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吾兒別慌,爹有後手

字數:5859   加入書籤

A+A-


    《左傳》有雲“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天地和祖先是中土古人的重要活動,也符合古人敬天法祖的思想。

    這一日。

    風和日麗,萬裏無雲,陽光普照大地。

    鬱鬱蔥蔥,四周百年大樹成林的漢室宗廟,沒有了往日裏的沉寂,迎來了最輝煌的一天。

    上萬禦林軍,在頭一天就進入戒嚴了。

    而在祭祀的這一天,腳步聲隆隆,不斷響起。

    先是上萬仆從舉著各色旗幟、傘蓋,站滿了那怕是任何一條小徑。

    緊跟著是樂師進場,數目最多的樂器就是號角和編鍾了。

    而在城內,清水潑街,黃沙墊道,道路中間的紅地毯鋪從皇宮鋪設到了宗廟。

    萬人空巷。

    城中百萬人湧上街頭。

    漢獻帝的聖駕出現時,古樸肅穆的禮樂聲響起,幾十萬百姓拜在路邊,皆呼萬歲,響徹天際。

    而在聖駕之前,獨有一人,是袁紹,騎著一輛大二八自行車。

    人們紛紛敬畏,真乃古往今來第一坐騎也。

    唯獨袁譚神情古怪。

    這輛自行車也是天下獨有,是袁紹最喜愛的坐騎,一般不會輕易騎乘。

    就這樣,袁紹牛批轟轟的騎著自行車,在人們崇拜的目光注視下,一路帶著漢獻帝來到了宗廟。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吾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這次是上萬精銳的將士拜在路邊,旗幟更是如雲。

    樂師們吹響了悠揚莊重的號角聲,迎接王者的到來。

    宗廟之祭,是中土古代祖先崇拜的產物。

    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是為宗廟。

    周禮宗廟製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邅排列下去。

    秦漢沿用至今。

    漢帝劉協,第一個走進來漢室的宗廟。

    緊跟著是袁紹。

    袁譚是第三個,隨後眾人魚貫而入。

    袁譚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來過這座漢室的宗廟,在他看來,這就是一間巨大的四合院。

    最裏麵,就是坐北朝南的大北屋了,兩側是東西廂房。

    布局就是這樣的,成長方形,最裏麵的那座廟最大,叫太廟。太廟的太,其實就是指太祖,所以也就是太祖的廟。

    從始皇後,開國皇帝都叫太祖。

    例外也有,是因為開國皇帝的爹還在,比如劉邦,隻好混個高祖當當。

    其他三昭三穆,西邊的三個廟,是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

    東邊三個廟,是光武帝,漢靈帝,漢少帝。

    對應了東漢和西漢。

    光武帝是東漢的開國皇帝,漢靈帝和漢少帝是皇帝劉協的爹和兄弟。

    所以,劉協立漢靈帝和漢少帝在宗廟,也是有私心的。

    袁紹也沒管這事,畢竟漢靈帝是昏君,漢少帝也是土鱉一個,立他們在宗廟,百姓有意見,對袁家篡位有利。

    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這個時期的禮製上最多七個,不能再多了。但曆朝曆代,死了的皇帝多到七個裝不下的時候,就會‘毀廟’,也就是循環往替。

    高祖劉邦的太廟地位不可動搖,西漢有文景之治。

    因此,此時除太廟外的三昭三穆的選擇,也都能看明白。

    ……

    古代的祭祀宗廟,尤其是皇家,是很隆重和繁瑣的。

    天子祭祀,用純毛色的祭牛。諸侯要用特別喂養的祭牛,大夫則選擇普通的牛,士人隻用羊、豬。

    庶出的子孫不能主持祭祀,祭祀必須告訴嫡長子。

    廟中的神主是木製的長方體,祭祀時才擺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

    牛稱為‘一元大武’。

    豬稱為‘剛鬣’,也是後世豬八戒俗家名字的由來。

    豚稱為‘腯肥’。

    羊稱為‘柔毛’。

    雞稱為‘翰音’。

    狗稱為‘羹獻’。

    雉稱為‘疏趾’。

    兔稱為‘明視’。

    幹肉稱為‘尹祭’。

    幹魚稱為‘商祭’。

    鮮魚稱為‘艇祭’。

    水稱為‘清滌’。

    酒稱為‘清酌’。

    黍稱為‘薌合’。

    粱稱為‘薌萁’。

    稷稱為‘明粢’。

    稻稱為‘嘉蔬’。

    韭稱為‘豐本’。

    鹽稱為‘鹹鹺’。

    玉稱為‘嘉玉’。

    幣稱為‘量幣’。

    從中都能找到後世很多可以對應的東西。

    祭品放在長方體的神主上。

    神主後麵,是巨大的,有一座房間那麽大的鼎,香火升騰。應了一句日照香爐生紫煙。

    嗚嗚……。

    古樸悠長莊重的號角聲再次響起。

    嚴肅的氣氛,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敬畏和自豪。

    四百年漢室,從這裏走來,再次一統,豐功偉績可比開國高祖,中興光武。

    漢獻帝劉協十分激動,舉著三炷碩大的香,當先跪拜在地。

    緊跟著,是袁紹父子,然後是文武大臣,然後是四方將士,然後是執旗手。

    編鍾的樂師那都是敲的熱血沸騰,吹號角的臉頰鼓起已經泛紅。

    古代行禮有“九拜”。

    《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稽首是跪下後,兩手著地,拜頭至地,停留一段時間,是拜禮中最重者。

    頓首是引頭至地,稍頓即起。

    空首是兩手拱地,引頭至手而不著地。

    這三拜是正拜。

    振動,是兩手相擊,振動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後稽顙,即將額頭觸地。

    凶拜,是先稽顙而後再拜,頭觸地時表情嚴肅。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稱“雅拜”。

    褒拜,是行拜禮後為回報他人行禮的再拜,也稱“報拜”。

    肅拜,是拱手禮,並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禮。推手為揖,引手為肅。

    九拜完畢,祭品登神木,香燭上九州鼎。

    唯獨漢獻帝站了起來,轉身,麵對數萬跪拜在地的人,包括袁紹父子都要跪著。

    漢獻帝激動不已,這一刻,才有那種九五至尊,掌控天下的感覺。

    就拿過來旁邊太監跪呈的祭文,念了起來。

    “昔,靈帝駕崩,董卓作亂,隨後李傕郭汜等國賊接踵而至,社稷有傾覆之危,百姓有倒懸之急……。”

    “袁家四世三公,誅董卓,討李郭,平四方賊眾……,社稷這才清平。”

    念道這裏,漢獻帝明顯激動了起來,“唐王袁紹,功蓋三代。漢室及朕,無以為報,願拜唐王為亞父,於此告知列祖列宗。”

    袁紹(⊙v⊙)嗯,吃了一驚,祭文是他親自審批的,上麵沒這句詞,皇帝自己加詞了。

    袁譚看去,“父王,恭喜您老,成亞父了,非張讓等十常侍大太監閹黨,無法比肩也。”

    袁紹(〃>皿<),這皇帝太壞了,這是要把他往溝裏帶。

    大兒子為何幫忙提醒。

    不都是為了袁家嗎。

    內鬥歸內鬥,誰敢動袁家的奶酪,父子二人從來沒含糊過。

    吾兒別慌,爹我也有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