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名揚天下

字數:4052   加入書籤

A+A-




    “近來又有更過分的,說大可敦黃金家族到的血脈不純正…”

    可汗庭帳內,布置著牛羊豹狼的各種千奇百怪的頭骨,中間擺著香氣四溢的烤全羊,察哈爾部的各重臣,正在我一嘴你一句的討論著什麽事。

    林丹巴圖爾正想著大明為什麽要這個時候派使臣來見自己,聞言卻是冷笑道

    “內喀爾喀為了討好女真蠻子,真是什麽話都說得出口。”

    顯然,這不是內喀爾喀為了幫助後金對付察哈爾做的第一回背信棄義之舉了。

    “要不是這次南征明國,劫了不少銀子牛羊回來,這次入冬,各部怕是會損失慘重!”

    說話的,是林丹巴圖爾的妹夫貴英恰。

    貴英恰在前年娶了林丹巴圖爾的妹妹兀良哈大公主,因此得到林丹巴圖爾的重用,統領察哈爾本部中軍,受封萬戶。

    和後來鼇拜受封滿洲第一勇士一樣,現在的蒙古也有屬於自己的第一勇士,就是這個貴英恰。

    單從身材看上去,這貨是個跟阿敏一樣膀大腰圓的壯漢。

    但貴英恰和阿敏可不一樣,後者是真正的莽夫,這位可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勇冠蒙古,且狡詐多智。

    在蒙古諸部當中,論勇武,或許貴英恰不是第一號,但是論帶兵打仗,整個草原上,他幾乎沒有對手。

    林丹巴圖爾在謀劃恢複成吉思汗霸業的藍圖時,對貴英恰也深為倚重。

    這位蒙古第一勇士也是明軍和女真人的老對手了,好事兒幹過不少,壞事兒做的更多。

    往遠了說,在薩爾滸之戰前,林丹巴圖爾為努爾哈赤回信所辱,憤而派出察哈爾本部鐵騎三萬援助遼軍,統兵大將就是貴英恰。

    當然,那次貴英恰人還沒到,聽見明軍北路的總兵馬林被努爾哈赤全殲的消息,即迅速撥馬回轉。

    回去時,林丹巴圖爾曾責備貴英恰為何不援助明軍,貴英恰卻說明軍幾路出師,必為女真各路擊破,這是為察哈爾本部保存實力。

    後來消息傳來,明軍果真在薩爾滸之戰中一敗塗地,就連戰功赫赫的名將劉綎都血染沙場。

    明軍之慘敗,不僅讓林丹巴圖爾震驚異常,更是他開始將建州女真真正視作仇敵的開始。

    此後,林丹巴圖爾便對貴英恰記憶深刻,直到兩年前將妹妹,兀良哈大公主下嫁給他,以姻親籠絡。

    往近了說,這位蒙古第一勇士,也給大明帶來不少困難。

    貴英恰曾率插漢部的的蒙古騎兵和大同、宣鎮的邊軍多次交手,幾次南下入關打草穀,擄掠走漢人不計其數。

    他是現存蒙古將領中少有的戰術天才,不僅對女真人的戰術了如指掌,更是對大同、宣鎮一帶明軍的構成十分熟悉。

    這次入寇大同搶糧食過冬,貴英恰就發現,明軍還是老樣子,幾乎沒有什麽變化。

    明軍作戰,無非就是那三板斧。

    先用營兵打消耗,看見差不多了再用家丁衝陣,說起來後金的戰法與之也相差不多。

    那些家丁個個都披著鐵甲,用著最上乘的裝備,戰鬥力極強,的確讓蒙古騎兵吃盡了苦頭,草原上一般的武裝牧民根本打不過。

    但是問題就在這,同等級的士兵戰鬥力上,明軍營兵不如蒙古武裝牧民,而精銳的家丁,卻又比不上察哈爾本部的鐵騎。

    至於後金的八旗兵,連眼下蒙古的精銳騎兵都難在野戰中取勝,別提那些明軍了。

    貴英恰覺得,就算是明軍中的家丁,最多也隻能保持一段時間不會崩潰,想要在野戰中麵對建州騎兵取勝,太難了。

    不過他也聽到眼下新即位的天啟皇帝尚武,在京師實行軍改,選三大營及京軍精銳,整編為勇衛營。

    這支勇衛營貴英恰沒接觸過,但是據傳,用的都是從西方購買來的火器,在西南親征之役上,戰績也不錯。

    看起來,這個天啟皇帝,總算知道改變他們那重文輕武的臭毛病了。

    其實天啟二年,不僅察哈爾這邊,就連後金也對朱由校親自組建的這個勇衛營,有些零星的討論。

    威脅還談不上,努爾哈赤是覺得有些好奇,倒是林丹巴圖爾,現在寄希望於大明能站起來。

    這樣他這個蒙古可汗,說話也就能硬氣一些了。

    畢竟西南親征大捷這個被《京報》和廠衛宣揚得太高調了,就是不想知道的,也全知道了。

    勇衛營的戰績可以用輝煌來形容,那份戰後敘功的表格,記錄著一批新晉武將的名字。

    什麽陳策、張令,這些從前壓根都沒聽說過的名字,全都躍然於上,能因戰功而昭告天下的武將,沒點真本領行嗎?

    這些新晉武將,大部分都出身於天啟皇帝的嫡係部隊——勇衛營。

    就算不是的,也在此戰中得到極高的皇恩,封妻蔭子,鼎鼎大名昭告天下,這不忠心可能嗎?

    每每想到此處,貴英恰就覺得背後汗毛直立,這位大明新皇帝的手段,實在是高明。

    見到大明的使臣進入汗帳,貴英恰也很快閉上了嘴,無論怎麽樣,天啟皇帝派人來察哈爾,肯定是有原因的。

    這個時候自己在去提入寇那茬,怕不是要壞事兒。

    來人一隻腳邁入營帳,掃了一眼席地而坐的一眾察哈爾部臣子,帶著高傲的語調,道

    “奉大明皇帝的旨意,來向蒙古國的察哈爾可汗獻國書!”

    朱由校在離京南巡之前,讓魏忠賢選個合適的人去當使臣,老魏選出來的不是別人,就是工部侍郎馮銓。

    魏忠賢明白,這次出使要說什麽事,天啟皇帝自己心裏早就有數,所以派去的人隻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傳達皇帝的這份意思。

    這個人不需要有自己對蒙古人的看法,就算是有,那也得擱在肚子裏,不能表露出來。

    讓那些東林黨去,很可能這次和談會盟,就變成互相爭論的罵戰了。

    察哈爾諸部入寇過好多次,不知多少百姓死於其手,這筆賬不能不算,可是眼下大敵當前,卻是不能現在就算。

    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相比於每年入冬被迫下來打草穀的蒙古人而言,明顯女真才是心腹大患、華夏公敵。

    等收拾了建奴,察哈爾還算個球?

    馮銓深知此理,亦知此回會盟,乃是於日後仕途上的一塊墊腳之功,要是辦好了。

    飛黃騰達,不在話下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