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高攻低仿的楊大官人(3)
字數:7405 加入書籤
伊萬諾夫踉蹌著退後幾步,仿佛像一條摔在岸邊的魚一樣,死命地大口吸了幾口氣後,眼中的凶光再也抑製不住地投了出來,看向楊鑄的眼神,猙獰而瘋狂。
楊鑄滿意地點點頭,這個神情才對嘛!
這群雇傭兵,果然是一群沒有外界刺激,就完全沒有壓迫氣勢的混球,看來自己找到了保持他們演出狀態的手段。
而伊萬諾夫則完全不是這麽想,剛才那一下,雖然力道遠遠比不上第一擊,但是卻讓他完全感受到了那種瀕死的危險,
如果力道再重上一分,或者攻擊位置換成左胸……
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感受到了死神在自己身邊纏繞,伊萬諾夫骨子裏的凶性被徹底激發了出來;
隻見他死死盯著楊鑄,彎腰躬身,仿佛一頭猩猩一樣慢慢地朝著楊鑄逼來;
“?”
楊鑄神色開始認真起來,這段時間他也看了不少的格鬥錄像,伊萬諾夫這副架勢,分明是毛熊軍方a(綜合格鬥術)的架勢,而且瞧這樣子,是打算用摻和了蒙古摔跤術的摔技對付自己。
的確,對於自己這種爆發力和靈敏度都超過他的華夏對手,充分發揮自己的力量優勢幾乎是所有西方格鬥家必選之路,而那些摻雜了巴西柔術、蒙古摔跤術之類元素的摔技,對他們而言,實在是赤手搏鬥的第一選擇。
不過……
楊鑄之所以特別鍾愛通背拳,而不是看上去更加剛猛的八極拳之類的武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同為不拘泥招式的武技,通背拳對於“眼法”和“步法”的要求,比大部分武技都更注重,而且其獨特的發力技巧,也使得使用者在真正的格鬥場合身姿更靈活——這其實是大部分注重爆發力武技的共同點,隻不過通背拳“眼毒”、“手毒”、“心毒”的三毒特點,使得其瞬間閃避和攻綻能力更符合楊鑄的胃口而已。
眼見伊萬諾夫逼近自己的距離馬上就要兩米,楊鑄眼睛一咪,左腳發力,腰肢一扭,身子如炮彈似的朝著伊萬諾夫的左後側移去,
伊萬諾夫瞬間改變自己的方向,不管是什麽格鬥術,隻要被地方利用速度優勢騰挪到背後,除非你練就中的“金剛不壞身”,不然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條。
孰料楊鑄見他改變方麵,右腳又是一蹬,地麵竟然發出一聲仿佛輕敲腰鼓似的悶響,楊鑄再一次改變方向,朝著伊萬諾夫的左側急速挪去,而且兩人之間的距離,竟然被楊鑄主動拉近了大半米;
伊萬諾夫眼見著這次騰挪速度遠超第一次,即便是殺意淩然,心下有不免些驚訝,對麵這個家夥,難道真的是菜鳥不成,竟然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忘了,他難道不知道,不管你速度多快,隻要兩者之間的差距沒有達到倍數,自己都可以相對從容地做出防守麽?
而且,就從楊鑄爆發的騰挪速度來看,其需要的體力絕對少不了,多來幾次,我怕你連出拳的力氣都沒有了。
然而沒想到,楊鑄仿佛依舊像個愣頭青似的,在伊萬諾夫調整身體方向後,再一次騰挪,速度竟然又貌似快了一分,而且兩者之間的距離逼近到不足一米;
看著楊鑄越靠越近,伊萬諾夫嘴角露出獰笑,隻要雙方再靠近三十公分,就是自己柔術的理想攻擊範圍了,
到時候,隻要自己拚著非要害部位受上一兩拳,就能鎖住這個混球,到時候,哼哼……
正當伊萬諾夫再一次調整防守方向的時候,由於雙方距離越來越短,他的方向調整所需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而且幾次換方向,他的下盤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絲疏漏,
就是現在!
楊鑄眼睛一咪,然後原本略略淩空的身子忽然前傾,左腳突兀地從空中伸到了地上,然後一個猛然發勁,整個人竟然硬生生地改變了攻擊方向——雖然半空扭著腰,略有些踉蹌,姿勢很不美麗,但是的確在不到02秒內改變了攻擊方式,朝著伊萬諾夫正朝著相反方向扭的左半邊身子撲去;
伊萬諾夫大駭,沒想到對方乘著自己重心轉移的瞬間,改變了攻擊位置,於是顧不得以他的身體質量,在這種小彈步挪移的時候,急速反轉重心會給肌肉帶來極大負擔和受損的隱患,直接右腿猛地發力,硬生生把自己的身子朝左邊扭了過去,然後死死地盯住楊鑄的右掌;
在此時此刻,楊鑄唯一適合攻擊的,隻有他的右掌了,隻要頂住了這一擊,自己就完全可以鎖住這個混球的某個身體部位,然後就可以如同巨蟒一樣,將這個混球纏到殘廢!
果不其然,楊鑄在伊萬諾夫改變重心的一瞬間,便伸出了右臂,
攻擊位置是……又自己的右胸!
伊萬諾夫瞬間就判斷出來楊鑄右拳的落點,臉色一變,剛才那一記的威力,自己心有餘悸,如果再中一擊,按照上一次的中招後果來看,自己的一番努力就會全部白瞎!
正當伊萬諾夫死死盯住楊鑄的右掌,全身肌肉繃緊,打算無論如何也要擋住這一拳的時候,
楊鑄嘴角忽然扯出一絲詭異的笑容,剛剛落地的右腳猛然一定一踩,左腳跟卻悄無聲息地抬起,快如閃電地蹬在伊萬諾夫右腳的膝後窩的側麵——正是通背拳平日裏用於基礎步法訓練的“分手箭彈式”的臨機應用。
頓時,由於全副心神放在了楊鑄右掌,而忽略了下盤的伊萬諾夫,隻覺得右膝後麵的某根筋一麻,頓時重心潰亂,朝著右前方摔了個熊打滾。
楊鑄看著倒地的伊萬諾夫一臉漲紅地看著自己,嘿嘿一笑,自己這一下完全腳下留情了,要不然,哪怕隻使出了三分力,瞬間橫向踹在膝蓋這種極為脆弱的地方,以通背拳的用勁技巧,直接可以讓他右腳直接殘廢,
即便不是橫向踹斷關節骨頭,哪怕是剛才命中的位置再多一分力,伊萬諾夫也會輕度殘廢——以通背拳的技巧,損傷那個位置的筋腱,完全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看著伊萬諾夫滿臉不服的樣子,楊鑄也不說話,隻是笑了笑,直接走到桌子前,然後右腿閃電般的踢出,正是譚腿的功夫。
頓時,那個三和木壓出來的偽劣餐桌,從中間一分為二!
伊萬諾夫看著那一分為二的餐桌,有看了看那厚度足有五厘米的斷裂麵,臉色一白,這才知道楊鑄完全手下留情了,要不然,別說剛才那一下踢中的是自己的脆弱關節,即便是朝著自己的小腿正麵踢,最多三五下,自己完全會殘廢——小腿正麵可沒什麽肌肉,完全扛不住腳後跟的猛踢。
看著伊萬諾夫有些泄氣地癱軟下來,拍了三下地麵,做出競技中認輸的姿勢,楊鑄滿意地笑了笑,丫丫的,對於自己這種高攻低仿的人而言,這群雇傭兵裏最頭疼的就是伊萬諾夫這個t了,剛才那一下譚腿,自己的小腿骨還疼的要死呢!
先是假裝欣賞了一下自己手下敗將的表情,緩解了肌肉的疲勞和小腿骨的疼痛後,
楊鑄再次露出溫和的笑容,對著另一個雇傭兵勾了勾手指,示意他接著來。
頓時,一眾雇傭兵臉色大變,看著這張人畜無害的小臉,分明像一個獰笑著的惡魔……
………………
ps昨天又有書友置疑我關於漢字那塊的內容,其實我挺感激,至少證明有人看了我的書,也願意提出自己的疑問和否定。
關於這塊的內容,我其實不想花太多的精神來解釋,這個東西像論文一樣枯燥無味不說,偏偏涉及極廣,內容多到可以單獨寫一本書。
因此,我隻簡單地說幾點
1“漢字”和“漢語”雖然互為一體,但實際上,如果從其基本屬性上來分的話,卻是兩樣東西,許多人會將其弄混,一旦弄混,許多理解就會出現偏差。
2書友對於“繁體漢字擁有極強獨立性”這個觀點的置疑。
怎麽說呢,或許我們之間對這句話的理解有所不同,
但凡是象形文字和象意文字,每個字體都是具有足夠的信息量的,可以單獨拿出來傳達某個事務或者行為的釋義。
所以在我以為,當幾乎每一個字都可以具象到一條完整信息的時候,它就是一個“內容獨立體”,因此,我說漢字擁有極強的獨立性,我個人覺得沒問題。
為此,我今天再次通過遠程視頻,讓家裏人給我翻開那本厚厚的辭海,對立麵每個字的解釋和由來隨即地看了兩頁,愈加堅定了我這個認知,
或許書友們也可以在有空的時候翻翻辭海或者字典,到時候對漢字,尤其是繁體漢字,肯定會自己的一番感悟。
3對於我說的“漢字兩個字一組合,就能呈現詭異的完整邏輯性,編程的便捷性和蘊含的信息量遠遠超過英文代碼”,書友表示不認可。
由於裏麵涉及到好幾個問題,我不太清楚究竟是哪裏不認可,但還是簡單解答一下。
a首先,我國曾經計劃用漢語來開發編程代碼,這個事我很負責地告訴你,是真的!雖然不知道現在是什麽情況,但在當初,確有其事。
b“兩個漢字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完整的邏輯性”,這句話我承認說的太過絕對,如果換成“大部分漢字,隻要兩到四個組合在一起,就能產生相對完整的邏輯性”,也許更適合一點。
我一位做了十多年翻譯的朋友曾經說過,或許英語在“句法”上目前比漢字更有邏輯性,這也是許多人覺得英語“表述精準度”占優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在“詞法”上英語的邏輯性卻離著漢字差了一截。
原因很簡單,就拿我們漢語水平嚴重退化的當下來講,一個普通人,隻要熟練掌握了3000個漢字,就能撰寫世界上9999的學術論文,平日的人際交往,隻要一千六百多個漢字就夠用;而英文呢,即便是用於最普通的生活交際,少於6000個單詞的儲備,就會出現溝通障礙,更別說撰寫學術論文了,不然你以為英語逐漸增加到十萬多個單詞是為了什麽?
所以……
你覺得憑借3000個常用漢字就能達到這個效果,還不能說明漢字組合的邏輯性麽?
結合第三條的解釋,如果你仔細讀幾頁辭海,就會發現,除了以語氣助詞為代表的少數漢字外,基本上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基本字義】、【典故】、【延伸】這三塊內容,
這個說明什麽?
說明每個漢字背後包含著巨大無比的信息,並且在不斷填充著每個字,或者每個詞語後麵的信息量,從而把它變成一個可以隨著使用者水平和意圖,不斷拆來湊去的“七巧板”,賦予它足夠的延伸觸角。
嚴格來講,我們的漢字,最初或者隻是表述某一個具體事務或一個動作;但到了後來,已經變成了極為複雜的多層次內容載體,
比如說“薨”,本義是指一群蚊蟲飛來飛去的聲音,但後來指王侯或者嬪妃等高級別貴族死亡,隻要對漢語有所了解,一看到“劉x,薨”這三個字,立馬就知道這是漢代某個王爺死了,這裏麵包含了禮製、曆史、性別等諸多信息,而且相對比較完整;
再比如說“道”,本義是指路途、途徑,但你隻要對甲骨文或者金文、小篆有稍微研究,就會從他的書寫方式和圖形裏看出它的哲學演化以及運用框架出來——尤其是小篆,左邊是“走”字,右邊是一個披頭散發的人,這分明是讓人“不求表象,順其自然而行”;所以,但凡是對中國文化有些研究的,往往會對那些充滿了刻意意味的“茶道”之類的玩意不屑一顧,因為違反了“道”字最起碼的本意;這個字裏麵包含了動作、哲理等基礎元素,更包含了禮製、《道德經》、衍生應用等諸多信息。
類似於這種蘊含大量信息的漢字還有許多,它有著中國五千年來曆史、哲學、民俗、禮製、文學等海量信息作為支撐,簡單的兩個或者幾個字湊在一起,表現出最起碼的邏輯性,我並不認為這種說法有什麽錯誤。
事實上,漢字的“造詞”行動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許多哪怕是基礎字義和原有衍生內容上毫無關聯的字湊在一起,也能清晰表達出一件事或者某個邏輯;
比如說,我們現在網上玩的梗,什麽“蒜你狠”,“氣抖冷”、“城會玩”等等,你從基礎釋義上來看,完全就不沾邊,如果不是生活在現今的中國,根本看不懂這些字代表什麽,中間有什麽邏輯可言,
但是對於我們,理解起來毫無困難,甚至能玩出更多花樣來。
為什麽?
因為我們獲取的知識儲備,知道這幾個字代表什麽,中間的邏輯是什麽。
說到底,咱們古代的許多俚語和成語,其實都是一個模式造出來的——都是在海量信息上玩“減字法”。
而且,照華夏的曆史慣性來看,焉知我們現在的一些網絡熱詞或者梗,不能成為流傳後世的一個成語?
我前麵說過,漢字是華夏文明的基礎元素,也是華夏曆史的流通記載體,作為世界目前唯一傳承至今的華夏,這兩者是互為一體的,其餘三個古國文明,所謂的斷了傳承,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那些字體和詞語背後的海量信息被刻意抹掉,而又失去了流通性,數代而絕。
………………
ok,大體說一下我的一些認知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詳細展開,字數也未免太多了些。
如果大家對這些東西之間的邏輯感興趣,不妨去看看王東嶽先生的《物演通論》,雖然這本書爭論頗多,但是裏麵關於這一塊的闡釋,我覺得還是挺有道理的——至少也有借鑒意義。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秒記住書客居
。