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節羅馬假日(2)

字數:4294   加入書籤

A+A-




    我們又悠閑自得,慢慢悠悠的漫步在羅馬市中心,雖然我們不是電視劇,電影的引人注目的男女角色,但是我們還是懷著同電影《羅馬假日》男女主角和配角們一樣的雀躍歡喜,閑情逸致的心情,不知不覺來到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方碑基座雕有羅馬神話場景,原來這一噴水池所在地就是羅馬萬神殿的前庭,我們不知不覺來到了大名鼎鼎的古希臘建築萬神殿的麵前,它又被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而且它還是到現代社會都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真是特別幸運的建築物,曆經時光的荏苒變遷,依然安然無恙的保存到了現在,我們此時此刻在大宋同時期的古羅馬看到的這座建築更是煥然一新,大氣磅礴,富麗堂皇,金碧輝煌,因為畢竟比現代社會少了一千多年,少吹了一千年的風沙和塵埃,小飛為了顯示自己的博學多聞,估計也為了在段公子麵前不甘示弱,所以又在我耳邊喋喋不休的聒噪起來,他滔滔不絕的開始解說起來:“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座古老的建築物,它始建於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首任皇帝屋大維的女婿阿格裏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公元80年的火災,使萬神殿的大部分被毀,僅餘一長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崗岩石柱16根,這一部分被作為後來重建的萬神殿的門廊,門廊頂上刻有初建時期的紀念性文字,從門廊正麵的八根巨大圓柱仍可看出萬神殿最初的建築規模。公元前27年興建、公元120年重建的萬神殿,被米開朗基羅讚歎為天使的設計。萬神殿pantheon的pan是指全部,theon是神的意思,指必須供奉羅馬全部的神。Pantheon一詞為肴臘文,意思是所有的神,在古希臘,用來供奉宇宙諸神的廟宇稱為萬神廟。這座萬神廟是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羅馬帝國時期的重要建築。它的前身是傑出的阿格裏凰於公元前27年至公元前25年督建的,為一座呈三角形的建築,阿格裏凰欲將它奉獻給嶽父奧古斯都皇帝,被後者拒絕之後,萬神廟就成了供奉眾神的地方。118年至125年,在原來的地址上,狂熱的希臘文明追崇者哈德良皇帝親自設計並督建了這座不配的建築。609年,拜占庭皇帝福加將萬神廟贈送給了教皇博尼法喬四世,教皇將其改為教堂,用來供奉聖母瑪利亞和為主獻身的殉難者們。據說,這一建築很可能是哈德良皇帝親自設計的。這位皇帝是古羅馬帝國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既是軍事家、政治家、旅行家,又是詩人和建築師,正因為是建築師和旅行家,所以才有可能設計出這麽一種將兩種風格完美地結合起來的特殊建築。同時,這一建築也十分典型地說明了,羅馬人是如何借用希臘風格來豐富自己的藝術風格的。萬神廟的16根大圓柱,都有柱基和柱頭,圓柱的柱圍達4.5米,高達12.5米。圓柱為玫瑰色和白色花崗石做成,與後麵紅磚築成的圓形主體建築的色彩十分協調。這16根圓柱形成的前廊,橫向寬達33.1米,前後深度為15.5米。圓柱上方三角山牆下橫梁上有一行大字——奧古斯都之婿、第三任總督馬·阿格裏帕所建。這位阿格裏帕約活了50歲,死於公元前12年,而據一位法國建築家1892年的研究確認,萬神廟所用磚石等均屬於公元120~125年的建築材料,這顯然與哈德良皇帝所建之說相符,但建築物上卻明明白白寫著是死於公元前的阿格裏帕所建,前後錯了100多年。事實窨是怎麽回事呢?原來,萬神廟最早確實由阿格裏帕於公元前27~前25年建造的,用以供奉朱庇特、阿波羅、戰神等神祇,因而稱為Pantheon(萬神廟)。這是個希臘詞,也可以譯為泛神廟,即什麽神都供奉。當時羅馬盛行的是多神教。因而供奉眾神。但是,到了公元80年,羅馬發生一聲全市性大火,萬神廟也未能幸免於難。後雖經修複,但到哈德良皇帝執政時又遭到破壞,於是,這位皇帝在公元120年下令重建萬神廟,並可能親自設計,到公元125年才最後建成。但是,這位皇帝從來不在他建造的建築物上刻自己的姓名,於是便在新建成的萬神廟上仍舊刻上係阿格裏帕所建。對了大家還有向上看到沒有,這萬神殿上麵的字樣為MAGRIPPALFCOSTERTIVMFECIT的字樣,乃拉丁語,其中文含義為——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裏巴建造此廟。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tertivm表示三的意思,拉丁語本應為tertium,但是因為中世紀以前沒u,隻有v。至中世紀v變u。還有這座萬神殿是古羅馬精湛建築技術的不可多得,首屈一指的典範。它是一個寬度與高度相等的巨大圓柱體,上麵覆蓋著半圓形的屋頂。拉斐爾等許多著名藝術家就葬在這裏,他的墓設在廟內第五個壁龕和第七個壁龕之間,這是大師自選的位置,因為每天最後一縷陽光吻的就是這裏。墓前的巨石聖母雕像是由他的學生羅倫佐道完成的。偉大的天才藝術家曾被教皇任命為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的最主要建築師,並擁有羅馬周圍十六公裏範圍內所有建築和古跡的絕對自由處理權。拉斐爾十分崇尚希臘古典藝術風格,這在他的《雅典學院》一畫中已得到了充分的闡明,藝術家最後選擇於肴臘風格的萬神廟內長眠更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另外,拉斐爾的兩名得意門生德爾瓦卡、達烏迪內以及同代畫家巴·貝魯齊的墓也在這裏。不過他們現在還沒有橫空出世,所以目前還沒有他們的位置,還葬著意大利君主專製時期的統治者其中埃瑪努埃爾二世和翁貝托一世及他們的王後就埋在這裏。萬神殿是眾神所在的神殿,這裏見證了曆史的變遷。“

    我們目不轉睛的看過去,果真這萬神殿是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建築,這座神廟非常奇特,正麵最外部並排8根圓柱構成一個橫向的長方形建築,就等於是萬神廟的前廊,前廊的正麵上方是個等腰三角形,形成前廊的人字形屋脊。前廊的後麵才是圓形的萬神廟。前廊的風格完全屬於希臘式,而後麵的圓形建築則是典型的羅馬風格,整個萬神廟將這兩種風格完美地結合起來,成為一個獨特的建築。我們再興致勃勃的緩緩的邁入到萬神殿裏麵,讓我們始料未及,大感意外的是裏麵居然是個圓球體,真是佩服建築師巧奪天工的精湛技藝,奇思妙想,它的內部完全是圓形,地麵是圓的,由地麵向上,豎牆由下向上逐漸向裏緩慢的不為人知的收縮,牆和頂渾然一體,連為一片,也自成一體成為一個圓,像顆碩大無比的足球從正中切開後扣在那裏。而且讓人感覺不可思議的是四周居然沒有任何的窗戶,而且除進門口外,這座建築物再無其他門,很是安全,頂部是一個直徑8.92米的天窗,是室內光線的唯一來源,不過雖然隻有這一束孤立無助的光源,但是由於天窗朝天,所以這整個室內十分敞亮,大氣,明亮通透。而且我們進去之後感覺這裏麵特別恢弘大氣,氣象萬千,氣勢磅礴,一點也不壓抑,小飛又洋洋灑灑的說起來;“大家知道為什麽我們進入這裏會讓我們感覺到一種無比渺小的感覺嗎?原來是因為它的結構比例十分簡單造成的獨特的視覺錯覺,因為它的圓形地麵的直徑與整個建築的內部高度完全相等,均為43.4米,圓穹形屋頂自然地向下延伸,形成一個完美的球體與地麵相接。仔細觀察可以看出,它的內部下半部是圓鼓形的,圓鼓形牆壁上順序排列著兩層突出的簷口,上層簷口上是拱頂,拱頂由凹入式平頂鑲板連接而成,鑲板下部寬,上部窗,形成圓穹形屋頂,整個室內沒有一根主柱和橫梁。圓穹形屋頂正中即是那個光線進入的圓形天窗,天窗的邊沿是銅的,而且作為配套,這個天窗上而原有一個直徑稍大一點的銅蓋,以防雨進入室內,萬神廟直徑達43.4米的這一圓穹,一直是世界最大無梁圓拱,直到1960年羅馬建立起直徑100米的體育館圓頂後,這一紀錄才被打破。萬神殿的基礎、牆和穹頂都是用火山灰製成的混凝土澆築而成,非常牢固。萬神殿的底平麵直徑也為43.4米,與高度相等,使得內部空間非常完整緊湊。萬神殿下半部為空心圓柱形,從高度一半的地方開始,上半部為半球形的穹頂。萬神殿的基礎部分底部寬7.3米,牆和穹頂底部厚達6米,穹頂頂部厚1.5米。為使穹頂牆厚的遞減更有利於萬神殿整體建築的穩固,萬神殿穹頂內壁被整齊劃分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鑿凹陷,不僅使牆厚的遞減更為合理,也增加了萬神殿內部的美觀性。為了減輕穹頂的重量,建築師巧妙地在穹頂內表麵作了28個凹格,分成5排,同時,在牆上有門的的前提下還開了7個凹室作為祭龕,穹頂頂部的矢高和直徑一樣,也是43.3米,這樣,萬神殿的剖麵恰好可以容得下一個整圓,而它的內部牆麵兩層分割也接近於黃金分割,因此它常被作為通過幾何形式達到構圖和諧的古代實例。古代羅馬建築是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承載了古希臘文明中的建築風格,凸顯地中海地區特色,同時又是古希臘建築的一種發展。古羅馬在公元前2世紀成為地中海地區強國,與此同時羅馬人也開始了羅馬的建設工程。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建立時,羅馬城已成為與東方長安城齊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相對完善,城市逐步向藝術化方向發展。羅馬建築與其雕塑藝術大相徑庭,以建築的對稱、宏偉而聞名世界。”

    確實如此,如果我們單單從外部粗略的窺視萬神廟的話,它像個巨大的封閉嚴嚴實實的大堡壘,會讓人覺得特別樸實無華,不太引入注目,頓生平淡無奇的感覺。但是當我們踏入那富麗堂皇的與穹頂和門廊天花板所覆的鍍金銅瓦互為呼應的青銅三角形大門的瞬間,我們有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大吃一驚,不可思議的感覺,立刻被它裏麵的富麗堂皇,宏偉大氣所征服,所膜拜。特別是當那金黃色的曖陽從頂端的圓孔內射下來,肆無忌憚的灑落到深紅色的光潔如玉的大理石上,光影流動,更是有種靜謐的,莊嚴肅穆的美麗。所以這座萬神廟的設計真是獨一無二,絕世無雙,不僅在美學上是第一流的,從建築技術上說也是一流的。這一建築從地基到圓屋頂,包含極其繁雜的鋪助拱結構,建造時用拱形支架在內部支撐,由下而上建造。建築材料有磚、凝灰石、浮石、大理石等等,重的材料用於底層,上層則用較輕的材料。由下向上,不僅建築材料由重減輕,而且牆的厚度也由下而上逐漸減薄。基礎部分的牆體厚度達5.9米,頂部則逐漸減速到隻有1.5米。這樣複雜的工程,其設計及其計算需要多麽複雜高深的知識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正由於這座建築在設計和建造上達到如此先進的程度,所以它才能最後曆經近2000年後仍然基本完好,無需結構性修複,驚豔了時光,驚豔了世人,驚豔了歲月,所以在這些古羅馬人如此深奧的學識和技巧麵前,讓我們這些來自現代社會的人和來自大宋的故人都不由得看得目瞪口呆,眼花繚亂,從內心深處讚不絕口,嘖嘖稱道。(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