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二王同日抵京
字數:2721 加入書籤
出乎楊廣意料的是,當他走進臨德殿時,卻一眼望見秦王楊俊也站在殿內。
父皇楊堅正手拿一道奏章,向楊俊詢問著什麽,殿內除他二人之外,隻有尚書左仆射高穎一位朝臣陪侍在側。
隻聽楊堅衝楊俊問道:“依朕觀之,你的這位妻兄頗有些狂妄自大啊。此前,朕屢屢得報,查知蕭綜、蕭岩確和南陳朝中暗地裏往來密切,不無叛隋投陳之意。怎麽,崔弘度到江陵上任還僅十幾天的功夫,就上章給朕,信誓旦旦地宣稱蕭綜決不會叛隋呢?”
楊俊顯然也是剛剛返抵長安,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又因才一入宮見駕就受到父皇的當麵責問,一時不免有些慌亂,匆匆和走進殿來的楊廣交換了個眼神,賠笑答道:“父皇明察,兒臣這就寫信給崔弘度,問明個中詳情,再據實向父皇稟明。”
“不必了。”楊堅衝楊廣招手示意,要他站到楊俊的上首去,這才攔阻楊俊道,“崔弘度既是你第一個舉薦給朕的,且又是你的妻兄,朕還把他交給你來節製,再過幾日,朕就有詔旨給你的。”
楊俊雖碰巧和楊廣同日抵京,卻不知父皇傳召他回京所為何事,此時聽楊堅話中之意,頗有即將調他往南方任職的意思,誤以為父皇要任他為帥,率軍伐陳,頭腦不禁變得興奮起來,躬身應道:“兒臣決不負父皇所托,願為父皇分憂、效命。”
“你先莫急著討好朕,阿縱既已到了,獨孤,就由你先把朕的意思向他兄弟二人說說吧。”楊堅冷冷地瞟了楊俊一眼,轉向高穎,吩咐道。
“臣遵旨。”高穎從容向楊堅施了一禮,側過身,正對著楊廣、楊俊兄弟二人,開口說道,“皇上已決意擇時舉兵伐陳,傳召兩位王爺回京,正為委以伐陳重任一事......”
聽高穎話說至此,楊俊倒還罷了,楊廣頭腦之中不禁犯起了糊塗:此前在汾河驛,五弟明明已宣讀了父皇的詔旨,冊任自己為執掌京畿軍政庶務的雍州牧,同時兼任職在中樞的內史令,怎麽高穎又說父皇傳召自己回京,要委以伐陳重任呢?
“皇上有意在壽春新設淮南道行台,在江陵新設山南道行台,不日即將下詔,冊任兩位王爺為淮南道行台尚書令和山南道行台尚書令,主要負責籌劃興兵攻陳事宜。”高穎接著說道。
楊廣猶在沉吟之中,身旁的楊俊已忍不住向高穎開口問道:“那本王現在所領秦州總管一職,又該向何人交割公務呢?”
“阿祗,你無須向任何人交割差使,暫時仍以秦州總管的身份兼任山南道行台尚書令。”楊堅主動向楊俊解釋道,“但你與阿縱又有不同,待得三兩日,朝廷冊任詔旨下達之時,你就須立即趕赴江陵上任,至於秦州方麵的差使,朕稍後自會調虞慶則和長孫晟二人前往暫代你打理的,你不必有所顧慮。”
“父皇的意思,是欲要兒臣遙領淮南道行台尚書令一職,而不立即前往壽春赴任嘍。”楊廣也不由得衝楊堅抱拳問道。
“朕不是已冊任你為雍州牧兼內史令了嗎?怎麽,還沒上任,就想著重新帶兵打仗去了?”楊堅嗬嗬笑著對楊廣說道。
楊廣越聽越糊塗了:如果說父皇要三弟楊俊暫且不必交卸西北的差使,先行趕赴江陵就任新職,是為了迷惑南陳的話,那麽依此做法,自己也該和楊俊一樣,先不必卸任並州總管,徑自往淮南上任去了呀,怎麽父皇還要將自己先調回長安,改任雍州牧兼內史令,再下詔冊任為淮南道行台尚書令,如此豈不多此一舉了嗎?
“你的事,稍後朕自會單獨向你交待。趁著阿祗現在還沒卸任西北的差使,你把太子昨日所上奏章的主要內容轉述給他二人聽聽,朕想瞧瞧,他們對那件事是怎麽個想法。”楊堅似乎看穿了楊廣的心思,不急不忙地岔開話題,又向高穎吩咐道。
殿內君臣四人當中,唯有高穎一人深知楊堅如此行事的真正用意何在:在任用哪位皇子為伐陳主帥這件事上,朝中、宮中目前都存在著激烈的爭執和較大分歧,楊廣和楊俊雖然都是楊堅初步選定的伐陳主帥的人選,但太子楊勇近來一直緊盯伐陳主帥這個位置不放,迫使楊堅一時間還難以做出最後的決斷,要楊廣和楊俊二人身兼南北二處的差使,也正是由此而來,免得過早明確伐陳主帥人選,會冷落了太子那顆勇於任事,為國建功拓土的心。
可是,即連高穎也不明白,今日兩位初步選定的伐陳主帥人選剛剛返抵長安,入宮見駕,皇上為何要急於拿出太子昨日新上的一道奏章,叫楊廣、楊俊兄弟二人當場表明對太子在這道奏章中所稟陳及建言之事的態度。要知道,太子楊勇在這道新上奏章中談到的是和目前所議的伐陳風馬牛不相及的一件事:移民。
隻因東都轄下的關東諸州府地少人稠,加之在近一年來朝廷推行的大索貌閱過程中,經過重新登記造冊,增加的編民數量幾乎占到了大隋境內的三成左右。如依照高穎先前所獻輸籍之法列下的章程,朝廷須按人丁百畝的數目給授這多達二十多萬新增加的丁壯田畝,供其耕種,但是,關東諸州府麵臨的形勢是,當地的世家豪右霸占著約九成的田畝,可供朝廷給授新增丁壯的荒地極其有限,這就給出鎮東都的太子楊勇帶來了一個難題:一旦朝廷不能拿出足夠數目的荒地(或稱之為無主之地)授予二十多萬新增出來的丁壯,那麽在客觀上這多達二十多萬丁壯(連同他們的家小,遠不止二十多萬)就將成為無地可依,無地可種的浮民,浮民一多,民間難免產生動蕩。
基於這種情況下,楊勇才上章,請求朝廷準許將關東新增加的這二十多萬丁壯連同他們的妻兒家小一並遷往關內、西北人煙稀少之地,以解決無田可授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