,各藩混戰不休。

    1692年,燕、魏、趙等北方三藩又陷入混戰,時而魏燕合盟,時而魏趙合盟。

    僵持到1699年,三藩簽署和平條約,魏藩把薊州府、朵顏府等地割讓給趙藩。然而,隨著薑氏魏藩屢敗屢戰,燕藩和趙藩逐漸踩著魏藩屍體成就北方雙雄威名。沒了魏藩共同仇敵,燕藩和趙藩之間的矛盾陡然加劇,再也不複共禦魏藩時期的和睦。

    1705年,趙藩重審宣府、寬河府{承德市}、朵顏府{赤峰市}等府縣皆由毛九忠非法侵占,要求魏藩歸還所有趙藩固有領土。燕藩立刻強烈反對,並與皇室、晉藩、魏藩組建遏製趙藩的四國聯盟;趙藩亦努力尋找其它盟友,與魯藩、周藩、唐藩締結四國同盟。因為魯藩、趙藩、周藩、唐藩等四藩的版圖仿佛一條粗橫,大家遂取材合縱連橫典故稱呼他們為連橫同盟,皇室、晉藩、魏藩、燕藩等四國聯盟則被呼作合縱同盟。

    1707年,以魯藩海軍和皇室海軍某次小衝突為導火索,連橫同盟正式向合縱同盟宣戰。

    1713年,越藩加入合縱同盟,衛藩加入連橫同盟,戰爭規模進一步擴大,除了視作緩衝區的吳藩始終保持武裝中立,九州沿海到處彌漫滾滾硝煙。

    這場席卷九州的大混戰,最終由連橫同盟獲得勝利王冠。

    燕藩在最後關頭臨陣倒戈,和趙藩、周藩、唐藩一起瓜分魏藩:燕藩拿走了海刺府和金山府,並把勢力延伸到蒙古高原東部;趙藩拿回了宣府、寬和府、朵顏府等失土;周藩拿回了昔年由毛尚並侵占的榆林府;唐藩拿走了昔年由毛九忠吞並葉爾羌汗國而設置的南疆。

    越藩和燕藩由於及時臨陣倒戈,實力尚存,損失非常有限。

    唯有皇室和魏藩一樣淒慘。

    晉國繼承戰爭結束,中原諸藩國刻意削弱皇室,除了河南行省和浙江行省,琉球島和澎湖列島也被迫建藩琉球伯爵。琉球伯爵名義歸皇室管理,實際執行中卻成了越藩、魏藩、吳藩、魯藩、趙藩、燕藩等藩國隨意蹂躪的自由港。而今春秋秩序演化到戰國秩序,魯藩索性廢置琉球伯爵,把琉球和澎湖列島收入囊中。

    除了琉球島和澎湖列島,許多皇室直轄殖民地也被迫割讓給魯藩。

    特別是皇室的北蓬萊殖民地,幾乎盡數被魯藩奪取,僅剩蓬萊群島的少數島嶼據點。

    可惜,魯藩卻沒有拿穩豐碩成果。

    時間來到1727年,魯藩殖民地統治政策引來皇室百姓的不滿,皇室直轄的湖北行省、江西行省、安徽行省、江蘇行省等四行省籍貫移民前所未有的聯合起來,猛然打響反對魯藩殖民統治的槍聲。

    自吳、夏、魯等三國海洋同盟掀起第二波大航海以來,經過百餘年瑣碎勾心鬥角,皇室逐漸把北蓬萊殖民地整合成一塊。割讓給魯藩之前,皇室北蓬萊殖民地已經囊括現實世界美國的特拉華州、馬裏蘭州、弗吉尼亞州、西弗吉尼亞州、肯塔基州、北卡羅來納州、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佛羅裏達州、亞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等地。盡管核心地帶或許僅限於沿海城鎮,這卻是海洋諸藩國共同認可的夏屬北蓬萊殖民地。

    就像現實世界的美國獨立戰爭,夏屬北蓬萊殖民地經過百餘年繁衍生息,早就形成獨特的利益集團。再者,皇室直轄各行省百姓都把割讓北蓬萊殖民地視作奇恥大辱,紛紛自帶幹糧前往蓬萊支援夏屬北蓬萊殖民地的獨立鬥爭;越藩、衛藩、吳藩、趙藩、燕藩也都不樂意魯藩兼並夏屬北蓬萊殖民地坐大,相繼明裏暗裏支持夏屬北蓬萊殖民地和魯藩鬥爭到底。

    於是乎,夏屬北蓬萊殖民地仿佛現實世界美國獨立戰爭那樣迎來勝利曙光。

    經過艱難的六年戰爭,夏屬北蓬萊殖民地成功擺脫魯藩殖民統治。因為海洋藩國各有各的利益,他們異口同聲不支持皇室恢複其在北蓬萊殖民地的統治,默契鼓勵夏屬北蓬萊殖民地建立北蓬萊共和國。北蓬萊共和國就此成立蓬萊第一家獨立政權,體製類似現實世界澳大利亞、加拿大與英國的關係,宣布向魏夏皇室永世效忠,卻拒絕皇室政-府幹涉北蓬萊共和國內政。

    北蓬萊共和國,成了魏夏帝國第二十四藩國。

    類似現實世界美國,北蓬萊共和國剛成立就勃勃生機。1733年到1738年,短短五年時間,北蓬萊共和國就與越屬蓬萊和魯屬蓬萊重新劃定勢力範圍,把現實世界美國的田納西州和伊利諾伊州也並入國土。

    但是,此時已經沒有人關心北蓬萊共和國的天命擴張。

    1723年,魏君陽逝世,曾孫魏欽喜繼位,是為魏夏王朝第十七任皇帝。

    合縱連橫同盟戰爭大潰敗毀了魏君陽的一生英明,魏欽喜繼位不久就間接支持北蓬萊共和國脫離魯藩殖民統治,一時之間頗有明君之象。可惜,魏欽喜為代表的皇室朝廷忽略了內部矛盾。

    魏和學院紮根的魯藩,隨著自然科學日積月累慢慢發展,這些年來開始浮現工業革命光輝。

    以最著名的紡織產業為例,它本是皇室的優勢產業,皇室壟斷高端產品,製霸中端產品,低端也有人口規模帶來的數量優勢,幾乎能夠以一己之力吊打全球。饒是吳藩這樣的海洋帝國,也僅能通過壟斷海洋貿易來獲利,根本沒有能力和皇室競爭紡織產業。

    魯藩就更不行了。

    說句心冷的實話,與“機杼之聲,比戶相聞”的蘇州府相比,魯藩根本就沒有紡織的傳統。

    可是,工業革命卻能彌補傳統差距。

    隨著飛梭、騾機和各式紡機的陸續出世,魯藩的紡織產業駭然以皇室四行省無法想象速度後來居上。論曆史品牌形象,魯藩紡織產業遠遠不如皇室織戶;可論產品數量和成本控製,魯藩紡織產業的優勢卻越來越明顯。

    隨著魯藩紡織產業快速崛起,皇室紡織產業由盛轉衰,不計其數織戶短時間內大麵積破產。往時有了不穩定因素,還能不由分說強製把他們流放到蓬萊殖民地,而今麵積最遼闊的夏屬北蓬萊殖民地搖身一變成了獨立自主的蓬萊共和國,哪還有殖民地能夠容納不計其數的破產織戶。再者,沒了殖民統治鉗製,即使能夠通過合作協議向北蓬萊共和國輸送破產織戶,也將是集聚外藩的不穩定因素。

    沒了減壓閥門,皇室直轄行省的內部矛盾頓時以指數速度瘋狂滋生。

    魏欽喜卻遺憾地沒有覺察到風險,非但沒有及時想辦法安置破產織戶,前些年反而耗空國庫支援北蓬萊共和國和魯藩纏鬥。

    1738年2月,一群破產織戶湧向皇宮,嚇的魏欽喜以為王都爆發民亂,倉皇逃出京都。待魏欽喜意識到對方不過是一群無可奈何的破產織戶,他赧然自嘲一句,悠然返回京都。豈料,在魏欽喜離去的數日時間裏,朝廷權力結構已經發生翻天覆地變化。以破產織戶為代表的失意者,以北蓬萊共和國支持者為代表的共和派,以新興產業階層為代表的資本派,以羨慕魯藩體製為代表的內閣派,都渴望借此機會改變皇室權力機構。

    當魏欽喜回到京都,情況已經複雜到他無法想象,甚至被內閣派強行軟禁起來。

    各派勢力協商到1740年1月,魏欽喜妥協接受內閣派提議,答應效仿魯藩采取內閣秉政製度。

    當然,以傳統貴族世家為代表的忠王派絕不甘心內閣派上台。忠王派假借魏欽喜名義向吳藩求來援兵,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王都,討逆名義大肆捕殺內閣派主要領袖。

    可惜,民心已經沸騰,殺戮根本無法阻擋變革。

    害怕被忠王派株連的內閣派殘黨,果斷聯合資本派、共和派等一切力量,聚集破產織戶為代表失意者組建新軍,說服舊式軍隊轉換陣營。短短四十二天,忠王派和吳藩勤王軍就被新軍趕出京都。

    由於內閣派被忠王派誅殺,資本派和共和派陡然成為革命主要力量,其中又以共和派的態度最堅決。

    共和派重組內閣,激烈語氣聲討魏欽喜十大罪狀,宣布從此廢除魏氏子孫特權,成立諸夏共和國。

    因為諸夏共和國成立於1740年6月,史稱六月革命。

    上起1341年魏東生建朔討蒙,下止1740年六月革命,四百年魏夏王朝終於走到盡頭。

    魏東生目視魏夏王朝走向終結,心中不勝感慨。

    如果北蓬萊共和國視作北美獨立戰爭,六月革命或許也能視為法國大革命。現實世界裏,北美獨立戰爭屬於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法國大革命則是法蘭西的榮光。而本時空裏,魏夏皇室特別不幸,北蓬萊殖民地成了北蓬萊共和國,大革命變數也落在他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