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大紡車

字數:2654   加入書籤

A+A-


    吃貨學霸一統三國!
    本章不用看,明天會寫好,寫好在看。下麵不是本小說內容,無需觀看!明天修改好本章!
    三國時期不隻有戰火飛揚,也有著美妙的詩文和著作。尤其是曹氏父子開創的建安文學,被稱為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第一個繁榮時期。這些文章著作流傳至今,是研究三國曆史的重要資料,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那個遙遠的年代。
    第九位《時要論》——王基
    王基,字伯輿。王基一生,文武兼備,才高於世,德溥於時,深得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的器重,尤其在南征毋丘儉,文欽之亂,東征諸葛誕之叛大規模軍事活動中,王基與司馬師、司馬昭結下了深厚的軍友情誼。魏景元二年王基去世,追贈司空,諡號為景侯。
    王基不但有著優秀的軍事才能,治理一方百姓也頗為出色。同時,他正直清廉,不營私產,死後家無餘財。在曹睿大興土木的時候,就曾經給予多次勸諫。而在曹爽專政時期,王基更是寫下了《時要論》來批評當時的風氣。這個著作,哪怕到了現今,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對於上級,王基敢於直言,是不可多得的。其文武雙全,缺位不可多得的棟梁之才。
    第八位《仇國論》——譙周
    譙周(201?-270),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人。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史學名著《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即出自他的門下。蜀漢滅亡後降晉,在晉官至散騎常侍。譙周被稱為“蜀中孔子”,他博學廣識,著書育人,忠肝義膽,憂國憂民,有一邦蒙賴,全國之功,魏封陽城亭侯。
    因餘之國小,而肇建之國大,並爭於世而為仇敵。因餘之國有高賢卿者,問於伏愚子曰‘今國事未定,上下勞心,往古之事,能以弱勝強者,其術何如?’伏愚子曰‘吾聞之,處大無患者恒多慢,處小有憂者恒思善;多慢則生亂,思善則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養民,以少取多;勾踐恤眾,以弱斃強,此其術也。’賢卿曰‘囊者項強漢弱,相與戰爭,無日寧息,然項羽與漢約分鴻溝為界,各欲歸息民;張良以為民誌既定,則難動也,尋帥追羽,終斃項氏,豈必由文王之事乎?’肇建之國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邊陲,覬增其疾而斃之也。”伏愚子曰‘當殷、周之際,王候世尊,君臣久固,民習所專;深根者難拔,據固者難遷。當此之時,雖漢祖安能杖劍鞭馬而取天下乎?當秦罷候置守之後,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歲改主,或月易公,鳥驚獸駭,莫知所從,於是豪強並爭,虎裂狼分,疾搏者獲多,遲後者見吞。今我與肇建皆傳國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時,實有六國並據之勢,故可為文王,難為漢祖。夫民疲勞,則騷擾之兆生,上慢下暴則瓦解之形起。諺曰“射幸數跌,不如審發。”是故智者不為小利移目,不為意似改步,時可而後動,數合而後舉,故湯、武之師不再戰而克,誠重民勞而度時審也。如遂極武黜征,土崩勢生,不幸遇難,雖有智者將不能謀之矣;若乃奇變縱橫,出入無間,衝波截轍,超穀越山,不由舟揖而濟盟津者,我愚子也,實所不及。
    評此文作於公元257年,主要針對的是當時薑維窮兵黷武,一心討伐魏國的狀態。蜀漢的國力在三國之中本來就居於最弱,加上長期北伐,民眾不堪重負。而作為益州本土的士族,在劉備建立蜀國以後沒有享受到多少恩惠,反而要承受巨大的戰爭負擔。作為譙周一類的人,他們並不想統一天下,隻希望自己還有益州民眾能有安穩的日子,對於政權的更迭,他們也並不在意。所以當鄧艾兵臨成都城下的時候,譙周也是主降的一派。
    我是蜀粉,雖然不喜歡譙周這樣的人物,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他這樣的主張是正確的、現實的。蜀漢地處偏隅,曹魏興雍涼之兵,便可抵蜀漢傾國之力,堅持北伐,隻能加劇國力損耗。但是實際上諸葛亮與薑維不斷北伐,視為以攻代守的戰略進攻,否則,曹魏修養數年,蜀漢便早五十年亡了。蜀創於劉備,實也亡於劉備。劉備另關羽發起襄樊之戰以致丟失荊州,隆中戰略徹底破滅;夷陵之戰消耗蜀軍主力及馬良、張南、馮習等數十能臣名將,在世不得翻身。對於譙周的批評,從來就沒有中斷過。但是他以民為主的思想,在那個年代並不多見,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第七位《悲憤詩》——蔡琰
    蔡琰177?,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蔡琰生活的時代約在公元162至239年之間)是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後漢書列女傳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適河東仲道夫亡無子,歸寧於家興平中,天下亂,文姬為胡騎所獲,沒於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而重嫁於祀”今傳蔡琰詩三首無言,騷體悲憤詩各一首,載後漢書列女傳蘇東坡認為五言悲憤詩為偽作,後人又認為其他二首為偽作目前學術界基本認定五言為蔡琰所作,其他尚無定論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女詩人
    第六位《為袁紹檄豫州文》——陳琳
    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一說鹽城鹽都區大縱湖)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且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虐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曆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