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站著死和跪著死
字數:3572 加入書籤
朱由檢始終認為人心似水,因勢而動。
洪承疇在大明愈加強盛之際,再次投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耿巡撫在做什麽?”朱由檢有些焦慮的望著山外九州的方向,那片戰場,決定了未來五年之內建奴的動向。
王承恩沒有回答,萬歲爺一天問好多次有沒有歸化城或者義州的戰報傳來。
義州城祈紹興用自己的命換了建奴近千人的性命,包括了豪格在內的一眾旗主和牛錄額真的死傷。
這對義州的局勢無疑是利好,但是歸化城呢?
耿如杞平複了大同左衛軍的嘩營之後,在大同逗留了三日有餘,與心腹長時間的溝通之後,再次來到了歸化城。
“你這個樣子,得找個胡姬給你按按。”郭尚禮看到耿如杞的時候,第一時間有些認不出來,短短十多天的時間,耿如杞肉眼可見的蒼老了幾分。
若是平時,耿如杞麵對郭尚禮的插科打諢,總是會用言辭告訴郭尚禮,他才是大明的兩科進士,在他麵前耍嘴皮子,無疑是班門弄斧。
但是此時的耿如杞一臉失落的搖頭說道:“我回去還是遲了些,大同左衛,五千六百餘軍卒,近半嘩營,千戶程留帶兵平叛,營中大戰三個半時辰有餘,叛軍斬千戶程留祭旗。”
“某回去之後,帶著保商團和大同右衛軍平叛,僅剩的兩千餘叛軍盡數被斬。”
“某回去晚了。”
郭尚禮瞪著眼睛,他始終不知道耿如杞回大同府到底作甚,直到此時耿如杞說起,郭尚禮才清楚內情,他的神情略顯呆滯的看著耿如杞。
兩個人站在草原的狂風之中,立於歸化城前,久久未動。
“古人常雲,兵家攻心為上。某起初不信,現在信了。”郭尚禮歎氣的說道:“也不能全怪你,你回去早一些又有何用呢?走到嘩營的地步,你回去也沒有什麽用處。”
“好了,不說大同府之事了。歸化城眼下情況如何?”耿如杞將馬匹交給了家仆問道。
郭尚禮皺著眉頭說道:“前段時間,林丹汗派使者進城,你不是讓斬了嗎?”
“前日,林丹汗親至城門,要求入城,此時林丹汗就在城中!”
耿如杞一把拽過了被家仆牽著的馬繩,駭然的說道:“此等大事為何不先說!說什麽胡姬!”
“快快上馬,路上細說,林丹汗為何親至歸化城!”
耿如杞和郭尚禮策馬狂奔,奔著順義王府而去,在路上郭尚禮將其中內情說了個清楚。
耿如杞內心的疑惑終於揭開。
為何一直是大明忠犬的林丹汗,突然奔著歸化城而來。
林丹汗曾經作為大明的援軍,分別參與了薩爾滸之戰、沈陽之戰和廣寧之戰,薩爾滸之戰戰敗,沈陽之戰在熊廷弼還在的時候,還有所斬獲,但到了廣寧之戰,因為行軍較為緩慢,王化貞倒的太快了,以至於林丹汗沒趕上廣寧之戰。
這也是林丹汗為何隻能西進的緣故,建奴勢必要消滅林丹汗所率領的察哈爾部,但凡是為大明前驅的部族,最後都被消滅了。
但凡是沒有為大明鞍前馬後的部族,前往沈陽投效,都會得到優待。
比如喀喇沁部的喇嘛前往沈陽為黃台吉講經,就被黃台吉廣而告之,並且厚待之。
林丹汗率領的察哈爾部在喀喇沁三部的不斷壓製下,隻能被迫西進,而在西進的路上,歸化城避無可避。
在拿不下的時候,林丹汗遣使入城,尋求借道之機,在使者被殺之後,林丹汗迫不得已的親自來到了歸化城商談借道之事。
林丹汗親至無疑是有誠意的,隻不過讓耿如杞沒想到的是,促使林丹汗進城的卻是耿如杞在歸化城的消息,讓林丹汗下定了決心。
察哈爾部撐不下去了,去歲進攻歸化城,走著走著就散了,今歲攻歸化城,遭到了素囊台吉的堅決抵抗,從察罕浩特到歸化城,就走了整整三個月有餘。
去歲冬天大雪,更是讓本就有些苟延殘喘的林丹汗,更加窘迫。
此時進城的林丹汗就是入城哀求大明山西巡撫,看在過去察哈爾部為大明做牛做馬的份上,放過察哈爾部,讓他們借道入青海、再轉道入西域。
而林丹汗的籌碼,是一方“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著八篆字的玉璽,是為傳國玉璽。
耿如杞端著盤子,仔細的端詳著盤子上方圓不過四寸,上紐交五龍,右側隱隱有四個字,卻怎麽都看不清楚。
耿如杞卻是知道,這四個字,是“天命石氏”。
這是西晉永嘉十年,永嘉之亂之中,晉懷帝司馬熾被前趙所俘,玉璽流入胡人之手,而後,前趙被後趙的石勒所滅,石勒別出心裁,在玉璽之上,刻上了“天命石氏”四個字。
但是這段公案卻鮮為人知,因為石勒很快就被冉閔給車平了,冉閔最終將這塊印璽還給了南晉皇帝司馬囊手中,再還回去時,冉魏覺得這四個字不大好看,就磨去了這四個字,但是依稀有一些痕跡。
耿如杞不敢拿起來把玩,這東西端著不要緊,但是萬萬不能用手碰。
這要是被皇帝知道,你碰了玉璽,那你還想要你的腦袋不?
郭尚禮就在他耿如杞的身後站著,這耿如杞要是碰一下,郭尚禮的繡春刀能直接把他的腦袋砍下來送到京師去。
雖然耿如杞和郭尚禮都心知肚明這東西是假的。
“元末時,前元宰相伯顏收各代寶、璽,磨平之後,送給了王公大臣們刻私章,那時候,傳國璽已經毀了,這方是假的。雖然做的很像,但是還是假的。”耿如杞搖頭讓人把盤子端給跪在堂前的林丹汗。
洪武年間,出身比較卑微的朱元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認為傳國玉璽在蒙元的手中,他遣徐達馳騁萬裏北京,窮準猛打北元,其中一條就是索要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自古隻有一方。
這一點上,曆朝曆代的黃帝手中沒有傳國玉璽,自己刻的蘿卜章,其實都叫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