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成年小學生與少年大學生—2
字數:2780 加入書籤
徐奧林雖然世世代代居住在涼州,但是他所承襲的學術卻來自遙遠的中原。
隻是在漢朝以後,他所承襲的那門學問酒逐漸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愛罷出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更是幾乎無人知曉他們的行蹤,儼然成了隱秘起來的一股神秘力量。
隱秘起來的力量對於官府來說,往往意味著不可控的潛在威脅,再加上他所承襲的那門學問之中,的確能夠讓信徒產生極強的服從力,這就讓儒家控製的朝天感受到了恐慌,他們懼怕那種無畏的犧牲,更懼怕那種無謂的犧牲被用來衝擊他們已經掌握在手的權利,所以他們極力打壓這股學術力量,更是在公開場合不斷的詆毀他們,有意無意的將它們形容是類似魔鬼附體而變成的恐怖戰士。
於是他們的流派就不得不更加隱秘的行動,甚至遷移到儒家朝廷所不甚注意的西北涼州,在這裏生根發芽,不斷地將它們曾經的輝煌延續下去。
然而涼州並不是一個文教昌盛的地方,雖然這裏的黎明也保留著勤勞智慧的華夏風采,然而,常年的戰亂還是讓他們的學問在傳承之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不過,他們卻沒有因此而丟掉老祖宗傳承下來的創新精神,在這西北的荒漠之中,他們竟然也有了不少新的發明,麻鋼便是其中之一。雖然有很多也麵臨著同樣的失傳難題,但他們仍舊認為,複興自家學派的輝煌時刻遲早會出現在他們的麵前。
然而,新的戰亂卻不期而至,更加猛烈的衝突出現在了涼州的大地上。本地最強橫的世家大族宋家,竟然和一股新興勢力產生了劇烈的摩擦,隨後更是爆發了大規模的衝突,導致多個勢力卷入其中。隨後這股新興勢力又引起了鮮卑人的覬覦,規模更大的一場混亂正向他們撲麵而來。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為數不多但卻能力超凡的弟子們,卻發現了這股新興勢力的驚豔之處。他的水車在渭水之上不停的翻轉,而送到他那裏的羊毛,竟然在短短的時間之內變成了一件件可以穿戴的衣物。
徐奧林在得知這件事之後,瞬間就想起了本學派先賢們的各種偉大創見。恍惚間,他似乎看到了先賢們的身影在自己麵前複活,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號召力,促使他不顧一切的來到漢陽郡,想要見識一下那位名叫蘇寧的年輕人。
恰巧在這個時候,鮮卑人的動作越來越大,他們想要拿下整個涼州,從這裏得到他們想要的技術。然而蘇寧沒有因為敵人的強大而做出絲毫讓步,他積極組織各種抵抗措施,包括招募新兵、打造新兵器、從並州及其它地方引進各種可以使用的戰略物質。
麻鋼在這個時候也成了蘇寧點名需要的東西。雖然在後來的戰爭之中,他的表現遠遠比不上同期抵達漢陽郡的洧水。但不可否認的是,黑塔正是借助了麻鋼製作的鐵製馬鐙和新式兵器,才在北方草原上一舉擊破了鮮卑王庭,並在雁門關外配合其他兩路友軍大破和連所部。
這種一錘定音的表現,雖然掩蓋在蘇寧戰略決策和黑塔個人勇武的光芒之下,但明眼人還是很快發現了麻鋼的光輝之處。
蘇寧就在戰爭進入尾聲的時候,下令加快了相關的生產計劃。他徐某人的社會地位,也因為老鳥和蘇寧的重視而很快提高。
這讓徐奧林更加意識到,蘇寧是和他有著類似信仰的人物。這讓他有一種想要表明自己是右派身份的衝動。然而,在經過和長老們的一番激烈爭論之後,他最終還是強迫自己按捺下心神,準備繼續觀察蘇寧一陣子之後,再做出最後的決定,畢竟,他們這個學派受到朝廷的打擊已經太久太久,他們並不能輕易的相信任何朝廷的走狗,尤其是蘇寧這種為了朝廷可以屠戮草人的朝廷鷹犬,更是與他們新鮮提出的理念有所相悖。
於是他決定前來參加這次考試,這是深入了解蘇寧的最佳方式,學習他所貫徹的理念,便能夠盡快得知他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同道中人。
不過蘇寧的這次招生考試難度很大,有很多題目就連刺史大人也做不出來,所以他們必須進行精心的準備,好在蘇寧為參加考試的學子們早就準備了一份應考指南。
這本書作為考試參考用書很快成為士子們的必備書籍。即使是不準備參加招生考試的門閥子弟也大都特別喜歡其中記載的各類知識,尤其是天文地理數算曆史之類的東西,經常會出現讓他們拍案叫絕的精辟點評,和讓她們悠然神往的新鮮描述。
蘇寧對於世界自然地理的介紹傾向於對各種神奇景色的描寫,什麽尼亞加拉大瀑布,什麽澳大利亞的變色螢石,什麽複活節島上的特大石像,什麽……都在他的描寫之下,神氣活現的出現在了讀者們的眼前,讓他們頗有一種想要去一窺究竟的衝動。
這正是蘇寧想要看到的結果,他巴不得這些有錢有勢的世家子弟們能夠踏上發現新大陸的旅途,將廣闊的未來前景展現在大漢民族的子民與知識分子麵前。
由於自然地理的局限性,遼闊的太平洋舒服了漢人祖先向東航行的腳步,高聳的青藏高原,又讓相機太索的步伐充滿了艱難險阻。西北幹旱的戈壁與西南潮濕的叢林也都阻斷了祖先們向外探訪的腳步。這讓生活在黃河與長江流域的漢族們,天生比其他民族更不容易發現外麵的世界。
雖然宋朝元朝對於海外航線的拓展持續了數百年,但依賴榫卯結構的造船技術,讓海船無法承受巨浪的拍打。海洋貿易的暴利又成了官府豔羨去因為貪腐而不能將其利潤盡數收歸國庫的罪惡貿易。於是到了明清兩朝閉關鎖國的政策開始占據大部分的曆史時空。最終導致了中國曆史上百年的屈辱。
然而這一次,蘇寧絕對不會讓這種事情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