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太陽帆概念

字數:3411   加入書籤

A+A-




    往白了,這玩意就是重力損失越越好,這樣燃氣發生器f-1的發動機比衝劣勢基本上完全被避免。

    因為第二級的煤油發動機飛行到25分鍾,基本上就被扔掉了,所以二級這個死重基本上已經不複存在。

    不管怎麽設計,一級和二級越早扔掉是越好的,在正常情況下一級發動機的死重最大,然而設計圖的這個火箭不一樣,這是二級死重最大。

    而到了這個時候,三級發動機就開始脫落了,比衝的優勢便是逐漸體現出來,比衝搞的一個好處,就是用更少的燃料達到更高的速度。

    而第三級火箭便是高比衝的氫氧發動機,隨後第三級火箭發動機,會將整個火箭送出大氣層,但是卻沒法達到低同步軌道。

    所以這個時候第四級發動機便是開始運作,而第四級也是氫氧發動機,繼承第三級發動機推力所帶來的速度,直接飛到低同步軌道。

    高同步軌道和低同步軌道,是由太空到地麵的距離決定的。

    一般而言,低同步軌道便是一些氣象衛星,間諜衛星,以及通訊衛星等衛星的日常運行軌道。

    因為無論是通訊的電磁波,還是間諜衛星上所搭載的各種傳感器和攝像頭,都是距離地麵越低越好,但是也不能太低,否則就掉下去了。

    而高同步軌道,便是空間站等各種設備的日常軌道,例如國際空間站“聯盟號”,華夏的空間站“宮”,以及哈勃太空望遠鏡等。

    一般而言,無論是低同步軌道,還是高同步軌道,都是會慢慢掉進大氣層內的,隻不過時間不一樣。

    所以高同步軌道的空間站等設備,一般都安裝有引擎,防止掉到低同步軌道上去。

    若是空間站掉到鐐同步軌道,那就完蛋了,因為空間站本身的體積便是非常的龐大,僅僅靠著空間站上的引擎,不足以將其再推回高同步軌道上。

    所以采礦飛船的部件,需要運送到高同步軌道上,等待接下來的火箭發射,在太空中組裝。

    實話,葉凡的采礦飛船要比空間站要更加的高級,屆時采礦飛船會啟動電磁推動引擎,直接飛往月球。

    “這個設計方案雖然是好,但還是有很多的漏洞,例如使用離子引擎推到高空中,再在空中點火,那麽這對於火箭的穩定姿態來,絕對是一個嚴肅的考驗。”

    “是啊,趙博士的沒錯,若是在空中點火,那麽火箭頭重腳輕,很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導彈,直接往地下砸了。”

    “更何況離子引擎的體積非常,隻有巴掌大,若是強行讓其提供數千噸的推力,那麽引擎本身對材料的壓強就會變大,這對於我們現有的材料依舊是一個考驗啊。”

    此時會議室裏也是你一言我一語的著,而蘇鶯在拿出這個方案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想到這些問題。

    她之所以會在這裏出來,為的就是集思廣益,讓大家將問題解決掉,如果實在是不行的話,就隻能換一種方案了。

    “葉總,你覺得這個設計方案如何?”此時的蘇鶯也是將目光投在了葉凡的身上。

    “不不不,我要是會設計火箭的話,我就親自上陣畫草圖了。”葉凡也是搖了搖頭,開口笑道。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專業的事情還是要丟給專業的人去幹。

    以葉凡的係統內的黑科技,足以讓他設計出來一款劃時代的火箭,而且還像是馬斯磕公司那種可回收的火箭。

    然而一個公司拿出一兩項科技,已經可以算是逆,三四項劃時代的黑科技,還可以被稱之為選之子。

    若是黑科技像是下餃子一樣接二連三的丟出來,那麽就不是什麽逆不逆的了,而是怪物啊。

    人類對於怪物是不會有尊敬和膜拜的,隻會變著法子將其消滅。

    “隻不過我跟中科院的教授,還是挺談得來的,所以我從他們那邊,得到了一個新的宇宙動力引擎,想聽聽嘛?”葉凡看著眾人,開口道。

    “嗯,葉總您請講。”蘇鶯也是開口著。

    畢竟以葉凡的大唐科技的體量,跟中科院有點交情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他們壓根不知道這隻不過是葉凡隨口胡扯的一個借口罷了,這就是他從係統兌換的引擎“太陽帆”。

    “我根據他們的新方案,拜托了幾個老教授和航專家優化過了一番,現在還是處於試驗階段,下個月就可以開始在大唐重工投產了。”

    葉凡開口著,讓起源連接了會議桌上的全息投影模塊,隨後顯示出了一副新的圖案。

    “我們人類什麽時候才能飛出太陽係,一直是我們非常關心的問題,目前而言,我們所發射的最遠的航器,是旅行者一號,已經距離我們超過200億公裏。”

    “然而即便是如此,距離我們最近的比鄰星,也需要飛行超過七萬年的時間,如此長遠的時間,對於我們的壽命而言,根本就完全達不到。”

    “所以這是一種新型的無工質引擎,叫做太陽帆,也叫做光帆,最早在四百年前由著名的文學家開普勒所提出來的理論。”

    葉凡指了指全息投影上麵的文字,然後所有人都是聚精會神的看著。

    他們作為航空航方麵的專家和優秀畢業生,對於這些宇宙方麵的推動引擎,他們不能全知全能,但也是基本上了解的挺多。

    所以對於這個太陽帆,他們也是知道的,在業內也並不是什麽新鮮的玩意,然而這東西在現階段是根本沒法造出來的,而且造出來了也沒啥用。

    在四百年前,開普勒根據彗星的形狀進行了一番思考,提出了太陽光可以提供一種“壓力”,才迫使彗星形成了長長的彗尾。

    若是可以利用這種能量話,或許可以用來進行星際航校

    在1978年,歐拉正式提出了光壓的存在,最終在1901年由俄國物理學家列別捷夫首次測量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