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留給巨頭的時間也不多了

字數:4122   加入書籤

A+A-


    打發走無聊君,讓他安心好好幹,什麽時候油管粉絲破千萬,獎勵三環一套房。

    “滴滴和美團又開始撕逼了?”沈鋒看完調研報告笑道:“這次終於輪到電動車?”

    “哈囉電單車平均日單量約為 400 萬,而滴滴和美團的電單車日單量分別達到 300 萬和 100 萬左右。”

    李南君道:“滴滴美團不用說,反而是哈囉16 年成立,在共享單車之戰從低線城市包抄並壯大,成為最後幸存者,背後是螞蟻金服。”

    “這場戰役它才是是守城者。”

    沈鋒品口茶,曾經騎過市麵上的共享電單車,大多為助力設計。外觀和普通共享單車相似,在座墊下方裝有電池。騎行時電機會提供助力,減少騎行阻力。

    記得當年一二線城市不允許這種車?

    “共享電單車原本是小玩家戰場,經過三年多市場更迭,隻留下少數幸存者。但隨著政策鬆動,環保綠色出行,這個市場今年真正熱了起來。”

    “畢竟商業邏輯清晰可見,使用高頻且客單價高。相比共享單車,投放共享電單車帶來的收入增長高過成本增長。”

    “我查過行業內部數據,若將生產和運維成本以三年折舊平攤計算,共享電單車成本每年約為共享單車的四倍。”

    “當然使用定價約是單車的兩倍:起步價為 1.5 元/30 分鍾,電單車為 2 元/20 分鍾。如果是月卡差價更大,單車月卡 25 元無限騎行,助力電單車月卡 84.9 元,每天 4 次前 30 分鍾免費。”

    沈鋒看著具體數據,無論製造成本還是運營成本,電單車都是普通的兩倍,的確是一筆更燒錢的生意。

    “由於速度更快、騎行省力,再加上投放規模較少,目前共享電單車的使用頻率遠高於共享單車。”

    李南君分析道:“寧波交通部門的一項數據顯示,去年年底該市共享電單車的使用率是單車的 25 倍多。普通平均每 7.5 日被使用一次,而共享電單車平均每日被使用 3.4 次。”

    沈鋒眼前一亮,難怪連巨頭都蠢蠢欲動。

    按照這個數據預測,共享單車死活都是虧,但電單車真有可能盈利!

    “哈囉內部人士爆料其電單車業務已經盈利,不過這個盈利計算並沒有一次性扣除生產投放新車的成本,而是將采購成本按時間均攤。”

    “16 年共享單車興起之時,領頭的摩拜和 ofo 都稱之為穩賺不賠的好生意。但隨著資本大筆進入,大量投車、大量補貼,兩家公司均背負數十億元債務。”

    “至於現在……”

    沈鋒沒有說話,共享電單車麵臨的情況類似。在沒有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它被證明是個可持續的生意。

    但現在更多的玩家、更多的資源已經湧入……

    又是一場燒錢大戰!

    當然三家打法各有差異,哈囉更關注利潤率,強調精細化運營。滴滴美團關注點更多在規模上,隻要保持在盈虧平衡線上就可以。

    越是這種行業,越考驗精細化管理。看看摩拜為什麽能活下來,而ofo死了?

    “根據線報這幾個月滴滴的兩輪車是擴招最多的部門,程維的要求是占據 40%的市場份額,三年做到 50%市場規模。”

    “美團老王也彎道要超車,喊出無論多少個城市,全部加大投入。”

    李南君笑道:“雖然共享單車的教訓讓從業者明白燒錢換規模的方式不可持續,但這招對於巨頭快速開拓市場時依然奏效。”

    廢話,千億美金市值還在乎這個?

    巨頭之戰沒有妥協,隻有生死!

    打發走李南君,沈鋒饒有興趣研究行業報告,預測看看誰能笑到最後?

    運維側哈囉畢竟是老玩家,去年開始按件數向運維師傅支付薪酬。而滴滴美團都是底薪加提成。

    計件製成本高,好處是能夠充分調動師傅的積極性,提高車輛運營效率。但也會增加工作量、加快運維師傅的流失。

    用戶側肯定還是燒錢各種補貼,美團更狠,直接喊出:百天爭行業第一的口號!

    車型居然大部分是有踏板和大坐墊的?

    篤定未來不會遇見天雷降維打擊?

    也能理解老王的焦慮,對巨頭來說,電單車還有生態完善和戰略上的意義。

    滴滴布局電單車是對兩輪出行平台滲透到四輪的一種防禦,現在網約車與短途兩輪用戶大量交叉,重合度高達九成。

    網約車的需求之所以減少,是因為一部分被兩輪車分流了。

    這是一場不能言敗之戰。

    哈囉從兩輪拓展到四輪是非常自然的邏輯,現在它的整體用戶數和滴滴幾乎在同一量級上,也在通過聚合平台提供打車服務。

    如果兩輪失守,對滴滴網約車業務影響巨大!

    美團要的是流量,從而打造它的超級應用。單車小程序停止運營,隻能用美團應用掃碼騎行。

    上個月更是直接強化平台建設,將原 lbs 平台下屬兩輪事業部調整至美團平台,妥妥的戰略大調整。

    最後競爭關鍵還是在於各地政府允許的投入量。

    從三年前的不鼓勵,到去年的放開口子,電單車正式合法化。一二線態度很曖昧,但三線以下可是嗷嗷待哺。

    特別是小城市隻能容納一到兩家共享電單車品牌。如果超額,一是政府不允許,二是難以盈利。

    說白了就是一場看誰更快的閃電戰!

    不用說還是老套路:所謂聯營就是在平台不能準入的城市,找有政府資源或資金的企業合作,平台和合作方 2:8 分成。

    加盟是合作方有政府資源但是不想投錢,平台和合作方 3:7 分成。

    隻要保護費到位,什麽都可以談。

    想到這裏自己更看好哈囉和滴滴,畢竟是出行老本行,跟交通部門熟門熟路。

    共享電單車幾乎與共享單車同時出現,但二者境遇大不同。共享單車一路受資本關注,很快進入無止盡的燒錢,如同煙花燦爛,瞬間歸於平靜。

    共享電單車沒有資本的加速,行業一直是盈利為先、慢慢滲透,反而有更好的未來。

    所以留給巨頭的時間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