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華陰術

字數:3001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九州造化 !

    山道向無人跡,肖逸也無所顧忌,過了鐵索橋,一路向奇石峰奔來。

    自廖無塵離開後,奇石峰再無人問津。但見道旁的野草叢生,又添了幾分淒涼。龍印石壁上重新蒙上一層薄薄的灰塵,磐石上麵長出些許青苔,變成一塊黑乎乎、平淡無奇的普通突石。

    石壁長十餘丈,高九尺多,布滿了經典道法。這兩年來,任肖逸勤奮可嘉,也隻不過學習過半而已。

    此時,他想起胖廚師教誨,忍不住上前拭去灰塵,溫習起道法來。自從開始修習道家真氣,身體感悟更上一層樓,現再加上道法領悟之同步,其悟道之深,不可同日而語。

    肖逸看一陣道法,便坐在磐石上閉目靜悟一陣。這一悟,就是一天時光。待得天黑時,方想起今日來此的目的地尚未到達。他看看後山,再看看石壁,隻恨日短時缺,兩廂都不願取舍。

    翌日,他早早起身,先到廚房拿了些饅頭,與那廚師坦言道要到奇石峰上學習道法,中午就不下山了,而後直奔奇石峰。他知曉自己往來奇石峰,遲早會被人發現,而且奇石峰石壁上的道法也不設禁忌,幹脆直言不諱,省的引人猜忌,生出無端事來。

    他先是坐在磐石之上,領悟了半天道法。午時過後,就小心翼翼地進入後山石洞。

    洞中陰氣因廖無塵的離開而疏散不少,但依舊濕冷陰寒,令人難耐。他輕車熟路,路過截教屍骸時,恭恭敬敬鞠了一躬,這才來到曾經鎖困廖無塵之處。

    他記起廖無塵臨走言語,將兩年所悟留在此處。隻因此後被困正信堂,又無端得了怪疾,後來一事接著一事,竟把這事給忘了。

    借著洞頂熒光石的光芒,但見洞壁上密密麻麻刻滿了小字:“餘平生所願,遊曆陰陽二界,成一方大家。然命途不濟,受困於雍州。常聞上陽界有西伯拘羑裏演《周易》之典故,餘不才,借此良機,靜悟陰陽之變,偶有所得,錄於此,作消遣耳。”

    接下來的幾行字,頓時令肖逸激動不已。但見:“上陽界陰氣稀薄,後續不濟,特將‘抱月訣’改良為‘華陰術’,以增其效”,隨後就是“華陰術”的一些口訣要領。

    肖逸現在最想要的就是修煉秘訣,逢此機遇,自然興奮不已。但是“華陰術”之後,就隻是些廖無塵的個人感悟,其中提到最多的就是陰陽之變化,諸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等字眼,篇尾更是大膽地提出陰陽相合之論斷,但是如何才能實現“相合”,卻是他自己也不得而知。

    胖廚師曾經告誡,陰氣乃人之大敵,沾之不妙。肖逸看了許多道經,也多是避陰就陽之論,斷沒有吸收陰氣的先例。

    此處石刻,若是被其他道者發現,定然認為這是胡言亂語,不屑視之,更不要說依法修煉了。

    但是肖逸與廖無塵有過一麵之交,見識過其陰功之威力,也略知其為人,知其不會無故加害自己。不疑有他,當即盤膝坐倒,摸索著練將起來。

    “華陰術”與“五心向天”打坐法功法類似,皆是修真入門之法。兩者道理相通,但差別卻是極大。“五心向天”打坐法以吸收陽靈為主,經由手、足三陽經脈入體,而“華陰術”則以吸食陰靈為主,經由手、足三陰經脈入體,所走路線大相徑庭。

    依廖無塵所言,陰陽相生相克,一人同時吸收陰陽二氣,或可破繭成蝶突破地域之界限,也或許隻是自尋死路。廖無塵感悟之中,雖偏向於第一種可能,但是畢竟隻是猜想,當世無人達成。

    肖逸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懂得其中危險,懵懂之下,竟也慢慢摸到門道,開始吸收洞中的陰屬靈氣。

    隻因天脈山上唯有有石洞中才有濃鬱陰屬靈氣,是以肖逸雖熟記石刻秘訣,卻不得不堅持到洞中修煉。

    打這日起,肖逸每日往返於奇石峰和朝陽峰之間,半日研習龍印石壁上道法經典,半日在石洞中練習“華陰術”,日有精進,甚為充實。

    ◇◇◇◇◇◇◇◇◇

    半載光陰,眨眼即過。

    肖逸修煉“五心向天”打坐法,花半年時間凝成氣旋,達到入境期大成。但是,同樣半年時間過去,陰屬靈氣卻遲遲無法凝成氣旋。

    現如今,其丹田之內,因受到陰屬真氣的克製,陽屬氣旋更加凝實。而陰屬真氣如風輪之刃,繞著陽屬氣旋緩緩流動。二者既各行其道,又相互製約,竟然實現了和諧共存。能達成如此境地,全賴其道法境界不凡,以無為導有為,一步步摸索,找到了陰陽平衡之訣竅。

    與修煉“華陰術”相比,其道法修習上卻是突飛猛進,一日千裏。所謂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道法造詣越深,研習新道法越是容易,這半年以來,他已將石壁上所有道法全部習完,而且全部領悟貫通,對道法的理解更深一層。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日上午,他沿著石壁,從頭至尾,將所有道法又重新溫習一遍,突然間想起了《道德經》中這篇經文來。

    隨之,道家典藏、石壁經典、截教理論、陰陽感悟等所有所學所悟,如浮光掠影,依次在腦海中閃現。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到“萬物歸焉”;再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到“萬法歸宗”……等等。

    肖逸端坐於磐石之上,雙目微閉,容色平淡,思緒卻如脫韁之馬,高速飛轉,一遍一遍地參悟著,從一種道法到另一種道法,最後又回到起點,如此往複,連續不斷。

    就這麽一坐,玉走金飛,晝夜變換,不覺竟是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