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37章 朝議
字數:3030 加入書籤
至德八年,六月初三,已經得到勝利消息的張雲龍行軍速度並不快,甚至有些慢慢悠悠遊山玩水的心情,因為他已經預判朝廷或許要修改征討策略。
果不其然,當張雲龍來到果州的時候,傳來聖旨,讓張雲龍原地休整,待命。
閑來無事,張雲龍讓參將秘書郎統計傷亡數目,並且開始計算軍功。
不打仗的時候,計算軍功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為這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有的人或許因為一次良好的表現,從此一飛衝天,從一名默默無聞的低級軍官變成了人上人;也有的人因為過錯而被剝奪將位,降職使用,甚至免職,更有甚者還會押送大牢等候皇帝發落。
首先統計傷亡。
林崇陽六萬部隊,陣亡人,重殘人,輕殘人,重傷人,輕傷不統計(集體記功,就不統計輕傷了,但是各位校尉、都尉心裏有數,對於作戰勇猛的兵,會有更底層的提拔和獎勵),失蹤人,最後剩餘人,俘虜人。估計重傷號會活過來一半左右,輕殘士兵也可以繼續服役,籠統算一下,現在林崇陽兵力接近兩萬。換句話說,一場戰役下來,林崇陽損失四萬兵力。不可謂不慘烈。
東路援軍張雲龍部,十萬援軍傷亡情況還不能做出準確統計,因為黃英還在雲亭山附近,隻能約算,陣亡約人,重殘約,輕殘約,重傷約,輕傷不統計,失蹤餘,俘虜餘,俘虜被遣散、斬殺、奴役、扣押一部分,招降為兵者人。最終張雲龍部隊還剩下五萬多人。
北路援軍唐瀟部,四萬三千援軍,打得最慘,不好統計,最後剩下六千人,其餘人全部按照戰死統計(很明顯,這是在照顧副帥唐瀟的情緒)。
也就是說,現在大帥張雲龍手裏,一共還有七萬六千人馬。這一役,梁軍總共投入二十萬兵力,如今隻剩下不到一半,沒有垮掉反而把敵軍擊退,張雲龍對這個結果還算滿意。
唐瀟覺得顏麵無光,沒來果州參加大會,隻是送來賀帖,恭喜眾將立下大功,並稱自己受傷,因此免去副帥之職,讓第二副帥張之魁代替他繼續作戰。
“能否得到蜀漢的傷亡統計啊?”張雲龍看著秘書郎呈送上來的戰報說。
“準確數字沒有,大體倒是有個估算。”秘書郎恭敬道。
“寫出來。”
“是!”
秘書郎是這樣估算敵軍情況的,敵軍集體撤退的時候,興州三太保關景鴻,四太保關景城剩餘八千人,圍困定軍山關雄部隊剩餘三萬五,從城古城跑回來的還有五千,而梁軍失蹤人員,定軍山地區失蹤梁軍有一半是被敵軍俘虜的,而張雲龍的援軍中失蹤人員多是畏戰逃跑的。
這個逃跑數字確實很大,已經觸動了張雲龍。不能讓老帥發脾氣,就說有一半被俘虜好了。最後秘書郎呈送上來的敵軍戰報上顯示,蜀漢撤走的兵約有四萬五千人左右,傷兵約兩萬,俘虜六千。
張雲龍看了看,罵道“你當我老糊塗了?這俘虜人數怎麽可能有這麽多?東路援軍之所以會出現失蹤,我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我脫離大部隊,在雲亭山守糧道的時候,我就知道這次逃兵一定不會少。”
秘書郎心中想問,那你為何不讓別人斷後,而非要自己斷後呢?
可他當然不會那麽不識趣,去捋一捋老帥的虎須。
——
洛陽,曹太後接到鎮南將軍曹定邦急報,南晉八王爺司馬無慈聚集重兵,從十萬變成了二十萬,請太後早做決斷,戰報中,曹定邦推測,敵軍之所以突然聚攏重兵,可能是為了牽製我軍,而不讓我軍攻打蜀漢,如若此時曹聖西進,南晉就會打過來,如果曹聖帶兵向北回到洛陽,南晉也會撤兵。
曹太後接到戰報以後,沉默不語,召集皇帝趙策、大柱國閔悅、丞相唐振、八千歲唐溯入後殿商討大事。
曹太後心中本意是繼續打,這次已經要把蜀漢推翻,如若等劉洵退守,再去攻打就難上加難了。
可是這次,大柱國閔悅少見地提出反對意見,他說“南晉已經幾十年沒打過仗了,經濟實力和人口早已超越梁朝,如今司馬衷手下有八道軍,每一道都是十萬兵力的標準配置。這還隻是正規軍,他們的民團和預備軍力加起來,恐怕早已超過百萬。他們之所以不來打我們,是司馬衷性格所致,他這個人當上南晉皇帝之後,一輩子不求統一,隻是樂享太平,眼瞅著我們跟四方蠻夷爭鬥,哪怕是我梁朝岌岌可危,他也不來侵擾,才保證了我們淮南糧食產區,讓我們有能力養活這麽多兵。如今,從形勢來看,我大梁、蜀漢、南晉形成好似漢末三國的鼎立之勢,司馬衷是非常喜歡這種情況的,他是不會允許平衡被打破的。如果我們強行攻打蜀漢,司馬衷絕不會同意。同時我也相信,如果劉洵一路高歌猛進,司馬衷也不會坐視不理,說不準他還會從南方進兵劉洵,牽製他不能推翻梁朝。”
唐振道“大柱國言之有理,司馬衷年輕時便從不打仗,如今八十多歲耄耋老人,就更是求穩了。隻是他們家的八王爺司馬無慈不太安分,讓他駐守荊州,倒是讓人覺得不太放心。我有一種感覺,如若司馬衷一死,司馬無慈會很快進兵。所以我覺得襄城的防禦隻有六萬人,恐怕不太夠。”
兩位肱骨大臣都提出了反對意見,此時皇帝趙策和八千歲唐溯的意見已經無足輕重了,太後也不問了,而是道“既然兩位愛卿都如此說,那就讓曹聖撤兵吧。隻是錯過這次機會,實在令人惋惜。蜀地八關各個都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方,如若劉洵二十萬部隊不出來,要想攻進去,實在是不敢想象的事。”。
唐溯道“其實,隻要我們完全掌控荊州,就會有一條相對好走的路,順江而上,乃是上策。”
大柱國閔悅一笑道“這也正是司馬衷要占據半個荊州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