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章 隴右攻略(上)

字數:4453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東晉烽火 !
    在堯舜禹時期,因為山西汾河穀地和河洛平原有足夠的土地和水源供漢族生存,所以這裏成為中心地區,再從這裏向四周輻射,於是有了“九州”之說,河洛在中心,是中原地區,被稱為“豫州”,其他四麵八方為八州,分別是冀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兗州。
    從字麵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九州的範圍隨著漢民族生存空間的擴大,所轄的地區也會變動,但是中原地區一直沒有變。
    到了西周王朝建立後,實行分封製,把將自己的血親或者有大功者分封至各地,從上至下將各邊緣地區與核心地區整合為一個整體。華北平原有燕,山東半島有齊和魯,長江下遊有吳,南陽有楚,西邊有秦。在周人封建之時,各地並沒有足夠的人口將每一寸空間填滿。換而言之,那些被封建的諸侯,就像下圍棋,除了中心區域,周王朝在邊遠地區地區分封布下幾個點,讓他們在封建之地築城,然後開始逐漸消化周邊的部族,漢民族的生存空間就是這樣被拓寬的。
    事實上即使是在關中平原,周人也並不是唯一的部族。那些被周人視為戎狄的邊緣民族往往就雜居在周圍。諸夏各地也與夷、蠻、戎、狄諸民族有著千絲萬縷聯係。所謂華夏與之的區別往往並不是種族上的,而是文化上的,或者說周人自視在文化上處於中心的位置罷了。在春秋戰國的亂世之中,一個個部族灰飛煙滅,成為了曆史的塵埃。
    中亞的青銅冶煉技術和馬匹的馴化技術傳到中土,被商人學會了,利用戰車和青銅兵器這兩項黑科技,燕山腳下的商人推翻了夏朝,入主中原,建立商朝。當然,那個時候的馬一般是和車一起使用的,叫做乘,也就是象棋裏橫衝直撞的“車”。戰車擁有量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武力強弱,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馬匹的牧養技術和戰車的製造工藝成為一個國家軍事工業的核心技術,戰車就像後世的坦克、飛機,遠襲千裏,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
    戎,是秦漢以前對西北諸民族的統稱,很早就進入了中原祖先的視野。隴右這個地方生活著很多遊牧民族,有曆史記載的就有羌族、氐族,也有說氐族是三苗族的後代。傳說中堯帝曾聽從舜的建議,將戰敗的三苗集團成員遷徙到西方去歸化西戎部族。在後來的發展中,戎族以渭河上中遊及其以北、以西地區為活動中心,向西、向東延伸。
    羌族源於古羌,“羌”,原是古代人們對居住在西部遊牧部落的一個泛稱。古羌人以牧羊著稱於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中國曆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遊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他們建立了一個國家——義渠國。
    贏秦部族原本世代居住東方,與商關係密切,而且在一係列征戰中為商王效忠。在殷商後期和西周早期,幾支秦人部族陸續遷徙到了西陲之地,以流亡者
    和戍邊者的身份在那裏紮根。當時的隴西、隴南各地,世代居住著羌、戎的少數民族,秦人在與這些少數民族的艱苦鬥爭和融合中站住腳跟,逐漸發展壯大。
    周穆王的時候,有個叫“造父”的很會禦馬,他的後輩有一個叫非子的,住在犬邱(今甘肅天水),善於養馬,周孝王用之,命畜馬於沂、渭二水之間,以隴右封非子為附庸之君,使續贏祀,號為贏秦。由於秦非子被封於此,因此這裏也被稱之為“秦地”,成為西周王朝的馬場。
    對於秦人來說,心裏非常清楚他們對於周人的價值所在。因此他們一方麵為周人牧馬,另一方麵在隴右地區為周人清除潛在的威協,這實際上也是為他們自己拓展生存空間。
    西周分封正式的爵位有五等,即“公、候、伯、子、男”。能夠獲得正式爵位的貴族,他所獲得的封地也就有著諸侯國的地位。而所謂“附庸”則指的是依附於這些諸侯國的衛星國。附庸的稱號一般是授予那些被征服地中,臣服於周人統治的部落的。
    因為秦非子沒有西周王室的高貴血統,他隻會養馬,所以沒有爵位,隻是屬於附庸的存在,不能成為諸侯國。直到秦襄公時期,周幽王寵幸褒姒,玩了一把烽火戲諸侯,最後在驪山之下被北方的犬戎部落殺死。襄公則以勤王之功封秦伯,又得歧豐之地,勢益強大,定都於雍,始與諸侯通聘。經過了5-6代國君的經營,秦人逐漸占據了大半個關中,收編了涇河和渭河流域的周朝遺民,從他們那裏學習周禮和文字。
    到了秦穆公的時代,秦國土地已經從西陲擴展到了岐山以東,占有了關中的大部分地區。當時西戎綿諸國的大臣由餘出使秦國。由餘認為秦人從周人和晉人那裏學習禮儀法度,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實行森嚴的等級製度是勞民傷財,這是自行取亂,容易造成人民勞苦,而且資源浪費,效率低下。所以他建議秦國像遊牧部族學習,減小君臣之間的權力距離。縮小君主到民眾的距離,舉國上下如同身體一般連貫完整。
    於是秦穆公以女色為誘餌,離間戎王和大臣由餘的關係,從而讓由餘為自己所用。最終擊敗了20餘個西戎部落。這一輪稱霸和改革之後,秦國與中原諸侯的文化差距越來越大。
    秦王朝為了滅掉周邊的部落,無所不用其極。電視連續劇《羋月傳》的超長片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當秦國勢力強大的時候,秦宣太後羋月將義渠王翟驪誘騙到了甘泉宮,突然發難,在溫柔鄉中殺死了義渠王,隨即派兵滅掉了戎狄。其實這段描寫的是真真實實存在的曆史再現。秦宣太後羋月和義渠王翟驪二人在一起私通長達30年之久,因此被後世評價為“床上外交”、“以色換權”的風流太後。
    公元前331年,義渠國發生內亂,秦國趁機出兵幹預內政。4年之後,秦國將被攻占的義渠土地設置為縣。到公元前327年為止,義渠國在秦國的連番攻擊下被迫屈服。義渠國都城被攻陷,成為秦的屬國。義渠王雖然被保存下來,但是成為了秦國的外藩。
    秦人有著區別於山東六國的習俗,大小貴族幾乎人人佩刀和北方草原風格的短劍,這與關東諸侯很不一樣。這是因為在相當長的時間
    裏,秦國人是農牧並重,畜牧業發達。貴族們的食譜以食肉為主。所以和胡人貴族一樣,短劍不僅是秦人的貼身武器,也是食肉的工具和身份象征。
    正是因為秦人的風俗習慣和中原迥然不同,被視為戎秦,不招人待見。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商鞅在秦國變法才得以成功,換到別的國家都不行。
    《尋秦記》中有一個為秦王養馬的烏家牧場。春秋時期隴西有烏氏國(今寧夏六盤山東),被秦國所滅,其國人以國名為姓氏,稱為烏氏。可見小說雖然是編造的,但是還需要盡量有曆史根據,這樣看起來像真的一樣,比較能說服人。
    因為隴右在關中平原西側,居高臨下,又是產馬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自隴西由渭水河穀下關中,由西漢水河穀下漢中,由白龍江穀地下四川,都呈高屋建瓴之勢。
    《讀史方輿紀要》曰:“(隴右)翼蔽秦隴,控扼羌戎。蓋其地山穀糾紛,川原回繞,其俗尚氣力,修戰備,好田獵,勤耕稼,自古用武之國也。誠於此且屯,以守以戰,東山秦隴,而雍歧之肩背疏;南下階(今武都)成(成縣),而益之咽喉;西指蘭(蘭州)會(會寧),而河湟之要領舉。鞏昌非無事之地也。夫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固隴右,鞏昌豈非都會之所哉!”
    由此可見,隴右的戰略意義是非常重大的。一旦占據這裏,可獲得隴右甚至羌胡的優良兵源,以及組建騎兵的產馬地。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出隴右的戰略目的很明確,就是趁魏軍沒有防備,關隴兵力空虛的這個千載難逢時機,集中主力快速攻占整個隴右地區,隨後鞏固防禦,堅守隴右各個險要隘口,抵抗魏軍攻擊。之後,在適當時機,兩路出兵夾擊關中,以蠶食的方式逐步占領河西、關中地區。如此,蜀軍便進可攻,退可守,真正的促成三國鼎立的局麵。
    看起來很美,但是到底能不能實現呢?蜀軍偏師由趙雲、鄧芝率領,出斜穀牽製魏軍,事實上曹真主力也確實被牽製住了;蜀軍主力由漢中經隴南出祁山,這個時候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看起來形勢一片大好,但實際戰役進程中並沒有這麽簡單:
    一是三郡雖然響應,但蜀軍還沒有實際控製三郡,其物資兵員並不能為蜀軍所用,蜀軍的糧草仍然要由漢中向祁山大營轉運。
    二是忠於曹魏的勢力仍在,後來投降蜀漢的薑維就是力戰而降,在三郡完全平定並消化吸收之前,蜀軍主力是不敢離開祁山大營的,否則有後路被斷全軍覆沒的危險。
    三是曹魏有遠強於蜀漢的軍事實力,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補充,實際上魏明帝曹睿也親率大軍在來援的路上。因此,諸葛亮派出馬謖,目的就是要阻擊曹魏援軍,為蜀軍完全控製三郡爭取時間。
    結果是馬謖和張郃的先頭部隊在街亭遭遇,街亭實際上是在隴山的西麵,地勢也比較開闊了,如果蜀軍要據險阻擊的話,肯定是要在狹窄的隴山山道上,使得魏軍的人數優勢無法發揮,而不是較為平坦開闊的街亭,因此街亭肯定不會是蜀軍的預定阻擊陣地,當馬謖和張郃在此地相遇時,蜀軍據險而守的戰役目標實際上已經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