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勤政殿

字數:3079   加入書籤

A+A-




    

    何英華跟在龍輦後麵疾步前行。一麵走,她心裏一麵盤算。到底皇帝對她這不喜是怎麽來的?

    何英華回想最近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到底是什麽事情惹的皇帝不高興了?

    如果皇帝對何家還有不滿,那就放任何家自生自滅算了。就像前世一樣,皇帝沒有再出手,何源夫婦一死,很快何家就兵敗如山倒了。

    可是,今生,皇帝先是封了何嬪作為一宮主位。又封了自己當縣主。這樣的榮寵,是個人都能看明白。怎麽皇帝看樣子還是不高興呢?

    難道是因為何家找到了家主印鑒,弄到了三百萬兩銀子,沒有獻給皇帝,皇帝不高興了?不可能。皇帝缺銀子嗎?肯定缺,武烈帝為什麽諡號裏麵有一個武字,就是他在位期間,多次發生對外戰爭,其中有對北麵的蠻族,有對西麵的狄族,有對西南的花衣族。戰爭本來就事最燒錢的。

    可是,武烈帝也是最不缺錢的。因為他太能幹的。做皇子的時候,就已經發明了曬鹽法,改革鹽政,使得國家鹽稅節節增加,私鹽販子沒法生存,百姓吃鹽的費用大大降低。這還是明麵上的。在廣陵城待著的那幾天,何英華還知道一件事情,廣陵城的七大鹽商家族,裏麵或多或少都有當今皇帝參與股份在裏麵。這七家每年給皇帝輸送多少銀子何英華不知道,但是,肯定不止三百萬兩銀子。

    這還不說,何家把三百萬兩銀子存在會豐寧。這能通存通兌的天下第一錢莊會豐寧,背後的老板是當今皇帝,這可是公開的秘密。

    皇帝手裏缺錢,但是,絕對沒有吧何家這三百萬兩銀子看在眼裏。所以,皇帝的不高興,絕對不會是因為那三百萬兩銀子。

    那皇帝是因為什麽呢?因為她得罪了江南巡撫周良臣?不可能,周良臣雖然位高權重,對於皇帝來說,也不過是他的一個臣子罷了,武烈帝這個人,對於官員貪一點,還是能容忍,但是,對於官員欺淩百姓的,那是一點都不能容忍。所以,絕對不是因為周良臣。

    難道是因為自己家跟榮家走的近了?

    也不可能,武烈帝終其一生,對榮家都十分好。榮家後來倒台是因為良妃的緣故。那到底是因為什麽呢?

    何英華想起來昨天晚上管家何福跟她說的一番話。何福說,自從何嬪封了嬪宮後,何家和榮家的往來就多了起來。雖然因為何家眾人都在江南居住,京城宅子裏沒有主人。可是,一向會做事的何福,每次遇到榮家有婚喪嫁娶,生孩子,滿月,升官之類的事情就會送上一份四平八穩的隨禮,不多,但是,禮數周到。這麽一來二往下來,何福倒是和榮家的管家們混得很熟,得到京城的消息也越發多起來。

    這一年中,京城有很大變化。大皇子和二皇子的鬥爭從明麵上轉到了暗中,大臣們站隊的情況越發的嚴重起來。還有京城豪門勳貴之間的起伏生落,這一年中也有許多變故,王公貴族之間也爭鬥的越發嚴重,可是這些都跟何家沒有啥大關係啊,那皇帝倒是是因為什麽?

    何英華一路想著,倒是沒有留意帝攆去的地方,一抬頭才發現,這居然是往皇帝起居辦公的勤政殿。這可是更加讓何英華驚訝了。

    勤政殿是什麽地方?勤政殿嚴格來說,已經不是後宮的範圍了。勤政殿是曆代皇帝起居理政的地方。它包括前後兩部分。前麵是威嚴的大殿,那裏是皇帝接見覲見的官員或者是王公貴族等人的地方。後殿是皇帝生活的地方,有書房,那就是有名的禦書房了。皇帝和宰相大臣議論朝政,一般都是在禦書房。能進入禦書房議事的大臣,一般都是皇帝的心腹,或者是宰相,六部尚書之類的頂級官員。禦書房也是皇帝批閱奏折的地方。禦書房旁邊就是皇帝起居的地方。

    皇帝和妃子們燕好,不能在勤政殿裏,隻能是勤政殿後麵的延熹殿,隻有皇後有資格跟皇帝住在勤政殿。

    當然了,武烈帝和六妃或者是嬪宮們燕好的時候,一般都是在她們的寢宮,那些低階的小妃子們,沒有自己的宮殿的,就被送到延熹宮去。

    所以,對於勤政殿,還有一條宮規,就是不準後宮嬪妃進入。六妃們爭寵,有時候會給皇帝送上一些自己做的吃食,也隻能派人送去勤政殿,交給勤政殿的太監們,自己是不能前往的。

    可是,現在,皇帝要帶著自己去議政用的勤政殿,這是為什麽?說明事情很嚴重嗎?

    何英華不由得皺起來眉頭。雖然她智計百出,又有前生的智慧,但是,前世今生,她都沒有和皇權硬碰硬過。對付皇帝這個事情,她還真是一籌莫展。

    何英華心思電轉,秀眉皺了起來,不過她還是步履從容的跟著隊伍,多年的養氣倒是給了她鎮定的外表。

    轉眼間就進入了大殿,自然有太監帶著她往前走。很快,她就被帶到了一個地方。

    雖然何英華從來都沒有來過這個地方,可是,看著那華貴的大案,案上堆積如山的奏折,還有四周滿滿的奏折,書籍,字畫,各種珍貴的古董玉器,件件都是珍寶,何英華已經猜測到,這就是帝國的心髒,就是大夏皇帝的禦書房。她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進入皇帝的禦書房,這真的是太意外了。不過,何英華還是靜靜的站著,低眉順眼,禮儀規範。前世,在韓家,她因為禮儀問題,被韓家女眷們取笑,痛定思痛,何英華花費了大功夫,跟著嬤嬤學習,改正了自己的一言一行,這些禮儀規範已經深深的印刻在她骨子裏。到了今生都沒有忘記。

    皇帝換了一身隨意一些的龍袍,踏入溫暖如春的禦書房看到的就是低眉順眼但是腰背挺直安靜的站在那裏的何英華,那嬌小的身影看著有些倔強,有些無奈。不過,皇帝一進來,她忙跪下行禮。

    這一次,皇帝同樣沒有叫她起來,隻是深深的看著何英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