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節北極之旅(6)
字數:1890 加入書籤
小飛喋喋不休的在一旁為我們作即時翻譯,原來他們問我們從哪裏來的,怎麽來的,居然長途跋涉到了他們這裏的極寒之地的,他們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裏,從來沒有見過外麵的人,很歡迎我們的到來,他們熱情洋溢的重新打開緊閉的門簾,讓我們進他們的雪屋稍作休息。
我們興衝衝的忙不迭的跟隨著這幾位愛斯基摩人的輕快的腳步好奇的走進了愛斯基摩人的雪屋,他們的雪屋不僅有門,還有個小小的窗戶,是用各種曬幹的海獸腸子作窗戶紙,透光性非常好,如果有陽光的時候,太陽一定會毫無保留的通透進來,不過此時此刻外麵看上去是漆黑一團,小飛說他們認為陽光是十分神聖的,所以他們的屋子,窗戶都朝著太陽。雪房子裏麵的四處的角落點燃著幾盞星星點點的用那些北極的動物油脂做成的小小的油燈,顯得整個雪屋燈火通明的,呈現出一派迷人而柔和的橘黃色的光芒,在雪屋的反射下顯得屋子裏麵格外的亮堂,給暗淡的北極黑黢黢的白天加上了幾許靚麗而絢爛的色彩,即便在暗無天日的北極寒冬臘月讓人感覺心情愉悅多了。還有這雪屋子比我們的氣派多了,裏麵的擺設也特別好看,有各種各樣,五彩斑斕,花花綠綠的獸皮裝飾,還有巨大的動物骨骼精雕細琢的工藝品,那兩架巨大的冰床被獸皮堆砌的滿滿當當的,看來是一個富裕的愛斯基摩家庭。冰床上的牆麵上高高的懸掛著各種各樣,奇形怪狀,光怪陸離的麵具,這些麵具估計代表動物的靈魂或超自然的東西,而且是這些愛斯基摩人閑來無事的時候用各種材料精雕細琢的。形態各異,奇奇怪怪,五花八門,青麵獠牙。這些刻畫著原始圖騰的怪獸,看上去特別有特色,與眾不同,充滿了濃鬱的原始的自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等藝術感覺,十分賞心悅目。看我們仔仔細細環顧四周完畢之後,這些和藹可親的愛斯基摩人才十分禮貌的笑眯眯的和我們攀談起來,嘰嘰咕咕,抑揚頓挫的語調聽起來別具特色,可惜我們多一頭霧水,隻能等似懂非懂的小飛給我們做翻譯。原來剛剛那些愛斯基摩人講的是他們祖輩等曆史,他們是難得一見等北極圈上的黃種人。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哪裏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終於退至北極圈內,時值寒冬,印第安人以為他們的祖輩不久會被凍死,便停止了追殺。誰料,居然在北極奇跡般生存了下來,他們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跡。我們完全聽不懂他們的語言,則是一頭霧水的在旁邊注視著他們,仔細端詳他們,會發現他們和我們還是不太相同,他們身材矮小粗壯,眼睛細長,鼻子寬大,鼻尖向下彎曲,臉盤較寬,皮下脂肪很厚。估計粗矮的身材可以抵禦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的刺激。所以這樣的身體特征使他們有令人驚歎的抵禦嚴寒的本領。他們一邊滔滔不絕等說著,一邊把牆角的小巧玲瓏的冰櫃,造型如同我們現在等冰箱,裏麵藏著的一大堆香氣撲鼻的魚幹毫無保留等拿出來熱情洋溢的款待我們這些遠方而來的不速之客。我們一邊讚不絕口,一邊狼吞虎咽等饕餮著美味的原生態的魚幹,感覺特別可口,胡嬌嬌不由自主的問小飛道:“這北極的冬天天寒地凍的,居然也有魚吃嗎?”
小飛不以為然的說起來,為我們科普一下北極魚類的百科知識;“當然有魚呢,種類還很多呢,這些愛斯基摩人的主要食品就是魚。北冰洋的重要魚類是鱈魚,鱈魚有兩種——大西洋鱈和太平洋鱈,生活於淺水中,以蛤和其他底棲動物為食。巴倫支海和挪威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漁場之一,捕獲量較大的鱈魚、黑線鱈、蝶魚和毛鱗魚。北極鱈魚分布於整個北極地區,是典型的冷水性魚類,當溫度超過5℃時,即不見它們的蹤影。它是一種中小型魚類,最大體長可達36厘米,是北極地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到每年的9月,北極鱈開始向西方和南方遷移,在冬季零下溫度時進行產卵,為浮性卵,產卵量為9000-18000粒。由於水溫低,所以孵化期長達4-5個月。北極鱈魚的生長速度在寒冷的北極可謂神速,3齡時,平均體長17厘米,4齡則可達19.5厘米,5齡為21厘米,6齡為22厘米。北極鱈魚的最高年齡可達7歲。冬季,北極鱈魚的肝髒占體重的10%,其中含有50%有價值的脂肪,所以北極鱈魚成了海豹、鯨和食魚的鳥類重要的攝食對象;許多陸地動物,例如北極熊、北極狐等則在秋季於海岸上尋找在洄遊途中被暴風雪吹到岸上的北極鱈魚,以彌補食物的不足,所以這裏到處都有魚呢,還是許多生物不可或缺的珍貴食物呢。”(m.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