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數:1193 加入書籤
割席分坐出自南宋劉義慶集世說新語,原文:管寧與華韻,俱為東漢末人。初,二人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視而不見,與瓦石無異。華捉而見喜,竊見管神色,乃擲去之。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者過門,寧讀如故,華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爾非吾友也。意思就是說在漢朝末年,管寧與華韻自小一起讀書,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兩人同在一起農作,看到地中有有片金子。管寧視而不見,而華韻立刻撿起,但是看見管寧的神色不對勁就又扔了金子離開。而後兩個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突然有人乘坐華麗的馬車經過門前,管寧像往常一樣讀書,華歆卻扔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來與華歆分席而坐,並且對他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此章節給讀者引導意識會讓人認為,兩人性格、也可以說是價值觀不一樣,管寧讀書刻苦,不貪慕榮華富貴,反觀華歆行事浮躁,羨慕榮華富貴,兩人追求不一樣所以最後分道揚鑣。而依我看兩個讀書人隻不過走了兩條不同的人生之路就此絕交,未免太過於極端。在東漢末年天下即將大亂之時,管寧選擇了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最後集自身所學著有氏姓論。這其實是一種獨善其身的出世之道。有些人會認為在當時的那種天下形式,許多略有微名的學士都有些自命清高的情懷。但我看是絕大部分學士歸隱,後期學臥龍鳳雛姿態都是自抬身價,唯有從正史中得知管寧確實最後做到了真正的其誌高尚。我看這也如同現當今社會一樣,做了善事的人受人嫉妒被人詆毀,但是他們實實在在的去做了,遠遠比那些說的比做的多的人強。但是後人把管寧的高尚用來諷刺華韻的人品低下是在過分,且不說朋友之間至不相投那也不過是政治理念不同,如若正真是君子的話,那絕對不會不影響兩人之間的私人友誼。反觀正史中的華韻,此人為官極其清廉一心為民,而且是政治、軍事能力卓越的一個人,特別是在華歆為曹魏效力時期,他的才華得以完全施展,最後慢慢步入了曹魏的高層之中,成為魏國的重要人物之一。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裏,他把華韻設置成為了一個一無是處、貪慕榮華、助紂為虐的奸佞之臣。而劉義慶先生的世說新語與羅貫中同誌的三國演義中對華韻的寫照,仿佛心有靈犀。就像現在每當寫一個人壞的時候,就什麽事情都往他身上退,這真是牆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
世說新語和三國演義是,任何一個作者在任何一個時期寫的作品最後都會成為曆史,也就是昨天的故事。但是翻開正史中才了解,往往惡人的故事遠遠比好人的故事動人、比真實更容易讓人記住。而三國演義把華韻寫成奸惡,世說新語裏把管寧說成了完美。世界上絕對的奸惡,更加不可能有絕對的完美,所有的完美最終都是等待被拆穿的騙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