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24 主糧戰爭

字數:7228   加入書籤

A+A-




    節24

    天剛微微亮,天邊泛起一絲魚肚白,正是晨曦已到,破曉未至的時刻,恭州城外的秦府糧倉處已經擠滿了等待買糧的人。

    這些人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的身上穿的都是單衣,臉上都有苦色。

    這群人正是恭州城外周邊的窮苦人家。

    當戰爭爆發後,蜀地的確湧入了大量流民,尤其是以秦府為主導的有秩序的難民轉移工作,給蜀地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

    雖然這些人的口糧基本都由秦府解決,但蜀地的糧價還是不可抑製的起飛了。

    戰爭往往會帶來饑荒。

    除了農民被戰爭趕出了家鄉導致土地荒廢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主們囤貨居奇、哄抬物價。

    自古以來這些人就都是這幅德行從未變過,甚至到了肖恒那個時代仍然偶爾能看到這些人的手筆——例如蔥蒜暴漲背後多半就有這種人的動作。

    不過在肖恒的那個時代,這些人也最多就是炒炒蔥蒜之類打打擦邊球了,主糧這種關乎到人民生計、國家興亡的東西他們是萬萬不敢動的。

    而在這個時代,大地主們的所作所為隻有四個字能形容——無法無天。

    對於他們來說糧食漲得越高他們賺的就越多,不管外麵有多少人餓死他們會無動於衷。

    曆代農民造反多半有這些地主們的推波助瀾。

    而可悲的是,在這個年代這種行為是不會被懲罰的,畢竟許多大地主背後都有朝廷的關係……而反顧來說背後若是沒有朝堂之上的關係,那麽他們也無法成為大地主。

    看看之前林家的發家史就知道了——祖先出過大官,留下了不少人脈,讓林家從普通級別的地主一躍成為了恭州城周圍數一數二的大地主。

    而隨著第二代、第三代再沒出過大官,林家的勢力也就漸漸縮水,坐擁的土地麵積也慢慢縮小。

    到了林田他們這一代家裏出了個林飛,正三品的大員,所以家裏再次起飛,一躍成為近乎於獨霸恭州城的豪門望族!

    從這起起伏伏不難看出家裏有沒有人在朝當官這件事幾乎可以當做一個家族福禍興衰的一個晴雨表,無論放到哪朝哪代都不離十。

    當士大夫的利益與大地主的利益進行了深度捆綁之後,那麽土地兼並也就在所難免了。

    總有人說土地兼並造成了國力的衰弱,最終往往會導致大規模的民變。

    那麽土地兼並為什麽會引來民變呢?這其中有什麽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沒有。

    土地兼並並不是一定會造成民變的。

    例如肖恒所處的大宋就是如此,大量失去了土地農民走進了工坊、走進了城市,甚至出海當了海員……也正是這種相對寬鬆的人口流動和旺盛的經濟需求造就了這樣的“奇觀”。

    而到了現代,隨著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失去土地的農民大多進了工廠成為了一名工人……而這個過程雖然也鬧出了不少矛盾,但總體上似乎也打破了土地兼並的魔咒。

    或者換個角度——將地主當做企業主,將農民換成打工人,那麽這個係統似乎就能夠圓滿且完美的運行下去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

    當刀工人能拿到足夠戶口的飯錢時,這個係統就會相對穩定。而當企業主拿起了鞭子,像奴隸一樣使喚打工人時,革命就必然緊隨而至。

    用偉人的話來講這就叫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人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等死呢?

    所以歸根結底,農民起義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並,而是因為兼並了土地的這些地主官員不當人,完全枉顧他人死活。

    左手高利貸右手高價糧的循環正是地主階級自我膨脹的法寶,但若是任由他們這麽搞下去,一旦官逼民反那遭受的代價可就是不可承受之重了。

    所以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在約談了幾個大地主卻無果後,肖恒直接選擇了代價最高昂但副作用卻最小的選擇——開倉放糧!而且還是平價糧!

    但說是平價糧,但這糧價仍然是秋收時的兩倍以上了。

    在肖恒看來,蒙軍被擋在了蜀山要塞群之外,從外界逃入的難民則由秦府集中供養……所以無論是戰爭還是難民,都沒有影響到蜀地內部的糧食循環。

    再加上這兩年蜀地一直都是風調雨順,糧食產量一直都比較平穩,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隻要肖恒將糧價打壓到往年冬季的價格,那麽這個冬天多半就餓不死人了。

    然而事情卻沒有肖恒想象中那麽簡單。

    開倉放糧的手段在初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坐擁,差點飛漲的糧價也有了小幅度的回落。

    然而好景不長,市麵上的糧價很快就開始再次飛漲了!而這也就導致大量城內的市民和城外的窮苦百姓都湧到秦府的糧倉搶購糧食了!

    而隨著恐慌情緒的蔓延,更多本來不缺糧的階層也開始向秦府購買糧食。

    雖然肖恒立即及時的頒布了限購政策,並且開始進行人口登記並且發放類似身份證的證件,但天知道限購令生效之前的這段時間內究竟被那些米糧商人和他們背後的大地主們買走了多少糧食!

    這讓原本就不寬裕的糧食庫存迅速告急。

    而這也是肖恒狠下心來與蒙軍打一場會戰的原因——若是再不打通對外聯係渠道,蜀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流血衝突。

    隨著秦府糧倉內的糧食越來越少,限購政策也自然的就開始縮緊,而原本不那麽太計較的身份證明,也開始了隨機抽查——

    ——抽到誰就派人跟著他回家,看看他身份證上登記的信息是否屬實。

    這樣的手段再加上“當場驗貨”的政策給了那些渾水摸魚的人極大的心理壓力,其中不少沒有組織的倒賣人士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盡管進行了如此眾多的限製手段,但畢竟川蜀一地的市民和窮苦農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都跑到秦府買糧的話把肖恒賣了也拿不到那麽多。

    捂糧不放的那些大地主們當然情願看到肖恒對於這件事一籌莫展。

    這些人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但唯一相同的是,他們的身上穿的都是單衣,臉上都有苦色。

    這群人正是恭州城外周邊的窮苦人家。

    當戰爭爆發後,蜀地的確湧入了大量流民,尤其是以秦府為主導的有秩序的難民轉移工作,給蜀地帶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

    雖然這些人的口糧基本都由秦府解決,但蜀地的糧價還是不可抑製的起飛了。

    戰爭往往會帶來饑荒。

    除了農民被戰爭趕出了家鄉導致土地荒廢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主們囤貨居奇、哄抬物價。

    自古以來這些人就都是這幅德行從未變過,甚至到了肖恒那個時代仍然偶爾能看到這些人的手筆——例如蔥蒜暴漲背後多半就有這種人的動作。

    不過在肖恒的那個時代,這些人也最多就是炒炒蔥蒜之類打打擦邊球了,主糧這種關乎到人民生計、國家興亡的東西他們是萬萬不敢動的。

    而在這個時代,大地主們的所作所為隻有四個字能形容——無法無天。

    對於他們來說糧食漲得越高他們賺的就越多,不管外麵有多少人餓死他們會無動於衷。

    曆代農民造反多半有這些地主們的推波助瀾。

    而可悲的是,在這個年代這種行為是不會被懲罰的,畢竟許多大地主背後都有朝廷的關係……而反顧來說背後若是沒有朝堂之上的關係,那麽他們也無法成為大地主。

    看看之前林家的發家史就知道了——祖先出過大官,留下了不少人脈,讓林家從普通級別的地主一躍成為了恭州城周圍數一數二的大地主。

    而隨著第二代、第三代再沒出過大官,林家的勢力也就漸漸縮水,坐擁的土地麵積也慢慢縮小。

    到了林田他們這一代家裏出了個林飛,正三品的大員,所以家裏再次起飛,一躍成為近乎於獨霸恭州城的豪門望族!

    從這起起伏伏不難看出家裏有沒有人在朝當官這件事幾乎可以當做一個家族福禍興衰的一個晴雨表,無論放到哪朝哪代都不離十。

    當士大夫的利益與大地主的利益進行了深度捆綁之後,那麽土地兼並也就在所難免了。

    總有人說土地兼並造成了國力的衰弱,最終往往會導致大規模的民變。

    那麽土地兼並為什麽會引來民變呢?這其中有什麽直接的關聯嗎?

    其實並沒有。

    土地兼並並不是一定會造成民變的。

    例如肖恒所處的大宋就是如此,大量失去了土地農民走進了工坊、走進了城市,甚至出海當了海員……也正是這種相對寬鬆的人口流動和旺盛的經濟需求造就了這樣的“奇觀”。

    而到了現代,隨著轟轟烈烈的工業化進程,失去土地的農民大多進了工廠成為了一名工人……而這個過程雖然也鬧出了不少矛盾,但總體上似乎也打破了土地兼並的魔咒。

    或者換個角度——將地主當做企業主,將農民換成打工人,那麽這個係統似乎就能夠圓滿且完美的運行下去了嗎?

    事實並非如此。

    當刀工人能拿到足夠戶口的飯錢時,這個係統就會相對穩定。而當企業主拿起了鞭子,像奴隸一樣使喚打工人時,革命就必然緊隨而至。

    用偉人的話來講這就叫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人都活不下去了,不造反等死呢?

    所以歸根結底,農民起義並不是因為土地兼並,而是因為兼並了土地的這些地主官員不當人,完全枉顧他人死活。

    左手高利貸右手高價糧的循環正是地主階級自我膨脹的法寶,但若是任由他們這麽搞下去,一旦官逼民反那遭受的代價可就是不可承受之重了。

    所以為了維持社會穩定,在約談了幾個大地主卻無果後,肖恒直接選擇了代價最高昂但副作用卻最小的選擇——開倉放糧!而且還是平價糧!

    但說是平價糧,但這糧價仍然是秋收時的兩倍以上了。

    在肖恒看來,蒙軍被擋在了蜀山要塞群之外,從外界逃入的難民則由秦府集中供養……所以無論是戰爭還是難民,都沒有影響到蜀地內部的糧食循環。

    再加上這兩年蜀地一直都是風調雨順,糧食產量一直都比較平穩,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隻要肖恒將糧價打壓到往年冬季的價格,那麽這個冬天多半就餓不死人了。

    然而事情卻沒有肖恒想象中那麽簡單。

    開倉放糧的手段在初期的確起到了一定的坐擁,差點飛漲的糧價也有了小幅度的回落。

    然而好景不長,市麵上的糧價很快就開始再次飛漲了!而這也就導致大量城內的市民和城外的窮苦百姓都湧到秦府的糧倉搶購糧食了!

    而隨著恐慌情緒的蔓延,更多本來不缺糧的階層也開始向秦府購買糧食。

    雖然肖恒立即及時的頒布了限購政策,並且開始進行人口登記並且發放類似身份證的證件,但天知道限購令生效之前的這段時間內究竟被那些米糧商人和他們背後的大地主們買走了多少糧食!

    這讓原本就不寬裕的糧食庫存迅速告急。

    而這也是肖恒狠下心來與蒙軍打一場會戰的原因——若是再不打通對外聯係渠道,蜀地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大規模的流血衝突。

    隨著秦府糧倉內的糧食越來越少,限購政策也自然的就開始縮緊,而原本不那麽太計較的身份證明,也開始了隨機抽查——

    ——抽到誰就派人跟著他回家,看看他身份證上登記的信息是否屬實。

    這樣的手段再加上“當場驗貨”的政策給了那些渾水摸魚的人極大的心理壓力,其中不少沒有組織的倒賣人士打起了退堂鼓。

    然而盡管進行了如此眾多的限製手段,但畢竟川蜀一地的市民和窮苦農民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了,都跑到秦府買糧的話把肖恒賣了也拿不到那麽多。

    捂糧不放的那些大地主們當然情願看到肖恒對於這件事一籌莫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