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墨問
字數:3812 加入書籤
蕭紅衣的身份是漱玉在見到駝背老頭出手時才確定下來的。
蘇幕遮剛知道時,心中也有些驚訝。
荊州城蕭家偶然間曾得到一份青丘居士遺留在世的劍譜,得以在四五十年前迅速崛起,成為江湖上赫赫有名的劍術名家。然而,在十年前,蘇詞率北府軍攻進荊州城時,蕭家一夜之間遭到了滅頂之債,雞犬不留。
蘇詞進城後曾派北府軍調查,但很快戰事吃緊,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蘇平仄皺著眉頭,意味不明的嘀咕一句“想不到蕭家竟然還有人活著”,便沒在說話了。
稍事休息,蘇幕遮領著漱玉在衛司空等人陪同下登上了高台。
憑借賑濟災民的功績,蘇幕遮在百姓心中地位很高,當看到一襲烏衣蟒紋的身影在前呼後擁中出現在高台上時,百姓頓時歡呼起來,在棚裏靜候比試的高手也紛紛走出來翹首打量。
蘇幕遮向百姓招了招手,在喧囂落下後,方坐在位子中央的軟塌上。
武比很快開始,首先登場的便是重頭戲:墨家弟子梅溪詞對陣司馬遼。
司馬遼的實力,蘇幕遮是了解的,但梅溪詞的功夫,蘇幕遮所知不多,漱玉曾提到皆是墨家尋常的功夫,但再尋常功夫在高手手上也能玩出花兒來,家有妖孽的蘇幕遮對此深有體會。
司馬遼一身灰衣,一步一步走上了比武台,蘇幕遮知他又在故作深沉了。
等他站定,早已等候的梅溪詞拱手道:“請賜教!”
司馬遼點了點頭,抽出長劍,彈劍道:“此劍乃海外寒劍精英,吹毛斷發,劍鋒三尺三,淨重六斤四兩……”
蘇幕遮扶額。
“請賜教!”司馬遼話說完,目光盯在梅溪詞劍柄上。
梅溪詞還是首次聽到這樣的開場白,不由的一愣,無奈之下將背上油布包著的長劍取出來,斜指地,道:“墨問!”
“好名字!”司馬遼讚一聲,腦中想著回去也要為自己的長劍取一霸氣的名字。
“長劍墨問,劍鋒三尺七,劍刃鋒利,與墨尺劍迥異。”漱玉站在蘇幕遮身後,低聲道:“相傳這把劍乃公輸盤佩劍,被墨子在‘鉤拒之爭’中贏得,在傳到墨子一梅姓弟子手中後便不再見記載,如此看來,梅溪詞來頭不小啊。”
“钜子在兵器穀一戰猝亡後,墨家很快便分崩離析了,墨家弟子流落江湖並不稀奇。”蘇幕遮盯著墨問,“倒是這墨問,時隔‘鉤拒之爭’離開公輸盤數百年後竟再次回到了建康,讓人慨歎。”
公輸盤或許陌生,但若稱魯班的話便耳熟能詳了。
今世魯班不僅是木匠鼻祖,同時也是一位兵器設計大師與武學大師。
仔細說起來,公輸盤與墨子的“鉤拒之爭”與楚國有莫大關係。
春秋之年,公輸班自魯南遊楚,應楚王所求,為楚國兵士量身打造了兵戈利器“鉤拒”,助楚伐宋。主張兼愛、非攻的墨子聽到消息後,晝夜奔馳楚國阻攔出兵,在楚王宮中以墨尺劍為器,與公輸班打造的兵器“鉤拒”進行了一番比逗。
那一戰並不慘烈,點到為止。
但兩位宗師在見招拆招之間,演繹了最為燦爛的劍術,讓旁觀的楚王受益匪淺,以至於三年後楚王劍術大成,在建康城牆上挫敗了來犯的古越王無疆——其時劍術冠絕古越國,自封為“劍聖”。
江湖人至今對“鉤拒之爭”神往不已,但楚國宮廷關於那場較量的記載早在戰火中遺失了。
至於“鉤拒之爭“結果,公輸盤使盡渾身解數,“鉤拒”卻始終攻不破墨子的防守,在一晝夜後敗於墨子之手,並將貼身佩劍輸給了墨子,這也是“墨問”劍的由來。
墨家劍法暗合“兼愛非攻”之意,主張無鋒不攻而有德。
如墨子所持長劍,劍身通體漆黑如墨,無刃無鋒,平平若尺,量天地正義,是以名為墨尺劍。
“墨問”劍卻因得自善攻的公輸盤之手,劍鋒銳利,因此漱玉言說墨問劍與與墨尺劍迥異。
倆人打過招呼後,司馬遼手剛動,墨問劍的劍光已飛起。
司馬遼似早有準備,長劍一橫,擋住墨問劍的斜刺,身子後退一步,隨之又踏前一步,劍如斜風細雨,點點銀光籠罩住梅溪詞周身,如一張網,眼看要將梅溪詞罩住。
情勢凶險萬分,台下的百姓情不自禁的屏住了呼吸。
梅溪詞卻一點也不慌張。
蘇幕遮倚在軟榻上,見梅溪詞的墨問劍隻是簡單的在銀光中輕輕一磕,頓時群星散亂,司馬遼攻勢頓泄。
“墨家劍法樸實無華,以力取勝,以拙取巧。”漱玉低聲說與蘇幕遮,“墨問劍輕磕之處,正是‘斜風細雨劍’著力處,唯有在劍網收緊時才暴露出來。梅溪詞機會把握的恰到好處,眼光毒辣可見一斑。”
“劍法如何?”蘇幕遮問。
“梅溪詞劍招不過是墨家普通劍法,但他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漱玉說到此處,看了一眼比武台,“司馬遼內力不濟,梅溪詞隻要使出墨家‘粘’訣,司馬遼兩招之內必落敗。”
果真,比武台上的梅溪詞在輕微轉身避開司馬遼的劍芒後,墨問劍驀地一彈,打在司馬遼劍身上,震的司馬遼虎口發麻。待司馬遼撤劍準備再次進攻時,他的長劍卻似被墨問劍黏在一起,抽不回來了。
司馬遼大驚失色,抬眼看了梅溪詞一眼,見他麵色從容,心下不由地一惱,猛地抽劍,劍卻隻回了幾分。
梅溪詞的墨問劍緩緩地將司馬遼長劍壓低,迫使司馬遼唯有佝僂著身子方能不棄劍時,輕聲道:“你輸了。”
司馬遼抬頭看他,目光熾烈,絲毫不因落敗而懊惱,更像是找到了新的前進動力。
司馬遼再抽劍,劍輕鬆的撤了回去。
梅溪詞也收劍,拱手道:“承讓。”
梅溪詞讓司馬遼輸的極為體麵,司馬遼心服口服,恭敬的回了一句“甘拜下風”,轉身下了比武台。
司馬遼攻勢如水銀瀉地,轉眼間卻落敗,台下百姓不禁嘩然,想破頭皮也不知司馬遼為何輸了。
虛對梅溪詞這一招卻不意外,倒是漱玉讓他驚豔:“能看出勝負之數的高手眾多,但能將墨家典故、招式信手拈來,道出取勝之法與招式的人絕對不多,漱玉姑娘果然聰慧,怪不得卜商先生也自歎弗如。”
“大師謬讚,漱玉不過是書讀的多罷了。”漱玉謙虛的屈了屈身。(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