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紅薯是個好東西
字數:4687 加入書籤
落日餘暉映入懋勤殿,朱由校再度睜開雙眼,麵無表情地起身走回了西暖閣。
王朝輔心悅誠服,匍匐謝恩。
他心中知道,從此以後,自己將名正言順地留在乾清宮。
他也在心中嗟歎,自己宦海沉浮多年,走到如今這一步,怕已是用光了幾輩子的運氣。
王朝輔沒有那麽大的野心,能有今日,他已是千恩萬謝,隻想著能一直這樣下去,做皇帝身後諸多影子的一個。
因魏忠賢搞出來的動靜,朱由校得以抽身,將目光放在番薯種植這一塊。
就曆史上的經驗看來,小冰河時期無論西方還是韃清,全都靠紅薯、馬鈴薯渡過難關,保存了大量人口。
韃清那所謂的康乾盛世,主要是靠攤丁入畝和紅薯、馬鈴薯這兩樣早在晚明就引入的作物大量普及。
攤丁入畝,導致民間的大量隱藏人口被發現,直接讓韃清人口爆炸式增長。
人口上去這麽快,乍看起來好像真有那麽回事兒。
那問題來了,這麽多人口,韃清是怎麽養活的?
答案還是紅薯和馬鈴薯。
紅薯和馬鈴薯,都是高澱粉食物,好不好吃尚且不論,反正特別適合饑荒的時候拿來救人。
無論之前你有多餓,吃上一個烤紅薯你就飽了,一個不行,那就兩個,反正產量高!
朱由校早和王在晉談過開源節流的問題,奈何京畿等處早特麽要錢沒錢要糧沒糧了。
生產力想要上去,首先你人口就得上去。
大明人口不少,但生產力為啥上不來?因為大家連吃飽飯都費勁,誰還有那閑心給你搞生產。
朱由校明白一點,無論東林怎麽黑自己,隻要能讓饑民吃飽飯,聖明之君的名頭是跑不了的。
話句話說,眼下隻要將紅薯推廣開來,先解決了災區人民吃飯難、難吃飯問題,其他事兒都不算個事兒!
而且紅薯產量上來了,一樣可以酌量發給邊疆,緩解連年戰爭造成的糜餉問題。
這麽好的玩意兒在大明不推廣出來,卻讓後世韃清撿了便宜,朱由校隻要一想起來,就覺得心痛。
王在晉接了皇帝的聖諭,也是欣喜不已。
他本以為,此前皇帝並沒有聽說過這種國外傳來的新型作物,想要勸他接受需要花費一番功夫。
卻沒想到,事情這樣順利。
皇帝諭命自己與海商陳經綸詳談番薯之事,這是莫大的信任,要知道,朝廷的官員與商人相聯係,很容易產生中間利益。
對很多人來說,這次與海商細談合作的事兒,代表著能大肆賺取中間利益的機會。
自古民不與官都,如果這個海商陳經綸真心想讓朝廷推廣番薯,前來的官員他就要好好的“孝敬”。
不然,誰會鳥你這個從國外傳進來的作物?
在王在晉看來,這不是他自己本身的利益,這是功在本朝,利往千秋的百年大計!
海商陳經綸,時下福建海商第一家。
說起來,這還要感謝他那在後世大名鼎鼎的父親——陳振龍。
陳家的上任家主陳振龍,自幼吟讀詩書,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在常人看來,這又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可是後來,看透官場利益的陳振龍厭倦科舉,棄儒經商,移家於閩縣,隨眾海商赴呂宋經商。
在呂宋,陳振龍見當地朱薯遍野,並了解到此作物耐旱、高產、適應性強,生熟皆可食,遂主動向當地人學習種植法,出資購買薯種。
萬曆二十一年五月,陳振龍密攜薯藤,避過呂宋國出境檢查,曆七晝夜,航行回到福州,開始在住宅附近試種。
是年,閩中大旱,五穀少收。
陳振龍促其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申報呂宋朱薯可以救荒。
當年,番薯試種成功,百姓之間一傳十、十傳百,於次年遍植福建各處。
陳振龍引入的番薯,有效解決了時年閩人饑荒之災,陳家自此崛起,在福建當地享有很高聲望。
至於眼下番薯這個名字,還要從福建巡撫金學曾說起。
當年,陳振龍為感激金學曾推廣之德,欲將朱薯改稱金薯,但遭後者拒絕。
金學曾以其由呂宋國引進,將之稱做番薯。
名字什麽的不重要,王在晉看重的是它易大量種植的特點,萬曆年福建那次饑荒已經證明,番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陳經綸承襲父親衣缽,打算將番薯推廣到全國更多地方,但是如當年福建巡撫金學曾那樣的人已經很少。
饑荒,對百姓來說是足以令他們家破人亡的災難,可對當地文官來說,這代表著可以再大撈一筆。
一旦某地發生饑荒,朝廷議來議去,總要賑災。
賑災,掏空了朝廷的太倉存糧與內庫存銀,地方上官員層層盤剝,最後發下去多少,消失多少。
饑荒問題沒解決,反倒變本加厲,引起民亂。
此刻,京師內一座酒樓二層的雅間之中,就坐著一個穿著灰色長衫的年輕男人。
其相貌,大概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一副老成深沉的樣子,見他靜靜坐在椅子上,動也未動。
“哎呀!”須臾,一身便服的王在晉走進來,拱手笑道“讓陳兄久等了,實在失禮!”
陳經綸大笑幾聲,忙起身將來人迎進來,還端了擺正了一把椅子,道
“王先生哪裏的話,能結交您這樣的人物,這是我陳家沾光了啊!”
王在晉心中沒什麽變化,順著陳經綸的手坐下來。
其實,他心中也知道。
商人嘛,無利不起早,有這麽一個可以大賺特賺,又於民間積累名聲的機會,誰不會上趕著來。
當年這陳經綸父親陳振龍自呂宋引入番薯,都說是為了閩地饑荒。
可但凡是有些眼見的,誰不知道陳家從裏麵名利雙收,如今也有了不小的家業。
天下間,有些事兒,看破不說破罷了。
王在晉滿麵笑容,也道“陳振龍為國為民,當為我大明番薯第一人啊!”
“我看,要讓今上那位,給你們陳家立個牌坊才是。”
王在晉這話,讓陳經綸聽得暗暗皺眉,卻也是大笑幾聲,待上菜的人退出去後,才又是道
“哪裏哪裏,隻是家父見閩地饑民遍野,實在不忍罷了。”
兩人各有各的心思,都是互相扯皮。
王在晉靜靜抿了一小口桌上的茶,等著陳經綸給自己交底,陳經綸則在猜測朝廷到底是不是真的想推廣番薯。
朝廷在此事上的認真程度,幾乎決定了他陳家的朝夕存亡。
要知道,番薯這個東西,又好種又管飽,對饑民來說自然有如天眷,可是相對的,卻也擋了某些人的財路。
現在的陳家,因這事兒被有些官員和商人聯手打壓,就快要不行了。
自己想要闖出條路來,就得找一個靠山。
這天底下最大的靠山是誰,不就是紫禁城裏邊那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