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番外:萬國衣冠拜冕旒(下)

字數:5830   加入書籤

A+A-


    求書,找書,請發站內短信給管理員,手機閱讀更精彩,手機直接訪問 bqg8

    強烈推薦:

    此為防盜章, 購買比例50,比例不足的小天使等6個小時再來吧

    伴隨季簡的名字出現的還有泰伯、仲雍二人的名字,通過追憶這兩位姬昌孝友的伯父,周部內部再一次掀起了要求換繼承人的浪潮。

    比幹:伯邑考同學, 我到底該說你什麽好呢?你的人緣不行啊!

    當然實際上,周人權貴要求更換繼承人和伯邑考的人緣關係不是很大。

    大商的傳統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而且曆代商王中, 與先王互為兄弟的實在不少,可能連續三四位商帝都是同父所出的兄弟, 而這個傳統,無疑也影響到了周邊的方國部落。

    即使是在繼承人確定之後,他的兄弟依然不會完全打消自己的野心, 這也是應有之義。

    關於伯邑考之死, 以及姬昌的繼承人最後為何會是姬發,後世的史學家們也多有討論。

    主要的說法有兩種, 一種是伯邑考兄弟十人中,德重才高者唯有日後的武王姬發以及周公旦,所以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發為世子;另一種說法則是伯邑考身體不好, 早逝,因此繼承人變成了他的二弟姬發。

    姬昌十三歲生伯邑考,十五歲生姬發, 參考身體發育狀況, 伯邑考確實有可能先天不足, 而武王姬發同他的幾個弟弟們相比, 也屬於英年早逝。

    這個例子可以參考八歲登基的康熙皇帝,一直到康熙十一年,他才有第一個沒有早夭而是成功長大成人了的兒子胤禔,之前生的幾個兒子可是盡數夭折了,而康熙時代,無論是醫療條件還是生活條件都比大商時代要好上不少。

    按照推斷,可能伯邑考的身體狀況確實不是很好,所以周部權貴才會希望更換世子,誰知道伯邑考會什麽時候突然駕鶴西去呢?

    在王室曆史上,因為繼承人的驟然逝去而引發的亂子實在是不少,足夠令人警醒了。

    諸侯大朝之後,姬昌被留在了朝歌做客,根據大商的官方說法,是讓他和季簡好好交流一下親情。

    偶爾顯露出自己熊孩子本質的帝辛興致勃勃地提議要不要將姬昌永遠地留在朝歌,讓他再也回不了周原。

    比幹:子受,你的智商還在嗎?

    《封神演義》裏對這一段有所提及,帝辛在他的寵臣崇侯虎的慫恿下將姬昌幽禁在了羑裏,還把一心救父的孝子伯邑考宰了變成了肉餅餅送給姬昌食用,前半段內容還被記載在了《史記》之中。

    但是實際上,這一段話裏簡直是錯漏百出,比幹都不想說什麽了。

    首先,大商已經步入文明社會很多年了,把別人家的繼承人說宰就宰了,真當大商那麽能嗎?

    其次,羑裏地處於安陽城附近,而商都變成朝歌已經好些年了,大老遠地把姬昌關押在羑裏一點都不安全,真要關人的話,應當是選擇朝歌附近的地方才對。

    最後,崇侯虎並不是帝辛的寵臣。那位名為虎的崇侯是最被推崇的高宗武丁時代的武將,還是武丁的三大心腹愛將之一,戰功赫赫,需要注意的是,他曾經將包括周在內的許多方國打成狗,讓他們趴在地上仰望大商爸爸。

    帝辛的意思,是斬草除根,把姬昌宰了,讓周部就這麽亂下去吧。

    比幹真是不忍直視,這個時代做壞事真是一點都不掩飾啊,讓他深深地感覺自己壞得冒黑水。

    我分明還是個純潔的好寶寶啊!

    比幹的方法也很簡單粗暴,從商到周的那一段路上有許多的山林,隻要找一個地方,做成山體塌方或者泥石流的假象,就能讓姬昌的意外死去變得名正言順。

    要比幹來說,商帝因為忌憚季曆而手段粗暴地把人弄死什麽的,難免為人詬病,把事情做成“意外”,不僅能降低大商的嫌疑,還能在適當的時候把事情扯到天譴上去,簡直一舉兩得有沒有。

    姬昌不需要在朝歌留太久,隻要等到多雨的夏季來臨之前把人放回去就可以了。

    而姬昌在路上的行程最起碼也要幾個月,他自己在路上出了意外,就真的一點都不關大商的事兒了。

    姬昌已經被預定了死期,帝辛和比幹等人也就不再計較他的態度,反而言語之間頗為親昵,多番向他打探該怎麽處理子嗣爭位這種事情。

    大商貴族的這種表現,倒是被留在朝歌的姬昌暗暗的放下心來。

    他也知道自家的事情不是什麽密不透風的消息,他被留在朝歌這些日子,肯定有人去周部打探了消息,便是沒有,大商總是有聰明人的,便是猜也能猜出幾分來。

    知道大商的“不懷好意”之後,姬昌反而淡定了下來,大商對他還有懷心思就好,要是沒了,他估計真的離死不遠了。

    比幹:其實我們就是想送你早點去見你爸爸呀嗬嗬噠。

    姬昌是和季簡一起啟程的,雖然他極力邀請季簡跟他一起走,大商這邊也對季簡多有鼓動,但是季簡還是決定返回句吳,畢竟周原那邊的水太深,他怕自己貿貿然趟進去會被淹死。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很快,就傳出了西伯姬昌在回周原的路上不幸遇難的消息。

    在山地地區,森林茂密的地方,是會出現火災,除了人為的事件之外,還有因為雷點火、自燃等導致的森林火災。

    嚴重的森林火災會導致水土流失,畢竟樹都被燒幹淨了,發大水或者下暴雨的時候,泥土還安穩地不動,那才叫怪事,而在水土流失的地方,暴雨容易導致泥石流或山體滑坡。

    這個時代的人也是知道森林火災的,畢竟在故老相傳的故事中,在燧人氏鑽木取火之前,人類的火源就是來源於天然的森林大火。

    死的人不僅是姬昌,還有隨行的諸多人員,隻有寥寥幾人能夠逃脫,畢竟姬昌作為西伯,他朝覲的隊伍人數並不算少,總有人能逃生的。

    而姬昌死於意外,在他遇難地點進行仔細探查就能夠知道,嚴重的森林大火之後,暴雨會導致泥石流,這個時代的例子還沒有那麽多,比幹算是利用了時代之間的信息差,製造了一場完美的“謀殺”。

    幸存者們作為人證存在,也排除了其他部族,最重要是大商的嫌疑。

    至於負責計算姬昌等人的行程、速度,選好地點燒山的那些人,他們屬於比幹精心培養的暗衛,還因為懟的是周部,特意選了和周人有血海深仇的那種,要是這樣他們都會泄漏消息的話,那隻能怪周部的主角光環實在是太強大了,他也無可奈何。

    姬昌死了,可以想見,周部要混亂好一陣子了,畢竟,在他來之前,周部就為了繼承人而爭論不休,伯邑考想要順理成章地作為世子登上周部之主的位置,還有的熬呢。

    西伯姬昌意外身亡,大商表示了沉痛的哀悼,但是私底下,卿士們都挺樂嗬的,尤其是帝辛,更是龍顏大悅。

    沒了一個心腹大患,帝辛又有心思和王後好好造人了,姬昌的死訊傳出來兩個月後,王後妲己懷上了二胎。

    大商這邊氣氛祥和,岐山周原所在,周人們卻亂得很。

    按照正常的情況,伯邑考繼承姬昌的西伯之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周人內部本身就有對他柔弱的秉性不滿的人在。

    更何況,比幹還特別壞心眼兒地把朝歌的一些流言傳到了西岐。

    姬昌被留在朝歌和其他貴族、卿士的交流是他發表的最後一段內心的想法,他是在回來的半路上死去的,周人當然想知道他在臨死之前的那段時間有沒有什麽想法,在和大商貴族的言談中有沒有談及繼承人的問題。

    當然了,主要是姬昌自己也開始動搖了,畢竟要是他沒有動搖的話,怎麽會在他啟程之前都沒有平息周人的紛紛議論,而是讓他們盡情地發散思維呢?

    這說明,姬昌自己本身既有讓伯邑考繼續當世子的想法,也有改立姬發的這個念頭,隻不過還沒有決定罷了。

    立長還是立賢,本身就是一個亙古以來的難題。

    姬昌最後在朝歌的那一段時間,確實對這個發表過看法,如果能依據姬昌最後的話決定繼承人,那就最好不過了。

    子幹日記:

    感謝現代教育,感謝現代科學,我是比幹,我為知識代言。

    子托登基,將武乙的帝號改成了文丁之後,其他的王子們都領了自己的封地當諸侯去了。

    但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王族依舊留在王都為官的。

    當然了,王子們雖說是被封為了諸侯要去封地的,但是有些人年齡沒有達標,又不像比幹一樣小小年紀就表現得那麽天才、能夠提前獲得成人資格,他們還是需要在王都接受了足夠的教育,並且達到年齡以後才能離開的。

    被遣散的王子雖然現在還能被稱為王子,但是他們是文丁的兄弟,現在的身份是王弟,按照商朝存在過的兄終弟及的傳統,他們對文丁還是有一點威脅的,正是因為這個傳統的存在,新君繼位以後才那麽著急地把自己看不順眼的兄弟派去封地,親近的兄弟留在都城幫忙。

    作為現在名副其實的王子,年僅十三歲的比幹獲封比邑,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他那些年紀沒達標的,受封了之後還要留在都城的小王叔們都可羨慕了。

    王位上的從親爹變成了兄長,很多王族都不習慣,但是一小部分反而是如魚得水。

    商朝的王室和貴族之間也有許多的矛盾,所以很多大官位,商王都傾向於讓自己的近支親族去擔任。

    除了安插自己的親信之外,商王的許多動作還有給自己的親子鋪路的意味在。

    像是比幹,小小年紀受封,待遇和他的叔叔是一樣的,明擺著是現任商王文丁給太子羨安排的幫手。

    在為太子羨安排一個兄弟輔佐的同時,文丁還解決了自己相當疼愛的次子的未來出路,簡直是一舉兩得。

    武乙當了三十五年的商王,文丁在底下熟悉了不知道多久的政務,因此大商這一次的政權交接沒有什麽太大的波瀾。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