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國士無雙

字數:4534   加入書籤

A+A-




    川東,奉節。

    這些時日以來文安之一直茶飯不思。

    重慶慘敗讓他心中悲痛不已。

    眼瞅著就要拿下重慶,譚詣卻臨陣倒戈殺了譚文,隨即率兵殺入袁宗第的大營。

    毫無防備的靖國公袁宗第一時炸了營,陣腳大亂下隻能選擇退兵。

    更為可悲的是,姍姍來遲的潭弘並不是來增援的,而是趕來截殺一眾明軍的。

    將士們經過一番死戰這才逃出一些來,不少大明兒郎都死在了江畔,連具屍體都沒能留下。

    他們死的冤枉,死不瞑目啊!

    比戰事失利更不能讓文安之接受的是潭弘、譚詣的背叛。這些所謂的明軍嫡係竟然還不如原來大順軍餘部來的忠心。

    文安之要在這個時間點攻打重慶,為的就是分散清軍的注意力,緩解雲南方麵的壓力。

    重慶乃是水陸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關鍵。隻要重慶有難,清軍大軍一定會回救的。

    誰曾想會出現臨陣倒戈這種事情。

    “督師,朝廷那邊來旨意了。”

    便在文安之哀歎之時,家丁恭敬的在一旁和聲稟報道。

    “朝廷來旨意了?”

    文安之大為吃驚,連忙命家丁把欽使請進來。

    他雖是穿了一身常服,還是下意識的整了整袍衫。

    來傳旨的是個十分年輕的小太監,文安之自然是沒有見過。

    由於事情太過突然,文安之來不及命人排香案,隻能衝著禦駕所在的方向下跪領旨。

    “臣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書,總督川、湖軍務文安之恭迎聖旨。”

    那小太監見狀連忙道:“陛下特地囑咐了,文督師年紀已大,可以不用跪著領旨。”

    文安之卻是連連搖頭。他雖然已經七十餘歲高齡,可把禮節看的比什麽都重。

    見文安之堅持如此,小太監隻得清了清嗓子開始傳旨。

    看來朝廷已經知道重慶之戰慘敗的消息了,文安之心道。

    這封旨意該是陛下特地責斥他的吧?

    作為臣子沒能替君上分憂,文安之自然沒什麽好說的。便是降職處分,文安之也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怨言。

    但讓他感到驚訝的是,聖旨中並沒有提及重慶之戰,反而著重在說昆明守衛戰。

    而且,在天子與晉王的率領下,眾誌成城的明軍竟然獲得了昆明守衛戰的大捷,斬首清軍無數!

    文安之一時激動的胡須都顫抖了起來。

    朝廷已經多久沒有打過這麽提氣的仗了?

    一路連敗下來怕是將士們的心都寒了吧?

    這場勝仗對於大明將士士氣的提振實在是太關鍵了!

    當聽到清軍大將趙布泰被生生炸死時,文安之感歎道天佑大明!

    從結果來看,朝廷算是保住了。

    文安之在這個時間點組織十三勳圍攻重慶,就是行圍魏救趙之計,想給昆明朝廷解圍。

    既然朝廷無恙,那麽重慶之戰的失利也就勉強可以接受了。

    文安之正自聽得興起,那傳旨的小太監又說起太子來川東撫軍的事情,以及命文安之回昆明朝廷聽勘的決定。

    文安之險些以為自己聽錯了,向欽使再三確認。

    在得到準確的答複後,文安之的心情十分複雜。

    一方麵他感到欣喜。大明天子還是有擔當的。

    太子乃是國儲,是國本所在。

    太子撫軍便能代表朝廷的態度。

    起初文安之剛來川東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十三勳的尊重,歸根到底是朝廷對這些原大順軍餘部太不重視了。

    除了加封爵位外,朝廷沒有給袁宗第、李來亨等人提供任何實質的錢糧支持。

    這種情況下十三勳還能夠奉永曆朝廷為正朔,替朝廷做事已是殊為不易了。

    文安之花了很久的時間來改變十三勳對朝廷的看法,消解他們心中對於朝廷的顧慮。

    文安之甚至主動向天子請旨,請天子以朝廷的名義向十三勳保證,不會追究他們過往的“逆罪”。

    人心都是肉長的。長久相處下來,十三勳發現文安之這個甘願在前線與將士們一道同甘共苦的“老家夥”還挺不錯的,漸漸的也改觀了對朝廷的看法。

    但文安之畢竟隻是一個督師,他能讓十三勳稍稍安心,卻不能讓他們徹底放心。

    畢竟誰也不知道朝廷說話算不算數,萬一等到將來大明光複山河,天子又翻臉不認賬,要清算他們了呢?

    這種感覺就像頭頂懸掛著一支寶劍,雖然沒有掉下來,但隨時可能掉下來的恐懼感是令人窒息的。

    陛下看來是終於想明白了,決定讓太子來到奉節,安十三勳之心。

    不得不說陛下此舉十分高明。

    任何一個高官、宗室都起不到當今太子撫軍的效果。這代表了朝廷對於十三勳的絕對信任,不然怎會把國本派到前線來?

    對此,文安之自然是感到欣喜的,他的努力沒有白費,朝廷還是有雄心在的。

    但另一方麵他又感到有些憂心。

    奉節畢竟在川東前線,距離重慶並不算遠。

    眼下清軍尚且沒有攻打奉節的計劃,但萬一將來有了呢?

    天知道洪承疇這個老狐狸心裏究竟是怎麽想的。

    太子乃是千金之體,萬一有了個閃失,那對天下軍民怎麽交代?

    文安之當然明白太子尚在幼衝之齡,來到奉節更多的是起到一個鼓舞人心的象征作用。

    但這種不安的感覺還是深深埋在心底的,畢竟這些年在奉節待下來文安之十分清楚,這片區域並非十分安穩。

    至於陛下命他回昆明聽勘,文安之自然不會有什麽意見。

    文安之是天啟年間的進士,初為南京司業,崇禎年間擢升祭酒。後遭奸人構陷罷官歸鄉。

    隆武帝時期,征召文安之為禮部尚書,文安之以身體不適為由沒有赴任。

    永曆帝剛剛繼位時,經瞿式耜推薦征召文安之為東閣大學士,文安之同樣婉拒了。

    但到了桂林城破,朝廷危若累卵時文安之卻毫不猶豫的站了出來。

    他不是一個愛惜羽毛的人,之前之所以不赴任是覺得自己力有不逮,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但到了家國天下生死存亡的關頭,文安之覺得自己必須要做點什麽才能無愧於心。

    對於朝廷的命令他是絕對的服從的。他相信陛下調他回昆明一定有通盤考慮。他隻需要做好自己能做的,為中興大明略盡綿薄之力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