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督辦
字數:3049 加入書籤
蔣光海不由得啞口無言,一旁的蔣亮急了“江南這裏,最大的綢緞商家就是我們四家了,還能有誰家能拿出來八十萬兩銀子,買下這樣大的股權?”
呂正蒙還沒有開口,人群中走出來一個管家模樣的老者,他躬身說道“不才正在老奴代表海家買下了這份股權。”這個老者一般人不認識,可是,身為大夏江南頂級商家,無論是呂家還是蔣家,還是張家,何家,都認識這個人,他正是海家的總管範寧。他雖然隻是一個奴仆,可是,他出門談生意,代表的都是海家的老封君範老夫人。範老夫人可是出身名門範家,是帝師海世鏡的正妻,皇上都要喊一聲師母的人。所以,江南一帶,誰會不給範寧一個麵子?
看到範寧出現,蔣光海麵若死灰,他實在是沒有想到,橫插一杠子的會是帝師海家。海家不但是他惹不起,就是他背後的靠山也惹不起啊。
到了這個份上,別說是蔣光海,就是李鬱茂也明白過來怎麽回事了。他哪裏會得罪兩江總督的家族,哪裏會得罪當今皇上的師母?李鬱茂笑容滿麵說“既然海家願意接手這份股權,蔣家又背信棄義在先,內務府也行文過來,同意了的。那這個事情還有什麽可說的。就這麽辦吧。”
李鬱茂可是不會提到八十萬兩銀子的事情,他是瘋了才會替蔣光海討要銀子,還是向帝師海家討要銀子。
可是,李鬱茂不提,管家範寧可是十分守禮。他微微躬身,向著蔣光海說“恕老奴冒昧,這裏是我海家準備的八十萬兩銀子的銀票。今天當著知府大人,縣令大人的麵,先給蔣老爺看一下,明天,我們去縣衙辦契約的時候,再如數過給蔣老爺。”說完,範寧拿出來一張大麵額的銀票,正是八十萬兩銀子見即兌現的銀票。這是一種特殊銀票,是大夏最大的錢莊會豐寧發的,海家的存銀。
看到這個蔣光海隻能點頭答應。到了這個時候,他還能不明白,今天的事情,看著是自己兒子去下套逼迫何家,其實,是何家故意給蔣家下的一個套。人家京城,江南都已經準備好了。可憐蔣家還巴巴的往裏麵跳。這一下子,不但失去了股權,還丟了一個人,甚至還間接的得罪了江南世家帝師海家。這一回可真的是大敗虧輸。
這個事情既然已經結束了,李鬱茂再次揚起來笑臉,對何英華說“這個事情這樣解決,你們何家看怎麽樣?”
何英華微微一笑,深深的福了一下“謝謝大人。”
看到鬧事精何家不再追究,李鬱茂終於鬆了一口氣,可是,他這一口氣還沒有鬆完,一個冷冷的聲音響起來“你們的事情完了?我的事情還沒有完呢!”
李鬱茂不由得心中火起來,還有誰要鬧事?當他把目光看向聲音的主人時,有些疑惑了,這正是對周靖茗動手的那個冷麵少年。李鬱茂這一回不敢猖狂,他十分有禮的問“這位是哪位?恕下官眼拙。”
那個少年並沒有開口,倒是他身邊的隨從,從懷裏掏出來一個公文,遞給李鬱茂說“這位是四品輕車都尉衛明濤衛大人,負責督辦江南糧草之事。”
李鬱茂心裏越發鬱悶了,這一回不是單單來個海公子這樣有背景的公子而已,還來了一個真正比他五品知府官大的四品輕車都尉。雖然說文武不同,可是,這品級的差距可是實在的。而且,人家還是秉公而來,督辦江南糧草,地方官員都要配合。再說了,待在官場這麽多年的李鬱茂可是深深的知道,這一位年紀輕輕的四品輕車都尉大人,可是背景也很雄厚。
衛明濤出身開國公安國公世家,他父親是這一代的安國公,統領二十萬軍馬,在西北抗擊北蠻。是一位實權人物。這樣的出身,這樣的背景,這樣的官職,李鬱茂能比嗎?
李鬱茂忙見禮,嘴裏說著“不知都尉大人到來,是本官的不是,本官請都尉大人到衙門說話可好?”
衛明濤卻臉上帶著冷笑“本官奉命來江南督辦糧草,進展不大,原來,蘇城知府大人,整天想著的是如何弄走人家死去官員的小妾,如何討好上官家的紈絝公子,怪不得進展不大呢。”
這個話說的可是誅心了。不但難聽,還十分難堪,更加讓李鬱茂擔心的是,衛明濤會不會把這個事情一張奏折上奏朝廷,那他不但官是到頭了,甚至還可能有罪。想到這裏,李鬱茂不由得冷汗直冒,忙一個勁兒的跟衛明濤賠不是,解釋。
可是,衛明濤理都不理,他走到已經疼的支撐不住,半躺在管家蔣安身上的周靖茗身邊說“你一個白身,居然就敢辱罵我百戰將士?你這些賊護衛,奴仆,居然敢毆打我這些為大夏百戰不殆的軍士?誰給你的狗膽?巡撫周良臣嗎?哼,他倒是比本官的職位高一些,本官奈何不了他,可是,本官會把今日的事情上奏朝廷,自然有人收拾你。”
說完,衛明濤理都不理李鬱茂和周靖茗,直接帶著軍士們還有海家的人,海雲廷一起走了。
他一走,李鬱茂顧不上許多,忙跟上去繼續解釋去了。
這些軍士們一走,蔣安鬆了一口氣,顧不上別的,忙帶著殘兵遊勇們抬著周靖茗也灰溜溜的走了。
剩下蔣家人,臉色越發難堪,隻能也一走了之,可是,還有人不讓他們走。蘇明攀住了蔣亮的胳膊說“少爺,您不能就這樣走啊,您要帶著我們一家子走啊。”
蔣亮還沒有說什麽,何英華已經一挑眉毛“怎麽?連我們家的家奴,蔣家也要帶走嗎?我何家可是不欠你蔣家錢財了。相反,剛剛知府大人判定你蔣家要賠償我何家三千兩銀子,希望你們盡快送來。”
蔣光海惱羞成怒“放心,蔣家可不缺錢。”說完,蔣光海帶著受傷的蔣亮走了。
蘇家人一看靠山都走了,頓時灰心至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