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利國利民

字數:5805   加入書籤

A+A-




    嚴成錦順著陛下的目光望去,張家兄弟感情極深,當然,僅限於不談錢的時候。

    張鶴齡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臣家中清貧,隻買了一個熱水囊,才要兩人共用。”

    他年歲大了,天太冷,陛下是寬宥之人,想必不會怪罪。

    弘治皇帝發現,不少大臣手中捂著一個“枕頭”,半遮半掩藏在袖口裏,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來。

    “呈上來,給朕瞧瞧。”

    蕭敬連忙小跑下去,扯著張家兄弟的熱水囊,“兩位爵爺快鬆手”

    “不鬆,價錢還沒談呢!”張鶴齡拽著不鬆手。

    蕭敬加大力度,不由低喝一聲:“拿來!”

    張家兄弟怎會搶得過一個練武的人,頓時被搶走了。

    弘治皇帝摸著這熱水囊,軟軟的,暖暖的,捂在手上極為舒服。

    “嚴卿家,這又是良鄉商鋪流出的玩意兒吧?”

    嚴成錦想了想,道:“是!來大姨母時,捂在肚子上,極為舒服。”

    弘治皇帝和李東陽麵麵相覷。

    這已經觸及到了他們的知識盲區……

    “嚴卿家,何為大姨母?”

    “此乃隱晦的說法,在朝堂上,臣不知當不當講。”

    “說吧,朕聽聽。”

    嚴成錦仔細斟酌了一下,道:“大姨母,是女子的經事。”

    大殿一片死寂。

    大臣的臉色變得不自然起來,偷偷瞥了弘治皇帝一眼,看到陛下露出些許笑意,一閃而逝。

    “這熱水囊朕買下了,還缺一個,誰還有,朕讓司禮監結銀子。”

    不用想,定然是給皇後和太後備的。

    張家兄弟樂了,一會兒再狠狠敲陛下一筆。

    下了朝,

    弘治皇帝擺駕坤寧宮,進了寢店,隻見張皇後在與太子妃閑聊,“皇後,朕有一物給你。”

    蕭敬連忙端上來一物。

    “這是?”

    “天寒了,捂在身上極為舒服,朕給太後也送去了一個。”

    弘治皇帝覺得,大姨母這詞有些不文雅,同床共枕十餘年,經事這種事,本無需避諱,但太子妃也在……

    “臣妾在坤寧宮不冷,倒是太子妃常來陪臣妾說話,走動容易受寒,不如就給太子妃吧。”

    “母後大恩,臣妾身子尚可,還是留著給母後吧。”太子妃行禮推辭。

    “是朕考慮不周,再買一個就是,不必謙讓了,送去東宮吧。”弘治皇帝吩咐蕭敬。

    ……

    良鄉,

    雪地裏,流民在開河道,二十多裏長的水路,被挖掘出來十丈寬。

    張賢親自來督工,帶著三班捕快,下地挖土。

    要不是漲了三成薪俸,衙役們早就不幹了。

    嚴成錦站在堤壩上,放眼望去,有點像勞動改造,流民們揮著鋤頭,挑著泥土和大石。

    進度比預料中,還要快一些。

    修成後,這將是北直隸唯一的內港。

    良鄉清貧,有太多這樣的流民,商人多了之後,他們能做些小買賣,混些銅板。

    連通漕運後,良鄉能直接將貨物,送到天津港。

    良鄉河港開通,要雇傭不少力役,流民又多了個生計。

    江南造船廠的發展曆史,嚴成錦就知道,造船廠有多重要。

    有了造船廠,就能將紅夷大將軍裝在船上,爭搶海上的疆域,占領海上資源。

    “良鄉可還有空地?”

    一聽嚴大人這話,張賢知道又要興土木了,“工坊的西南,還有一些查抄來的空地。”

    嚴成錦去轉了一圈,離內港碼頭不算遠。

    回到府上,拿出劉大夏給的造船圖紙。

    幫劉大夏,不僅是為了挪兵部尚書的位置,更是為了得到他的圖紙,在良鄉開船廠。

    良鄉的水路開通後,需要商船將貨物運出。

    一艘商船的造價,跟後世一台跑車差不多。

    良鄉若開了船廠,能給流民提供許多崗位,這是大明第一座大型的製造場。

    隻是,船隻屬於戰略物資,不能私自建造,對船的規格有嚴格要求。

    也有許多人偷偷建造。

    嚴成錦要做的是合法買賣,不怕朝廷清查那種。

    要造船,還得朝廷允許。

    想了想,便去都察院值房寫了一封疏奏,命方學送到內閣。

    當上右僉都禦史後,戴姍便讓方學做嚴成錦的部屬。

    迄今為止,方學是唯一一個認同嚴成錦苟道的人。

    歸於嚴成錦的屬下,自然是希望學習苟道,成為都察院的金牌禦史。

    “本官問你,此去要注意什麽?”

    方學仔細想了想,道:“將疏奏親自交給李公,他人不可染指。”

    “李公不在,又該如何處置?”

    方學沉吟片刻,心裏想著如果是老高兄,會怎麽做?

    “在案上放一張紙條:李公親啟,他人勿動。”

    “若李公將本官的疏奏留中?”

    “彈劾李東,阻塞言路,交付陛下時,再趁機越過內閣,直接將疏奏呈給陛下。”

    嚴成錦點點頭,你已得我苟道真傳,孺子可教也!

    ……

    內閣,

    李東陽抱著熱水囊,翻閱各地呈上來的疏奏。

    方學走進內閣值房,看李東陽正好在,心中一喜:“李大人,這是都察院呈上的疏奏,還請大人票擬。”

    看李東陽打開後,他並未退去,因為疏奏有被留中的可能。

    “這臭小子真能折騰!”

    劉健回過頭,不用問也知道,是都察院那個慎重的家夥。

    “又彈劾誰了?”

    “他要在良鄉開辦造船場。”

    劉健和謝遷相視一眼,自丘濬上疏嚴管海禁後,船隻就成了管製品,需朝廷監管才能開辦。

    “不開海禁,要造船廠做什麽?”

    “將疏奏拿回去,告訴嚴成錦,此事不可!”

    “嚴大人說,此舉是為了良鄉的流民。”方學道。

    “先票擬,交給陛下批紅吧。”

    李東陽在上頭寫了意見,等陛下做決定。

    看見疏奏並未被留中,方學這才退了出去。

    嚴成錦聽說李東陽寫了票擬,就知道一會兒要麵聖。

    果然,沒一會兒,暖閣的小太監來宣。

    從袖口掏出來二兩銀子,小太監笑道:“嚴大人破費了,陛下是為了造船廠一事。”

    嚴成錦大步踏入殿中。

    弘治皇帝在禦前踱步,似乎正等著他來呢,“朕閱了你的疏奏,要船讓工部督造就是,何須再建造船場?”

    “陛下,臣要的不是船。”

    弘治皇帝額頭皺成川字,道:“不要船,你辦船廠做什麽?”

    “臣要的是船廠……”

    在上一世,有許多由大型工廠衍生成城鎮的社區,有了工廠,就有了學校、超市、電影院,像一個微型小鎮。

    良鄉雖然沒有這麽強大的能力。

    有了一家造船場,流民問題或許就能解決大半,人人能吃上飯,有衣服穿。

    “良鄉依舊清貧,有許多流民吃不飽飯,有了造船廠,男人能賣力氣賺工錢,還能去碼頭當力役,女人能刷船漆,打掃地板…”

    弘治皇帝看向嚴成錦:“流民懂造船?”

    當然不懂,可是臣有劉大夏的圖紙啊……嚴成錦想了想,道:“臣相信宋景,一定能造出船來。”

    有圖紙,再找一幫匠人,應該能弄出來。

    嚴成錦不希望工部的人,看到劉大夏的圖紙。

    弘治皇帝麵色古怪,這宋景是天上派來的神仙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