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欲滅諸侯,先斷其財!

字數:5053   加入書籤

A+A-




    皇宮。

    皇帝項燕然翻著各地上報的奏章。

    大楚皇朝太大了,東西南北三四千裏,各地三天兩頭鬧災荒、水澇,甚至還有瘟疫,饑民處處。

    各地郡守經常上奏報,求朝堂撥掉錢糧,救災賑災。

    此外,還有黃河新修堤壩,各地翻新溝渠灌溉農田,興建新式學堂...。

    國庫花錢如流水。

    令人頭疼。

    項燕然揉了揉額頭。

    錢糧啊!

    處處都缺錢糧。

    可是,國庫裏每年的錢糧就那麽多。

    他還要省吃儉用,留下一大部分,組建一支極為龐大的大楚騎兵,二三十萬的騎兵,準備打仗——剪除諸侯、北征匈奴。

    準備打仗,這才是他準備了十多年的頭等大事。

    解決了大楚的十多名囂張跋扈的諸侯王,滅了匈奴這個擁兵數十萬騎的北方大患,大楚皇朝才能享受幾天真正的太平日子。

    太子項天歌,也不用像他這父皇一樣苦逼了。

    ...

    蔡和大太監在一旁伺候著,看著皇帝批閱奏章。

    “對了,最近小昏侯在鼓搗些什麽?太子學業如何了?”

    項燕然隨意問道。

    皇帝問的隨意,蔡和大太監可不敢隨意應付。

    蔡和大太監知道皇帝的心思,對太子、小昏侯那邊看的緊,立刻從袖裏拿了一本書。

    “皇上,小昏侯在王侯學院,帶著一群進士和學生,在做新學問,研究什麽新式算術、三角、光線、浮力。這是王侯學院的教材!

    太子學的頗為辛苦...不過,也算是樂在其中。這幾日,天不亮他就往王侯學院跑。”

    皇帝頗有興趣的拿過來一瞧。

    這本厚厚的教材上,一堆鬼畫符,1~10、+-*=...各種計算公式。

    這些東西,沒有老師當麵解說,很難看明白怎麽一回事。

    “什麽破玩意?”

    皇帝看了幾眼,皺起眉頭。

    完全看不懂,很快沒了興致,直接丟在一旁。

    這些東西有用,但是見效慢。

    沒有一二十年,甚至幾十年的深耕積累,是看不出大效果來的。

    “皇上,小昏侯發明的這些東西,令人匪夷所思,眼光非比常人...他不似紈絝...會不會...?”

    蔡和大太監疑惑道。

    有野心?

    可他也不敢明說。

    畢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未免有挑撥離間的嫌疑。

    可是,他又不能不提這麽一句,否則皇帝會覺得他沒用心,去監視那些王侯勳貴。

    項燕然淡淡道:“小昏侯雖紈絝子弟,畢竟是傳承了八百年,家學淵博,還是很有本事,比之山東孔氏一門的儒家,怕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不過,秀才造反,三年不成...隻要他手裏一日沒刀沒兵,朕倒也沒什麽不放心的。”

    小昏侯的嶽父平王李榮,身為太尉,能調動天下兵馬。

    但也需要皇帝賜的虎符才能調兵,平日隻有幾百名李氏親衛,造反是不可能造反的。

    況且,李氏門閥效忠的是項氏皇室,享受的是大楚的王爵俸祿,跟楚家沒多少關係。

    李家真要有異心,也隻會為李家造反,絕不會為楚家造反。

    所以,李、楚兩家雖是親家,但走不到一塊去。

    小昏侯欲圖造反的話,定然先要養數千上萬以上的兵卒、戰馬,還要打造上萬兵馬所需的刀劍皮甲。

    而數千上萬的兵馬,龐大的糧草消耗,是藏不住的,在這之前,肯定會被察覺。

    在金陵城裏天子腳下,沒有哪戶強豪做得到如此隱蔽。

    相比之下,那些割據一方,手握郡縣之地的財權,各個擁兵數萬的十餘位諸侯王們,威脅更大。

    諸侯王們加起來,至少有數十萬的大軍,比大楚的中央軍還多。

    解決掉這些諸侯王,才是心腹之患。

    如今大楚皇朝的庚子新政正在推行,選拔朝堂官員的科舉考試改革,已經基本完成,選出來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

    隻要每年繼續下去就行了。

    那些庸庸碌碌,不求上進的門閥士子們,不拚命學的話,極少能中進士。

    連儒生也不多。

    考中的這群進士,都是極為務實,有實幹的人才。

    也是時候,開始準備廢黜掉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王了。

    欲廢諸侯,先斷財路。

    有錢才能養大軍。

    “《禁私鑄銅幣策》,小昏侯能在殿試上獻此策,可見他是一片忠心赤誠,沒有什麽野心!

    讓小昏侯在早朝,上書此策,交由眾臣商議。

    斷了諸侯王們的財路,也斷了那些野心家之路。”

    皇帝笑了笑,說道。

    此策,是個好東西。

    那些諸侯一個個富得流油,就是因為自己在封地內大量的鑄造銅幣,錢多的幾乎用不完。

    諸侯的錢財,估計有三分之一來自鑄造銅幣。

    另外還有三分之一,來自鹽、鐵、酒等暴利的買賣。

    最後,來自商稅,百姓上繳的征糧。

    錢多、養兵,便尾大不掉。

    此策是釜底抽薪之法,把諸侯王的財政,一下挖走足足二三成。諸侯王不敢造反的話,那就隻能削兵減政。

    “是!”

    蔡和大太監心頭一震。

    猛招!

    終於要來了!

    讓小昏侯在早朝,公開獻上此策。

    這會極大的打擊諸侯王。

    順便,還能打擊一下天下門閥、王侯、勳貴、豪強大族的財力,大增大楚中央朝廷的財力。

    私鑄銅幣的,不僅僅是諸侯王。

    那些皇室王孫、王爺、公主、郡主、門閥、強豪,但凡家裏有封地、山地,封地內有銅礦的,都會開采鑄造銅幣。

    朝廷鑄造的銅幣,還不到天下銅幣的一半。光是這筆收入,至少財政翻一倍有餘。

    此策一出,這是要惹來天下王孫、豪強的怒罵。

    這口招人唾罵的大黑鍋,皇帝自己肯定是不背的。

    隻能讓大臣來背。

    既然是小昏侯的殿試之策,那就小昏侯背起來。

    天下的罵名,都衝著小昏侯去。

    如此,小昏侯更不可能絲毫存在造反的可能。天下強豪恨之入骨,還有誰會支持小昏侯?

    想到這裏,蔡和大太監不由有些同情起小昏侯來。

    終究是皇帝老辣啊,翻雲覆雨之間,把這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條。

    至於小昏侯...反正之前金陵大紈絝之名,被天下讀書人罵了十多年,再被勳貴、強豪多罵幾句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