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節喀納斯湖(8)
字數:5886 加入書籤
我們在一大幫花花綠綠的人當中,插翅難飛,正在方寸大亂之間,馬上就要束手就擒,成為甕中之鱉的時候,突然我們驚奇的發現後麵的喀納斯湖的顏色開始發生變化了,變成血紅色的一片,緊接著狂風四起,波濤萬頃,湖麵上風起雲湧,天地為之變色,看著那喀納斯湖波濤湧動得仿佛要翻過來一般,大家都忘乎所以,完全被眼前的景象給驚呆了,我們也是呆若木雞,完全搞不清情況,我突然醍醐灌頂的想起,天啦,莫非是傳說中的喀納斯湖怪來了?
果真,那湖麵遠處的一個黑點在迅速移動,如同火箭般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往我們這邊前進過來,那些花花綠綠壞人的隊伍大亂,有些隊伍外圍的人早已經乘著他們的首領不備,早已經逃之夭夭,溜之大吉,隊伍裏也是人心惶惶,亂成一團,那些老大們還故作鎮定,不以為然的說怕什麽怕,不要亂跑,壞了陣型就不好了,反正他們到時候也不會衝鋒陷陣的,當然坐著說話腰不疼了。我們被那些人團團圍住,想跑也跑不掉,隻能無可奈何的盯著看湖麵的情況了。
沒有幾秒鍾的時間,那個黑點就近了許多,大了許多,我們隱隱約約的看到了它露出湖麵的碩大無比的小腦袋,然後是一雙水桶般的閃閃發亮的泛出幽靈般綠色光芒的大眼睛,細細長長的比長頸鹿的脖子還要修長的頸項,岸上的人不由自主驚恐的大叫了起來,可是老大不讓他們走,他們哆哆嗦嗦的看著那隻巨大的怪物,無可奈何的站在那裏。
小飛無比驚訝的說:“不會吧,原來這喀納斯湖的怪獸居然就是這蛇頸龍,這可是已經滅絕的無比珍貴的恐龍呀,甚至在世界上遺留下來的蛇頸龍遺骸非常罕見,全世界已知的隻有10具完整的或部分蛇頸龍遺骸化石。可我們今天的運氣可真是好呀,居然看到了一隻活生生的蛇蛟龍,沒有想到它們居然還存在這湖底,真是讓人大開眼界,感覺匪夷所思呀。原來沸沸揚揚鬧了半天,原來是蛇頸龍搞得鬼呀。因為湖泊,海洋深處的生物圈相對比大陸穩定,沉寂在海底最深處那片黑暗環境以現代的科技實力不可能探究完全,史前一次次大撞擊大陸導致大型原始生物近乎滅絕,但這些地方可供一些海洋生物逃避災難,矛尾魚、海鰻、劍吻鯊、銀鮫等史前古老的活化石依然可見,七千萬年前生存的海洋恐龍的存在也不無可能。現今有地下暗河的湖泊或海洋多有未知大型生物諸如海蛇之類出現,所以一些科學家認為近代目擊事件中的海怪可能是蛇頸龍,這種長頸爬行動物生存在恐龍時代,或許目擊事件中的海怪是存活至今的少量個體。神秘海洋的探索還依賴科技的發展,會有愈來愈多的蛇頸龍未來重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胡嬌嬌無比好奇的問:“小飛哥,什麽是蛇頸龍呀?原來真有龍這種東西呢,我還一直以為是假的呢,怪不得叫皇上叫真龍天子,確實皇上就是全國最大呀。對了,它到底長什麽樣子呀,太遠了,實在看不清楚呀,還有恐龍又是個什麽東東,我怎麽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名詞呢?”
我不由自主的說不會吧,你腦子裏全是草呀,連這麽簡單,眾所周知,婦孺皆知的恐龍都不知道,真是頭發長,見識短,突然想起她是個千年之前的古人,不能和她一般見識,於是好為人師,言簡意賅,一本正經的說道,怎麽說呢,恐龍就是一種動物,很大很大的動物,恐龍離我們距離遙遠,有上億萬年了,這之前還沒有人見過它們呢,因為它們都死了,不過今天我們可真是大開眼界呀,其實在中生代,它們可是地球上的霸主,無論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都逃不過恐龍的主宰,天上飛的飛龍,翼龍,天上飛的一般以水草和魚蝦為食,有素食的有雜食的。地上跑的有長脖子的蜥腳類,為素食的群居恐龍,體格巨大,像汝陽黃河巨龍都申請了吉尼斯紀錄了。地上跑的另一類為獸腳類,以雜食和肉食性為主,很多是獨居生活,像暴龍;這一類進一步演化成鳥類,即是鳥類的祖先,特別是遼西熱河生物群中,小型獸腳類的帶毛恐龍尾羽龍,中華龍鳥的發現都是發表在nature上的重要發現,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直接證據,也基本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當然肯定還有少部分的學術界不同意,特別是西方質疑達爾文進化論者。最後,說一下水裏遊的,這一類在貴州關嶺生物群中發現化石較為著名,貴州龍,以淺海環境為主,淺海環境中廣發發育海百合化石,也是恐龍的主要食材,同時貴州龍也是需要氧氣呼吸的。不過海裏還有鯨魚,它是哺乳動物,祖先是哺乳類動物入海,但是它的祖先不是水裏遊的恐龍。鯨魚的祖先是另一個現代生物研究領域的內容了,不再是地質學專業古脊椎動物研究的範疇了。“
胡嬌嬌聽得一頭霧水,完全聽不明白的樣子,她似懂非懂的點點頭,不過對於一個從來都沒有接觸過現代科學的古人來說已經算是不錯了,她也算得上是古人中的翹楚和精英了。
小飛也同樣和我一樣,好為人師,趕緊搶在我前麵迫不及待的,洋洋灑灑的說道:“這種海洋兩棲動物長有細細的長脖頸和細長尾巴,四個巨大的闊鰭,像剃刀一樣鋒利的牙齒,以捕食其他海洋動物為生。蛇頸龍生活在距今大約1.5億年到2億年之前,當時是侏羅紀時代,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中爬行類的一種,海中爬行類包括了海洋鱷魚和魚龍以及滄龍。它們由陸上生物演化而來,再回到海洋中生活。這些中形的爬行類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古生物學家對於Plesiosaur與其他海洋物種的關係,意見分歧。從三疊紀開始它就是海洋中的霸王,體型碩大無比,其身體長度也隨之變化!屬於爬行綱的調孔亞綱,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是白堊紀末滅絕的。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Plesiosaurs)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是海洋中的霸王,蛇頸龍類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長約4.5公尺(米),具有寬而扁的身體、較短的尾,頸部長而可彎。鼻孔遠在後麵。位於眼附近,齶幾乎是硬的,齶生有長的尖齒。很可能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顯然能使用其橈足,向前或向後遊泳,甚至以身體為軸而側旋。其演化曆史的早期,分成兩個主要類群︰上龍短頸類型,頸短、頭細長;薄片龍,頭較小,頸長似蛇,可以作很大彎曲。後來的演化,以體積極度增大為標誌。蛇頸龍屬(Kronosaurus)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早白堊世上龍,長約12公尺(米),僅頭骨即占去約3.7公尺(米)。薄片龍屬(Elasmosaurus)其頸部有76個頸椎,長達13公尺(米)左右,頭和頸約占體長的一半。蛇頸龍的外形像一條蛇穿過一個烏龜殼:頭小,頸長,軀幹像烏龜,尾巴短。頭雖然偏小,但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捕魚為生。許多種類的身體非常龐大,長達11~15米,個別種類達18米。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蛇頸龍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蛇頸龍類可根據它們頸部的長短分為長頸型蛇頸龍和短頸型蛇頸龍兩類。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劃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遊泳。蛇頸龍長著細長而單薄的牙齒,從它的牙齒結構上看,它雖具有食肉習性,但是它的牙齒並非很適合撕咬獵物,而是更適合在海底尋覓軟體生物作為食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應該是長頸鹿一般頸項的蛇頸龍,確實蔚為壯觀呀。
這種長頸型蛇頸龍主要生活在海洋中,脖子極度伸長,活像一條蛇,身體寬扁,鰭腳猶如四支很大的劃船的槳,使身體進退自如,轉動靈活。長頸伸縮自如,可以攫取相當遠處的食物。短頸型蛇頸龍又叫上龍類。這類動物脖子較短,身體粗壯,有長長的嘴,所以頭部較大,鰭腳大而有力,適於遊泳。我們還發現了澳大利亞白堊紀地層中的一種長頭龍,身長15米,可頭竟有3.7米長,嘴裏上下長滿了釘子般的牙齒,大而尖利,呈犬牙交錯狀,凶猛無比。
而且這種蛇頸龍的繁殖方式與多數爬行動物產卵孵化不同,是胎生出來的,和我們人類世界有許多相同之處。馬歇爾大學副教授羅賓·奧基夫等人他們對洛杉磯縣自然曆史博物館的一具蛇頸龍化石進行了分析,發現化石是一個腹中帶著幼仔的雌性蛇頸龍,體長超過4.6米,生活在距今7200萬至7800萬年前的白堊紀。腹中幼仔體型較大,有近1.5米長,骨骼相對完整,不大可能是被大蛇頸龍吃下肚子的。這表明蛇頸龍是直接生出幼仔,不像多數爬行動物那樣產卵然後孵育後代,這種生育方式被稱為卵胎生。而且蛇頸龍不像其他爬行動物那樣一次產下多個後代,而是生育單個的大體型後裔,生個巨型寶寶出來。”我嘟嘟囔囔的說:“那這些蛇頸龍媽媽也挺不容易呀,挺難生的吧,這麽大的個頭,都不能實施破腹產。”
胡嬌嬌不愧是十萬個為什麽,她繼續說:“對了,這些蛇頸龍它們平時都吃些什麽東西呀,它們這麽龐大,一頓飯得吃多少呀,它們夠不夠吃飽呀?”
我不以為然對說:“那肯定是吃魚呀,這喀納斯湖這麽多體型肥碩的密密麻麻的大紅魚,它們不吃魚,還吃什麽?真是笨呀你,看我多聰明。”胡嬌嬌用不滿的小眼神使勁瞪著我。
小飛嬉皮笑臉的說:“這你就不對了,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傳統理論認為蛇頸龍在海洋中主要以魚、魷魚和其他遊水動物作為食物,它主要以食用魚類為生。其實不然,在化石中竟發現蛇頸龍腸胃中殘留著蛤蜊、螃蟹和其他海底貝類動物,這證明蛇頸龍的食譜要更為廣泛,不僅僅局限於獵食遊水魚類,還可以利用長長的脖頸伸到海底尋覓各種貝殼類、軟體類動物。英國萊斯特市新沃克博物館蛇頸龍專家理查德·福雷斯特表示,科學界就曾猜測蛇頸龍有海底覓食的可能性。福雷斯特還指出,此項研究之前,古生物學家在瑞士遠古海底沉積層中發現一處可疑痕跡,在沉積層中明顯有一處凹槽,他們依據沉積層所處時代猜測這可能是蛇頸龍留下的痕跡。但是蛇頸龍為什麽會在海底留下明顯凹槽呢?基於這項最新研究發現,我們不難看出海底沉積層的可疑痕跡更加有力證實了蛇頸龍有海底覓食習性,這應當是它在海底尋找軟體生物時留下的痕跡。在白堊紀末期,蛇頸龍漸漸退出海洋霸主的位置,與恐龍走向滅絕之路,而體積龐大、更為凶猛的滄龍成為了海洋中強大的掠食者。蛇頸龍之所以適應海底覓食習性,是由於海洋世界中蛇頸龍不再是唯一的霸主,滄龍有著強有力的牙齒,能夠大肆撕咬其他遊水魚類,在與滄龍的獵食競賽中,蛇頸龍仍保留著獵食遊水魚類的習性,但在自然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法則下,迫使蛇頸龍漸漸改變了獵食策略,適應了如何利用靈活修長的脖頸在海底尋找軟體、貝殼類食物。幾乎所有的蛇頸龍在水中的推力都是由前肢體像企鵝一樣拍打水麵所形成。在模擬中,這種爬行動物的後肢被固定不動,卻仍然遊得相當好,但是如果沒有前肢,則它們非常難產生有效的動作。正因為這種區別,蛇頸龍的前肢和後肢是否同步移動變得並不重要:它們的後肢有可能是用來調整方向和穩定身體,而不是產生推力,為了更好的在深水裏靈活自如的遊泳。“
我突然想起以前在書上看到的消息,疑惑不解的說:“對了,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經科學家研究,在對於蛇頸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曾發現蛇頸龍的胃中有數量不等的磨光鵝卵石,這種磨光鵝卵石被稱為胃石,多年以來,蛇頸龍的胃石在科學界一直是富有爭議的話題,這究竟是為什麽呀?”
小飛洋洋灑灑的說:“這個目前也還沒有定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呀,有的科學家認為它們可能為了使自己在水中遊動而吞下石頭來增加體重。據科學家估計一隻成年蛇頸龍的總重量為1000公斤,是一個成年人體重的14倍。蛇頸龍在逃脫追殺的時候必須借助那長長的脖子來調整方向,它那脖子又長又靈活,能幫助它扭轉身體使它能夠自由地四處遊逸。如果它的脖子出了問題,將會對它的遊泳逃避危險產生非常大的影響。蛇頸龍適應性強,分布廣泛,當時的海洋和淡水河湖中均有它們的種類生活著,是名副其實的水中一霸。薄鰭蛇頸龍頸椎多達71節。因為蛇頸龍體型龐大,它的脖頸與體軀不成正比,就像一條大蛇穿在烏龜殼中,由於它特殊的身體構造,使得它不能將四肢抬起超過臀部將身體完全潛入水中。因此,主導理論認為,蛇頸龍在獵食中不能很靈活地潛入水中捕捉獵物,於是吞下許多鵝卵石幫助減少浮力不再漂在水麵上。據悉,研究人員在對澳大利亞出土的這兩具蛇頸龍化石分析過程中,發現其中一具蛇頸龍胃部竟包含著135塊胃石。
而有的科學家認為蛇頸龍體內胃石的主要作用可能是幫助消化,蛇頸龍在茫茫無際的海底覓食會吞下許多蛤蜊、螃蟹等帶有甲殼的動物,胃中難免會留下難以消化的貝殼殘物。正是這種鵝卵石在胃中將難以消化的貝殼磨碎促進蛇頸龍的食物消化,長時間之後鵝卵石也被磨得十分光滑。還有的科學家認為胃石有助於消化與早先科學家所提出胃石控製浮力的理論並不產生衝突,有可能這些胃石至少具有這兩種功能,答案究竟如何,隻有問眼前這隻蛇頸龍了。“
我們雖然被團團圍住,手腳也不能動彈,但好歹還能津津有味的說著話,不過那些圍著我們的人顯然人在曹營心在漢,他們哆哆嗦嗦的看著愈來愈近的喀納斯湖怪,目光變得遊離不定起來,我們也是驚慌失措的看著愈來愈巨大的黑影,無心再說說笑笑了。46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