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氣長 第一百六十三章 朝堂諸公
字數:5279 加入書籤
劍氣淩霄!
大周天子坐在暖閣之中,批奏著公文,兩邊侍奉的太監宮女已然昏昏欲睡,腦袋都靠在一邊,若是找個床來,恐怕隻要刹那間便能進入夢鄉。
大周天子伸手打了個哈欠,飲了一杯還在溫熱的醒神茶水,便又開始批奏這如山奏折。
世人都覺得做皇帝好,便多出了許多傳言,例如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例如天子一怒,伏屍百萬,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這些話雖說不假,隻是太過於美好輕鬆,作為皇帝,哪有這麽輕鬆容易,不僅要處理天下奏折,還要安撫萬民,拋開這些不說,還要為了天下氣運與三教聖人爭鬥,其中苦楚,又有幾人能看得明白?
不在其位,難謀其政,或許隻有這句話能解答一二。
大周天子在批奏著奏折,宮女太監在昏昏欲睡,而在這暖閣之中,卻不知不覺多出來一個人影。
人影站立在一旁,彎腰低頭,有事要告知,卻並沒有出聲打擾。
大周天子視若無睹,一邊飲茶,一邊批奏奏折,等到奏折處理完後,才輕輕吐出一口氣。
而此時,天色已然微白。
侍奉在一旁的太監宮女,已然悄無蹤跡,好像就從來沒有出現過一般。
“說吧,何事?”大周天子輕聲道“你是這紫禁城中的老祖宗了,平日裏難得見一麵,來找朕,是為何事?”
老祖宗叫做孫福,在這一座紫禁城中待了足足有三百年,期間服侍過四代大周天子,現如今的這一位,則是他服侍的第五代,資曆不可謂不高,稱呼一聲老祖宗絕對沒錯。
孫福微微彎腰,“當不得陛下如此稱呼,老奴隻是活得長久一些,陛下此言可就折煞了老奴。”
大周天子不置可否,看著這位名義上的紫禁城中修為第一人,平靜道“此時你應該在祖廟。”
皇宮有兩處重要之地,一處是大周天子所在,另外一處則是祖廟。
祖廟供奉看曆代大周天子遺體,為重中之重,萬萬不能有失,甚至在大周天子眼中,祖廟都比自身來的重要,哪怕隻是有一點不測,都會對這場大局引起一連串變化。
孫福輕聲道“陛下,紫禁城中有人來過。”
大周天子微微皺眉,問道“是何人?”
孫福抬頭看著這位天子,搖頭道“不知。”
話語雖輕,可落到大周天子耳中,卻如同黃鍾大呂,孫福境界修為極高,已然到達天門,雖說這輩子都不可能突破到聖人,可也算是站在這片天地的頂端。
可就是這麽一個頂端人物,卻不知道來的是何人,無論怎麽看都有些不可能。
因此大周天子又問了一遍。
孫福輕聲道“老奴先前在祖廟為曆代天子點燈,起初並沒發現什麽蹊蹺,隻是後來燈火滅了,想來是曆代天子示警,便分了這麽一道分身出來查看,隻是不知道來的是哪位神聖,手段如此高超,老奴查不到絲毫蛛絲馬跡。”
大周天子眉頭皺得更深,他現在處於紫禁城,有著漫天氣運加持,位格上等同於聖人,雖說沒有具體氣運之法,不能發揮全部,可要是動起手來亦是不差,但他卻沒有察覺紫禁城中多了一個人,這很不應該。
大周天子伸出手輕敲著桌麵,良久之後才問道“你說會是哪一方出手?”
話語說的隱晦,但這孫福卻聽得明白,能讓等同於聖人的大周天子都察覺不到,思來想去,也就隻有聖人才能做出這番舉動。
當然,不可能是聖人親自下場,應該是有人握著聖器前來。
這兩位猜測,其實已經極為相近,以劍仙劍氣作為掩飾,說是聖器也沒有差別。
隻是這次在後麵布局的是劍仙,而不是那些聖人。
孫福緊緊皺著眉頭,在腦中不斷思索,他雖然一直待在祖廟,卻對外麵的情形異常了解,來到這裏路上便有了猜測。
因此他的回答是儒教。
儒教一直都想掌握大周天下,想將這些氣運全部納入自身,每次施展的手段,都會有這些讀書人身影,很難不讓人往那邊想。
一說到儒教,大周天子便氣不打一處來,頗為惱怒。
原因倒也簡單,大周天子自從繼承位置以來,並一直沒有離開過紫禁城,這二十年來都在這四方天地生活,用以治國的方法,便是依靠那些文臣。
而這些文臣,學習聖人經典,大多都是儒教的外門弟子,看似是聽他這位大周天子的話,實際上是一心向著儒教。
整座大周朝堂,皆是此等文臣,打又打不得,罵又罵不過,每日還沒事找事,怎能不讓這位大周天子生氣?
大周天子從案桌上站起來,打開門,看著外麵連綿不絕的大雪,問道“儒教到底要做些什麽,掌握天下口舌還不夠,朕還有什麽是能給這些讀書人的?”
孫福一怔,並未答話。
那些讀書人的心思,如同海深,哪能是這麽輕易就猜透?
將一片雪花握在手中,大周天子感受著手中冰涼,等到雪花消融之後才開口說道“大周現如今群狼圍繞,正處於邊境懸崖之中,不可踏錯一步,這件事就這麽算了,你不要與人聲張。”
孫福點點頭,說了句知道,便悄然從這處暖閣消失,而在他走後,原先憑空不見的太監宮女卻又莫名出現。
有些詭異。
大周天子按著眉頭,望著天際,覺得這事情有些不對,但又說不出來是哪裏地方不對,隻能壓在心底。
重新回到暖閣,叫太監將批好的奏折搬下去,聽著隱隱傳來的鍾鳴聲,這位天子知道該上朝了。
隻是並不急切,而是叫過一名太監。
“你吩咐下去,今年大朝會改在除夕。”
太監點點頭,沒有去問為什麽,磕過一個頭之後,便下去處理這件事情。
大朝會往日裏都在小年舉行,從來都
沒有破例過,一則是為了舉行完之後好給官員臣子們放假,二來則是因為曆代定下的規矩。
但不管如何說,他是大周天子,便有著絕對權力,無人可以質疑。
鍾聲越來越響,伴隨著鍾聲而來的還有提著食盒的大總管承德。
這是一如既往的習慣。
畢竟上朝在那龍椅上一坐便是兩三個時辰,大周天子畢竟是凡夫俗子,需要五穀雜糧滋養,若是在上朝時不吃些東西,根本撐不住那麽久的時光。
大周天子小口喝著一碗粥,承德在一邊殷勤伺候。
其實這位大總管可以不必做這些,在得到大總管位置之後,便算是太監能做到的頂峰,就連後宮嬪妃亦是要在麵前規規矩矩,這種伺候人的小事,可以交給其他太監來做。
總要給後麵太監留一條來路。
至於為何會這麽做,那就不得而知。
紫禁城中就像是一潭渾水,隱藏著許多事物。
大周天子放下碗,輕聲道“走吧,去上朝。”
承德連忙收起食盒,亦步亦趨跟在這位天子後麵,嘴角帶著笑意。
而他前麵的那位大周天子則與他不同,是一副冷然模樣。
大周天子知道的其實不少,隻是現如今不適合撕破臉而已。
沒多久,金鑾殿便到了。
裏麵站滿了文臣,站滿了儒教弟子。
大周天子端坐在龍椅上,看著眾臣彎腰行禮,麵色平靜,心中卻滿是嘲弄。
朝堂之中,一般都是兩班文武。
有文臣自然要有武將。
可就在這金鑾大殿之中,不見一個武將,目光所及之處,全是文臣。
儒教之勢,不可謂不磅礴。
至於那些本該有的武將,要麽形同虛設,要麽則大多都拜入這些文臣手下。
總而言之,這朝堂其實已經是儒教的一言堂。
哪怕是大周天子想下一些命令,也得與這些文臣商討,隻有根本才會一寸不讓。
大周天子沒有開口,文臣們便依舊在彎著腰沒有起來,這讓他們有些不解,不由得竊竊私語,紛紛在猜測這位大周天子是在鬧什麽毛病,往常可不會這樣。
直到過了半盞茶之後,大周天子才悠悠傳來聲音,讓他們起身。
開始商討這一天的事情。
金鑾殿之中,很快便傳來爭論,平日裏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們開始互相罵娘,隻差一個引頭便要動手。
而大周天子坐在龍椅之上,對這一切洞若觀火,他知道這是這些讀書人演給他看的,是大周與儒教最後的一層體麵。
因此就不能輕易撕開。
隻不過這幅光景畢竟不能長久,總會有揭開的那一段時日,而到那時候,則是要各憑自家手段。
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