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章 商於之地
字數:4110 加入書籤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東晉烽火 !
除了通往河洛的方城古道,南陽盆地還有一個重要的道路,就是通往關中的“商於之道”(於讀‘烏’音)。商於古道開辟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遷徙過程中開拓此道。“周公奔楚”亦自商於道(武關道)經藍田去丹陽(今商洛市)。藍田至析邑間的狹窄走廊可以直接溝通秦楚兩國,這便是著名的“商丹通道”,而丹水在流經商邑之後忽然折而向南注入漢江,由此將通道一分為二。
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原屬於楚國,秦國故土本為秦嶺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商於是華夏與苗蠻、東夷的交界地帶。文化上受到了這三種文明的影響,特別是華夏文明與苗蠻文明共同孕育了楚人的文化。也正是如此在很長的時期裏,商於都被楚人牢牢掌控的,無論是盛極一時的西周武王、成王,還是天下爭霸的春秋時期,商於始終都是楚人之地。
秦楚兩國本來以秦嶺東段為界,秦有藍關而楚有武關,然而秦取商於之地後,秦國得以獨占武關之險,同時武關以東的商於地區亦成為攻楚的重要前進基地。這樣從地緣上看,秦就對楚形成了居高臨下的有利形勢,依據武關退可閉關自守,進則以商於之地為跳板,沿丹水、漢水而下。
從城池規模上說,瀕臨丹水的商邑無疑是屯糧駐兵的理想之所,但卻不是秦國在商丹通道內的最後一座要塞。從商邑向前延伸,武關成為秦楚兩國的分界線,而張儀欺騙楚懷王而許諾的“商於之地”正是藍田至武關之間的穀地。其實“商於”之所以聞名於世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這是商鞅的受封之地,而在此之前他還被稱作“衛鞅”。秦惠王登基之後,商鞅遭到清算,不得已從商邑出逃,結果受阻於武關,最終被秦軍捕獲。
與商邑對應的楚國要塞則是析邑,因為背靠南陽盆地且有淅水(丹水的支流)防護,析邑城堡格外堅固。淅水與丹水的合流之處稱為“丹陽”,這是因為楚人早就將國都從商邑遷到這裏,丹陽這個名字也跟過來了。
兩千多年前這裏是楚國的龍興之地,因為在楚人徹底征服江漢平原之前,丹陽是作為楚國國都存在的。後來秦楚圍繞著這商於之地展開了數次激戰,但是秦國勝多敗少,楚國始終奪不回商於之地。在這之後楚人時刻想著收複商於之地,正是對商於祖地的執念過深,才導致了楚懷王被張儀退還六百裏商於之地的謊言所騙,最終導致藍田之戰的爆發。
前312年,秦國張儀欺詐楚懷王,許割商於之地六百裏,楚懷王信以為真,與齊國絕交。結果張儀卻說他答應給楚國的隻是自己的六裏封土,楚懷王不由得怒火衝天,發動大軍進攻秦國。樗裏疾率秦軍與韓軍在雍氏擊敗楚國景翠的軍隊,漢中魏章的部隊沿著漢水而下,再從丹水逆流而上,和樗裏疾的秦軍會合。秦、韓聯軍與10餘萬楚軍在丹陽作戰,楚軍被斬首八萬,楚將屈匄等七十餘名將領被俘。隨後,秦又遣軍攻取安康、中庸之地,置漢中郡。
麵對敗局楚國並不甘心,在丹陽之戰後不久,即“悉國兵複襲秦”,這意味著集中了幾乎所有精銳的孤注一擲。這十分冒險,因為其餘國家完全可能趁機偷襲。但楚國的軍事冒險取得了成功,不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擊破了武關,到達距離鹹陽百裏左右的藍田。藍田是商於之地北側的關隘,是防守鹹陽的重鎮。當時的形勢十分危急,秦王祭天祈求諸神保佑“克劑楚師”。
秦國麵對危局,一方麵從各地調集軍隊,另一方麵動用外交手段請韓、魏兩國出兵進攻楚國後方。韓國、魏國聯軍攻占召陵(今河南漯河境內),直逼鄧(今襄陽附近)。這意味著楚軍的後路即將被切斷,而秦軍的頑強也使得楚軍毫無可能在後路被斷之前擊破秦軍,楚軍麵臨前後夾擊的危險。楚軍隻能連夜撤退並向秦國割地求和。
藍田之戰使得楚國軍力損失慘重,楚國幾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宗族更是元氣大傷,將領被虜,封地被奪。屈氏一族在楚國中的威望也因此而一蹶不振。而且這兩戰使得秦國完全控製了漢中,秦得漢中後,能加強對巴蜀的監控,進一步將漢水流域與長江流域打通,徹底排除了楚對秦國核心地區關中地區的威脅,並且掌握了對楚軍事行動中的戰略主動權。而對於楚,失漢中幾乎等於失去了西邊的門戶,此後遇秦必敗的惡性循環開始上演。在外交上,楚國更是由完全的大國轉向了一種混亂和投機。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楚的最後戰敗正是由丹陽、藍田兩戰開始的。
現在的武關被前趙劉曜掌握,隨時都有可能順著商於古道入侵,劉丹命令第七旅劉鋼部駐守丹陽,遏製劉曜可能的進攻;扼守方城,防止石虎南侵,同時派葉瑾的第四旅騎兵旅進駐南陽。因為這兩個家夥都是菜鳥,不得已,劉丹又點名法明為南陽前敵總指揮,協調南陽的防務。法明也是個勞累的命,哪裏有事就往哪裏去,這次法明帶著三個特戰分隊300人一同前往。
另外兩個特戰分隊200人由法本率領趕往巴東郡,為將來征伐成漢做準備,這也是劉丹下一步的進攻目標,為此劉丹專門把周撫調往巴東郡。不過這次周撫倒不是掛一個虛職,劉岩任命他為益州刺史,都督寧益二州諸軍事,主要負責對成漢的作戰。駐守江陵的第五旅李偉部和荊州水師劉江部一起歸周撫指揮。現在周撫的益州刺史還是虛的,要把李雄幹掉這個名號才能坐實,所以周撫肯定會賣力。
其實劉岩的這個任命是僭越了,因為劉岩沒有開府,隻能任命自己的屬官。所謂開府指高級官員(如三公、大將軍、將軍等)建立府署並自選僚屬之意。開府始於漢朝,唯三公(東漢指司徒、司馬、司空)、大將軍、驃騎將軍、衛將軍等地位同三公的將軍可以開幕府。東漢有儀同三司的加號,得授者可以得到與三公一樣得儀衛、待遇。魏晉以後,將軍開府者甚多,稱開府儀同三司。曹操和諸葛亮都曾經開府。
雖然劉岩沒有這個權利,但是管理荊州和梁州,轄區內的官員他可以隨便任命,建康朝廷也鞭長莫及,可以說是無其名而有
其實,周撫也是願意的。在後世346年,桓溫伐成的時候,周撫也是大將之一,為攻下成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桓溫在蜀地留駐一個月,留下周撫駐守益州,便班師返回江陵。朝廷封賞平蜀之功,桓溫被封為征西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臨賀郡公。如果劉岩能夠拿下成漢,桓溫的這三個名號朝廷也要給,要不然不能服眾。
不過拿下成漢需要一步一步來,第一步就是拿下江州(今重慶),把巴國的五大鹽泉全部拿到手。和秦國不同,當年楚國進攻巴國倒不是為了巴國的土地和人民,江漢平原有的是這些東西,楚國隻是為了巴國的鹽巴,那可是經濟戰略資源。如果拿下江州,李雄肯定要派兵來奪,這樣正好可以消耗成漢的元氣。現在李雄的軍隊正在修築金牛道朝天峽的棧道,最好他又作死派兵來搶漢中,劉勇的大軍鎮守陽平關,可以慢慢跟他耗。範炫劉丹也沒殺他,隻是叫他的家人拿錢把他贖回去。
除了方城古道,商於之道,荊州轄區內還有一個重要的關卡--義陽三關。義陽三關是大別山脈主要隘口。指武勝關,九裏關,平靖關。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南,豫鄂兩省交界處。三關曆來為南北來往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因信陽在南北朝時屬義陽郡治,故有義陽三關之稱。
義陽四周群山環抱,層嵐疊嶂,地理條件優越,上易守難攻,又近淮源,便於陸路北上南進。曆史上義陽地處三關之地,南控全楚,北屏中原,有鄂首豫尾之稱,因此豫南險塞,鄂豫漫道。春秋以來氣成為軍事咽喉,南北交往的紐帶。
自春秋以來,這裏戰事頻繁,當年軍事家孫武曾經率吳兵經此,奪關南下江漢平原,幾使楚國遭滅頂之災。後世南宋嶽飛的大將軍牛皋鎮守過三關,抗擊金兵入侵。唐朝末年王仙芝、黃巢曾兩次過三關,奪取義陽。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會合後,星夜破關,進軍鄂州,嚇得明將左良玉拔營逃竄。
這次石虎兵逼淮河,義陽三關岌岌可危,劉丹當然不放心,立即命令鎮守武昌和隨州的第六旅何斌部出兵義陽,將東晉義陽將軍黃衝、義陽太守鄭進全部驅逐出去,奪其兵馬。豫州刺史祖約派使者到襄陽斥責荊州軍的過界行為,劉岩賠付一批武器了事。
至此,劉丹的荊州防禦戰略全部布置完成,至於南麵的湘州和和東麵的江州,不足為慮。
八月,襄陽漢水河畔,鳥語蟬鳴,萬木蔥蘢。現在正是雙搶農忙,襄陽師範小學早已放假,學生們都在田頭幫助家裏幹活,這時的襄陽政府機構都組織人員支援農業生產,各大生產兵團的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因為河洛和淮北大戰,北方很多流民都往南遷徙,南陽和襄陽接收安頓了不少民眾,所以建設兵團勞動力暫時不缺,這次準備開墾更多的荒地。
劉家公館不遠處的濱江大道有一個花園,裏麵有幾棟洋樓,還有綠地、院落、遊泳池、回廊、小橋、亭子、池塘等,這裏是劉丹送給溫冬梅的私人住所,隱秘性很好,劉丹有時也會來這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