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章 隴右攻略(下)

字數:4864   加入書籤

A+A-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東晉烽火 !
    這裏還有一個曆史疑點:趙雲出斜穀誘敵被曹真的鐵騎擋住,張郃也是曹真派出來的,那麽,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曹真在哪裏?是在關中還是在洛陽?如果此時如魏延所說鎮守關中的是安西將軍夏侯楙,那麽曹真就是從洛陽千裏奔襲而來的,兵分兩路把諸葛大軍擋住了,諸葛還能有什麽作為?但是事實上曹真是真有可能從洛陽趕來。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駕崩,曹真與鎮軍大將軍陳群、征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四人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後,進封邵陵侯,遷為大將軍,地位僅次大司馬曹休。大將軍一職等於三軍總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當然要坐鎮京都。而且曹真曾經擔任過曹魏的特種兵虎豹騎的領軍將軍,虎豹騎是打敗過西涼驍騎的,千裏馳援關中的應該是這隻軍隊。
    太和二年(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皆投降蜀漢。曹叡於是親征至長安,遣曹真為督諸軍駐於郿,曹真派左將軍張郃進軍援救,於街亭之戰中大破馬謖,同時,曹真在箕穀擊敗趙雲、鄧芝的偏師,增援部隊開進隴右,諸葛亮為避免遭受夾擊,於是退兵。
    由此可見,隻要曹魏援兵一到,蜀軍撲街已成定局。
    這時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魏延的出子午道有沒有可能成功?答案是基本不可能。當年韓信奪取關中有兩個前提條件。
    第一是項羽遠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根本來不及救援。當時齊國貴族後裔田榮不滿分封,趕走齊王,殺膠東王,自立為齊王,項羽正在滅火,所以劉邦乘勢奪取關中。
    第二是項羽當年分封的時候怕關中這塊秦國的龍興之地做大,將陝西的關中和陝北一分為三: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都廢丘(今興平),轄鹹陽以西及甘肅東部地區;封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今西安閻良),轄鹹陽以東;封董翳為翟王,都高奴(今延安)轄陝北。 將關中之地分封給秦朝三個降將。 故後世泛稱陝西為“三秦”,鹹陽成了三秦的分界點。《史記·項羽本紀》中有“是時,還定三秦”。其實當年的三秦是指潼關以西的關中地區,不包括陝南(陝南包括漢中、安康、上庸三郡,當時被劉邦占據。)隻是由於後來人們理解的“三秦”觀念的變化,即將陝北、關中、陝南合稱為“三秦”。
    因為秦地一分為三,又沒有外援,當時首當其衝的雍王章邯軍力有限,其他兩個家夥首鼠兩端,這才讓韓信撿了便宜。即使是這樣,韓信拿下關中也是費了不少力氣。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劉邦用韓信的計策,從古道回軍,襲擊雍王章邯。章邯在陳倉迎擊漢軍,劉邦用趙衍之計,從他道攻陳倉,雍王兵敗。章邯在好畤停下與漢軍交戰,又被漢軍打敗,退保廢丘。劉邦隨即平定了雍地,向東到達鹹陽,率軍圍困雍王於廢丘,迫降司馬欣、董翳,
    劉邦久攻廢丘不下,至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用計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也就是說章邯從接戰到兵敗身死,堅持了十個月時間。魏延想二十天拿下關中,同時擋住洛陽的援軍,有點想當然了。即使奪下西安,麵對洶湧而來的援軍也會死得很難看。除了潼關,還有河東的渡口,《讀史方輿勘要》說的是,守關中就要守函穀,但是如果沒有浦阪,守住函穀也是白守。現在山西在魏國手中,魏國已經統一了北方,沒有內亂,所以還是要回到那句話:“天下有變”。洛陽沒有出亂
    子,就不要亂動。
    對於劉丹來說,隴右是個需要特別重視的地方。隴右、西涼、河套和東北平原這些地方都是出精兵和戰馬,而且這裏民族混雜,民風彪悍,東晉時期五胡亂華,氐、羌在隴右、河西走廊;匈奴、羯在河套;鮮卑在東北平原發家,都是產馬的地方。
    縱觀後世的曆史,凡是中華民族強盛的時期都是占有了這些產馬之地,相反,衰敗時候就是因為產馬之地丟失了。但總的說來,從秦朝開始到後麵的明朝,漢族強悍的時期少,衰敗的時間多,這是一個讓人沮喪的事實。如此,我們才會對於秦皇漢武,大唐盛世那段時期漢民族雄起歡欣鼓舞。從宋朝開始,漢民族再也沒有重現祖輩的輝煌,至於元朝和清朝,因為都是外族建立的政權,不被國人接受。
    在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篳路藍縷,櫛風沐雨,為後人開創萬世基業;周王朝分封四方,華夏兒女遍布四方;秦王朝掃滅六國,統一海內,奠定了華夏兩千年的大統一的政治基礎;大唐立國,四夷賓服,萬邦來朝,書寫了中華民族曆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
    然後呢?然後沒有了。
    宋朝為什麽這麽衰落?建國的時候就丟了燕雲十六州,失去了東北的馬場和北方屏障。等到西夏立國之後,就連河套和河西之地也失去了。好水川之戰丟了六盤山的馬場,從此宋朝軍人成了短腿軍,很多軍官都沒有馬騎。沒有了戰馬的加持,加上朝廷被一群士大夫把持,失去了尚武精神,宋軍的戰力可想而知。
    熙寧元年(1068年),宋神宗起用早負盛名的王安石,任命他為參知政事,著手改革變法,以改變北宋王朝逸豫因循、貧弱不振的現狀,實現富國強兵的願望。正是在這一變法圖強的形勢下,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詳論取西夏之略,其大意認為:西夏可以攻取。要想攻取西夏,應當先收複河、湟二州之地,這樣夏人就有腹背受敵之憂。
    河湟之地的中心在青海的西寧。是由湟水水係諸河穀,及積石峽以西的一段長約200公裏的湟河河穀所組成的。可分別將之稱之為“湟水穀地”與“河水穀地”。在唐朝這裏也是絲綢之路,可以通往西域。隻是相對於河西走廊,這條路更難走。
    由於《平戎策》既正確分析了熙河地區吐蕃勢力的狀況,更提出了解決北宋統治者最急迫的西夏問題的策略,其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改易更革”的政治主張相一致,因此得到北宋朝廷的高度重視和采納,王韶被任命為秦鳳路經略司機宜文字之職,主持開拓熙河之事務。從此以一文人出掌軍事,擔負起了收複河湟的任務。這就是宋朝曆史上有名的河湟開邊。
    在北宋王朝中,王安石是王韶開拓熙河的積極而又堅定的支持者。王安石深切了解,王韶不僅謀略過人,而且指揮作戰也很勇敢,是一個敢於思考,敢於革新的難得人才。因此,他才敢於把進取河湟的任務交付給王韶。這個時候保守黨和改革派的鬥爭非常激烈,王安石看到王韶“內則為大臣所沮,外則為將帥所壞。”所以一遇問題,他就力排眾議,為王韶辯白。
    在宋朝,文官一般是做元帥,武官作將軍,文臣統禦武官,但是在王韶這裏開了先例,王韶是元帥又親自統兵,雖然他是個文臣,但是難得的是他知兵,藏地強大的吐蕃分崩離析,加上王安石在朝廷的支持,要風有風,要雨有雨,如虎添翼,不成功簡直沒有道理了。
    在開
    拓熙河的過程中,王韶采取招撫、征討、屯田、興商、辦學相結合的戰略方針,取得了“鑿空開邊”的重大勝利。期間,“用兵有機略”,“每戰必捷”。熙河之役,拓邊二千餘裏,收複熙、河、洮、岷、疊、宕六州,恢複了安史之亂前由中原王朝控製這一地區的局麵。並生擒木征,送往京師。
    河湟蕃部的畜牧業經濟,曆史悠久,基礎雄厚,尤其是在培育良種*馬匹方麵,更是得天獨厚,飲譽天下。河湟蕃族牧區,盛產馬、牛、羊等。北宋因此在熙河路置買馬司,設馬場六處,大力推廣良種*馬的培育,以解決北宋戰馬缺乏的困境。鼓勵蕃部養馬,專以名茶易馬,“茶馬互市”日漸興盛,良種蕃馬年以萬匹輸入內地,解決了北宋奇缺戰馬的燃眉之急。
    元豐五年(1082年)主管熙河路監牧的王君萬向內地“散蕃部馬種”。同時河湟區域蕃族用犛牛和黃牛雜交所生的犏牛,因產奶量高、耐寒成為取奶和耕作兼用的良種牛輸入內地後,深受內地農民的歡迎。
    熙河之役的勝利,是北宋王朝在結束了十國割據局麵之後,八十年來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勝利。對於飽受外患的北宋是極大的鼓舞,使宋對西夏形成了包圍之勢,達到了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
    但是,不久王安石就被被彈劾下台,司馬光重新主政。他隨即廢除新法,連新黨取得的軍事成就也要否認,理由竟是這些地方深入敵境,怕惹來敵人襲擾大宋,導致戰禍頻發。在和西夏議和時,竟然想把河湟之地送給西夏。盡管他最後沒讓出河湟,但卻將米脂等四個戰略要地又拱手相讓!
    就這麽一個人,死的時候得到文官的最高諡號“文正”,真是豈有此理!
    明朝朱元璋立國的時候比宋朝好多了,把幽雲十六州、甘肅、河套地區光複了,使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歸附明朝。1409年,明成祖永樂七年,遼東設置奴兒幹都司,至此明朝版圖達到巔峰。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發動靖難之役獲得明朝統治權的朱棣,為防漠南諸衛及塞王異動,將漠南諸衛及塞王盡遷關內,東勝衛大多被遷往北京拱衛京師。這是明成祖做的最大的一件蠢事,致使河套地區丟失,讓明朝自此永無寧日。
    河套地區防務空虛,逐漸為漠南蒙古諸部占據,成為其侵擾明朝內地的基地,明朝與蒙古諸部為了河套地區的控製權開啟了長達百年之久的鬥爭。
    明朝楊一清擔任陝西巡撫,負責督理陝西馬政,期間平定邊疆進犯、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並裁減鎮守中官費用,使得軍紀嚴明。他曾經向朝廷上奏:“欲保關中,先固隴右;欲保隴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兵糧有備,則河西安。河西安,則關陝安,而中原安矣。”隻有在邊關待久了的人,才能說出這番有見地的話。
    1618,明神宗萬曆46年,西藏停止接受明朝冊封,後金崛起。後金的崛起讓我大明失去了東北的馬場,失去戰馬的明朝士兵在強大的敵人麵前隻能被動防守,同時讓大明兩線作戰,加重了朝廷負擔。若幹年後,努爾哈赤訓練的大清鐵騎踏進北京,宣告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很多人對於大清很不待見,但是至少有一點,我大清留下了一份相當豐厚的政治遺產——廣袤的領土,這是比大宋、大明多得多的土地。這就為中華民族的重新崛起打下了一個非常豐厚的地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