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屌絲必須死
字數:3961 加入書籤
一邊跑步機跑步,沈鋒一邊思考。這兩年用戶不斷地與免費告別:支付餘額提現收費了,聽周傑倫要買會員了,外賣運費越來越貴了,共享單車漲到2塊了,熱門劇集變成會員專享了,電商會員也賣得越來越好了……
究竟發生了什麽?
是用戶付費意願更強了?
還是互聯網免費邏輯失靈了?
不得不說,尤其在國內,免費一直是最有效的商業策略。先通過免費東西把人吸引過來,再挑選合適的商品賣給你。
背後本質是一種交叉補貼:用高毛利產品補貼低毛利產品、用付費產品補貼免費產品,互聯網世界早已成為交叉補貼的大舞台。
線下專賣店裏,買一送一的黃色價簽,總能留住消費者匆忙的腳步,順便買走非打折品。
線上電商平台,數不清的優惠券、秒殺、限時優惠,讓人樂在其中,激情購物,也會買走非秒殺商品。
支付機構,推出各種支付立減活動,通過理財和貸款完成營收閉環……
說白了免費就是一種營銷策略,平台看中的仍是用戶兜裏的錢,終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羊毛出在豬身上也是另辟蹊徑的一條路。
免費搜索、免費社交、免費看新聞、免費殺毒、免費收發郵件……
第一代互聯網巨頭誰不是依靠免費策略崛起?
當然誰也不傻,免費是一種交易,交易的不是貨幣,而是注意力。
你逛知乎、刷微博、聊微信時,內容免費開放,平台看中的,不再是你兜裏的錢,是你的注意力。
這個鏈條中,大v生產內容獲得粉絲和收益分成,平台負責運營推廣和廣告招商,廣告主才是最後買單人。
否則大眾每年一百四十億廣告費砸哪裏去了?
沈鋒停下來,喝口依雲水,擦擦汗繼續。信息世界裏邊際成本為零,物理世界可沒有零成本,除了空氣和陽光,自然界任何資源都是稀缺的,所以物理世界的產品不可能真正免費。
就在這個時候,出現一個先行者,雷布斯的小米閃亮登場。
把成本價銷售等同於免費!
開啟一機難求的火爆,創造國產手機追求性價比的先河。甚至相當長一段時間裏,硬件免費、軟件收費變成互聯網賦能製造業的標準邏輯。
然後是團購的興起,意味著貼錢獲客成為免費思維的新變種,補貼又成為激進版的免費。
相比注意力經濟裏的免費,o2o領域的補貼更加消耗真金白銀,創業公司耗不起,風險資本愈發不可或缺,話語權越來越強,成為一係列風口大戰中的幕後推手。
這才是團購是典型的雙邊市場,平台必須同時吸引買家和賣家,這就出現“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經典難題。
先聚攏買家,才能吸引賣家,可沒有賣家,怎麽吸引買家?
答案就是燒錢!
想花錢的人難找,
想賺錢的人遍地都是。
巔峰六千多家腥風血雨,能挺過來的都變成小巨頭。
緊接著一波新玩家前赴後繼,什麽移動支付、共享出行、外賣等風口相繼而起,所有人深刻意識到先發優勢的重要性。
二話不說,拚命燒錢,億級、十億級、百億級……
互聯網創業慢慢變成巨頭的代理遊戲。
移動支付大戰成就了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共享出行領域成就滴滴……外賣成就美團和餓了麽……
當然知識風口也成就了百萬贏家,
可惜知乎嘍!
沈鋒停下,從雷麗手裏接過毛巾,坐在休息休息。
自己一直堅信:補貼本身不是目的,有朝一日不再補貼才是補貼的目的,很多企業卻隻看到補貼,一頓操作猛如虎,終於還是把路走歪了。
最後活生生把自己玩死了!
比如共享單車,既不是雙邊市場,又沒有免費+收費雙層結構,兩邊不靠,一味補貼,現在一地雞毛。
人家共享出行妥妥的雙邊市場,涉及司乘雙方,真金白銀有的賺。
你丫的共享單車心裏沒點逼數?
說白了就是一個租賃經濟,隻有收費業務,沒有免費業務。任何強推免費策略、追求規模增長都是飲鴆止渴。
無非看什麽時候死而已?
既不敢恢複正常定價,怕趕跑用戶,資本又不會持續輸血,資金鏈持續緊繃,最後陷入挪用消費者押金、拖欠供應商貨款的泥潭。
商業模式不行不代表沒人賺到錢,一旦委身巨頭,摩拜創始人不是瞬間財務自由?
安心做大生態中的引流工具,神奇的發現免費+收費的雙層結構居然有了?
這兩年的p2p的高息定價,某種意義上也帶有補貼意味。作為信息中介的p2p,撮合出借人和借款人,本來屬於雙邊市場。
但出借人不是被網絡效應吸引,隻是被高息吸引,結果也走上進退兩難的死胡同。降低利息,出借人就跑了。維持高利息,隻能尋找低質量借款人,承擔不良率攀升的惡果。
硬生生逼著很多平台幹脆走上龐氏騙局之路,偽造假資產騙用戶。部分有良心的平台堅持找真資產,但終究不敵經濟周期的下行壓力,現在……
免費絕對沒錯,
它走到極致便是收費。
免費帶來充裕,而每種充裕都會創造一種新的匱乏,用戶願意為匱乏付費。
看看現在最火的兩個風口:內容產業免費信息浩如煙海,用戶願意為真正的知識付費對不對?
視頻領域免費的代價是越來越長的廣告,用戶願意為除廣告體驗付費、願意為熱門劇集提前看付費是不是?
甚至不用你出力,
用戶是不是哭著喊著把錢送上門?
便宜的東西,隻有下單那一刻覺得值,用起來的時候沒一天省心,
質量好的東西,花錢那一刻是肉疼的,但用起來每天都很快樂,感覺賺翻了!
誰說得屌絲者得天下?
他們都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