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軌道飛行器試驗機

字數:4112   加入書籤

A+A-




    理論上塞式火箭引擎不受高度影響的特性可以造出一種單級入軌、重複使用的太空船,直接從地麵發射進入太空,之後整體完整降落,像傳統飛機一樣全部重複使用。

    很快這個設想就有人開始進行實際研製了。

    沒錯,就是美瑞肯航天局。

    不得不說,那個年代的美瑞肯航天局真是有錢,而且又有錢又有理想,敢為天下先。

    就為這個,唐超也得給他們點個讚。

    他們敢為天下先的行為,不管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都給後來者提供了很多可以摸的經驗,讓後來者節省了很多資金和時間。

    當時他們圍繞這項科技開始了10多年的rs-2200發動機研發計劃,用的是線性結構,就是那種看起來像長方形的火箭引擎,很有未來飛船的感覺。

    跟這個引擎配套的是一個叫做“冒險之星”的單級入軌航天飛機替代項目,三角形的升力體結構機身配上方形引擎,加上無人駕駛概念,那就代表著未來。

    不過這玩意看起來美好,實際上卻困難重重。

    因為需要複用,所以對材料和工藝要求極高,加上技術受限,就導致氣尖引擎時常有不穩定的情況,導致在空中突然推力下降。

    這在升空進入太空的過程中是非常危險的。

    另一方麵隔熱和散熱的問題也牽涉到新材料,一直沒有解決。

    後來他們感覺“冒險之星”方案太激進了,所以就搞了一個小的驗證機。

    畢竟“冒險之星”全重1100多噸,長寬都超過45米,比航天飛機大多了,哪怕大部分都是燃料重量,把這玩意一截不拋的弄到太空軌道也太難了。

    還是小點好,小也能滿足他們。

    於是就搞了長寬高尺寸縮小一半,重量更是隻有原來零頭的1”技術驗證機。

    但是,它的研製也不順利,不僅預算超支嚴重,而且進展也大大落後於原定計劃。

    最終在航天局和洛馬公司一起愉快的花了十幾億美元之後,覺得這玩意還是太先進,現在木有前途,然後就下馬了。

    幾年之後,航天飛機也因為“過於先進”的原因退役,導致美瑞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得不買毛熊家的飛船票進入空間站。

    毛熊也是夠意思,狠狠地宰了它幾刀,船票一年比一年貴。

    唐超現在看到的其實是第二架原型機,第一架原型機已經製造完畢了,在做各種地麵測試,第二架是進行飛行測試的。

    它正在被組裝,沃納帶著唐超去裏邊看了看客艙和駕駛艙。

    這個型號有三個艙,分別為駕駛艙、過渡艙和客艙。

    飛行器的對接口在背上,靠近機首部分,有個向前滑動的艙蓋,進去之後就是過渡艙,也兼任氣閘艙。

    這個艙裏還會裝一些補給,因為按照設計,乘客們會在軌道上待兩個多小時,有一頓簡單的太空餐。

    過渡艙往前是駕駛艙,可以坐兩名駕駛員,往後是客艙,可以坐四名太空遊客。

    雖然現在幾個艙裏什麽設備都還沒裝呢,但是唐超已經能想象它運行時的情景了。

    由於這架飛行器是翼身融合的機身,不是圓柱形機身,不好在兩側開舷窗,所以這架飛行器的舷窗就開在了上邊。

    就在座位的前上方艙壁上,乘客抬頭就能看到。

    等飛船到達預定軌道之後,乘客們可以解開安全帶自由活動,感受失重的奇妙。

    在這期間,座位會放平,為乘客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讓他們可以玩一些失重翻滾、失重飛翔的動作,也可以飄到舷窗旁欣賞美麗的太空和蔚藍的地球。

    這個型號的飛行器性能其實並不好,它的大小跟美瑞肯之前實驗的“ x-33”類似,不過造型更科幻一點。

    而且“x-33”雖然可以像滑翔機一樣在跑道上水平降落,可是起飛的時候卻必須跟火箭一樣垂直發射,不能借助空氣的升力節省部分燃料。

    而這種垂直起飛的單級入軌飛行器,一般的有效載荷能力隻有1%~2%。

    也就是說哪怕設計非常合理,起飛重量100噸的飛行器也隻能運上去2噸貨物,設計不好的隻能運1噸。

    跟分級火箭拋掉死重之後產生的4%、5%有效載荷不能比。

    就像比較出名的重型獵鷹,它的起飛重量大約是1420噸,低軌道運載能力可以達到64噸左右,荷載比達到了4.5%。

    如果是垂直發射的單級入軌飛行器,相同的起飛重量,頂多就能運送28噸的貨物。

    這還是往好了算的理論值,飛行器設計差一點,可能連20噸都運不了。

    而唐超之所以說他這款飛行器性能不好,不是因為它達不到2%的運力,恰恰是它隻有2%的運力。

    他這款飛行器可不是垂直起飛的,而而是可以水平起飛的。

    火箭要想垂直飛起來,推力必須要比重量大,比如推力是10,重量是9才能飛起來。

    但是兩個值也是有限製的,有個合理範圍,不能無限大。

    要不然就會出現推力過大,早早把燃料燒完了,最終飛不到軌道,然後掉下來。

    或者是出現燃料裝多了,重量過大,推力推不動火箭,飛都飛不起來。

    他這種水平起飛的有翼飛行器就好多了,翅膀可以借助空氣的升力,哪怕推力比重量小也沒關係,照樣可以起飛。

    就比如他眼前這款軌道穿梭機,它的起飛重量是100噸,大部分都是燃料,但是六台發動機提供的最大推力隻有93.6噸。

    垂直起飛肯定飛不起來,好在它的機翼可以借助空氣升力,它以50%的推力都可以在跑道上起飛。

    把推力調小,燃料消耗的也少,等飛到高空,空氣稀薄,升力不夠,小推力推不動了。

    沒關係,飛了一段時間,燃料消耗了一些,它的重量不到90噸了,那麽開到100%的93.6噸推力,足以把越來越小的重量推到軌道上。

    本來這種設計可以突破2%的設定,可就是它使用的坎星科技發動機推力太小,並且一台發動機就是一噸的重量,六台六噸。

    為了尋求重量、推力和燃料消耗速度的合理值,導致體型和性能受限,隻能運送垂直起飛方式的載荷。

    好在他的飛行器能飛,也算地球上零的突破,並且科技跨步不算太大,畢竟以前就有實驗。

    也算是他對市場和其他國家應激反應的一種試探。

    而且全部起飛,全部回來,每次就掏個油錢。

    哪怕隻“低價”運幾個有錢人,他也是大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